9个中国人在塞尔维亚干了件惊动世界的大事(上)
2019-11-15
10 年,这个世界变化很大,塞尔维亚已不是当初的南联盟,中国也已不是当初的中国!在这10 年中,来自中国的9 位“钢铁侠”,在塞尔维亚这片饱受战火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感动世界的奇迹!前些天,中宣部授予了他们“时代楷模”的称号,在这份至高的国家荣誉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感人的故事?
美国人走了,中国人来了
事情要从塞尔维亚的一家百年钢厂说起。位于塞尔维亚多瑙河畔的斯梅代雷沃钢厂是1913 年建立的。它最鼎盛时,是整个南斯拉夫联邦生产规模最大、技术设备最先进、产品最高端的大型国有钢铁公司。斯梅代雷沃市百分之四十的财政收入都是这家钢厂贡献的。尽管斯梅代雷沃市只是一座拥有10 万人口的城市,却因为这家钢厂,成为了闻名世界的“钢铁之城”。
然而,这家熬过了一战、二战,熬过了巴尔干半岛数不清大小战争的钢厂,却在2002 年7 月,宣告了破产,这对于百分之四十的税收都来自于这家钢厂的斯梅代雷沃市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2003 年9 月,一条新闻让斯梅代雷沃市和该厂的5000 多名员工陷入了一片狂欢,美国钢联(成立于1901 年,由卡内基钢铁公司和联合钢铁公司等十几家企业合并而成,总部设在匹兹堡,是当今世界最大的钢铁企业)与塞尔维亚政府签署了协议,正式收购了这家百年钢厂。但是,美国人来后,仅经营了5年,就又经营不下去了。2008 年,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冲击,钢厂再次陷入了亏损的泥潭,在勉强维持了4 年之后,2012 年,美钢联又将钢厂以1 美元的价格,抛售给了塞尔维亚政府。
美国人没有能解决塞尔维亚的“国家难题”,曾经的“巨无霸”沦落为了老大难。斯梅代雷沃钢厂从塞尔维亚的骄傲,变成了塞尔维亚的心病。到2015 年,这家设计年产量为220 万吨钢的钢厂,年产量只剩不到90 万吨了。如何让钢厂走出困局?2015 年的春天,塞尔维亚45 岁的总理武契奇来到斯梅代雷沃钢厂,他给钢厂带来了一个好消息:“世界第二大钢铁集团、中国河北钢铁集团将收购我们!”这个消息太出人意料了,已经濒临死亡的钢厂,有了再一次活下去的机会。
经过将近一年的磋商、谈判,2016 年4 月18 日,中国河北钢铁集团以4600 万欧元的价格收购这家百年钢厂,成立了河钢集团塞尔维亚公司。签约的一刻,塞方代表激动的情难自已,他高高地举起签过字的合同,然后又将它放到嘴边,深情地亲吻了它一下。最让人感动的是:双方在谈判中,在一项条款上,始终保持着高度的一致:保留全部5200 名员工的工作岗位!
为什么要收购这样一个连续七年,每年亏损都在1.2 亿欧元以上、技术水平落后的外国老厂?当时外界,包括河钢内部的很多人,对这个项目都挺质疑的。但从长远来看,此时的河钢,在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正在加速国际化发展战略和产业链全球化布局。2014 年,河钢控股瑞士德高公司,使河钢拥有了遍布全球的营销服务平台。一旦收购到以欧盟为主要销售对象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就意味着河钢将在欧洲拥有了本土化的全球制造平台,对开拓欧洲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牢记使命,打造“一带一路”建设样板工程
2016 年5 月的一天中午,时任河北钢铁集团炼铁部部长的赵军突然接到集团的电话:“你岗位调动的事,定了!”
“哦,是去哪里?”
“去塞尔维亚,当总经理!”
“啊!”尽管赵军对这个结果已有心理准备,但当任命真的下来时,心里的感觉还是有些沉重。当时,很多人都劝他:“你到那儿去,无异是往火坑里跳。”但一向勇于接受挑战的他,又怎么会临阵退缩呢?跟赵军一起往“火坑”里跳的,还有另外八个人,他们是执行董事宋嗣海、副总经理王连玺、首席运营官魏东明、财务总监唐娟、市场部经理高峰、人力资源部经理范世宇……
就是这9 个人组成的“钢铁天团”作为中方的管理团队,来到了塞尔维亚。尽管已有了心理准备,但当他们真正走进这座百年钢厂时,工厂的情况还是出乎了他们所有人的预料:上世纪70 年代的设备,在国内几乎已经见不到了;工厂几近停产,员工精神状态低迷……然而,在冷轧车间,宋嗣海看到了令他感动的一幕:塞尔维亚的工人们正在用老旧的上世纪70 年代的轧机,生产着0.14 毫米厚度的钢板——0.14 毫米,几乎跟我们用的A4 打印纸一样薄,即便是用当今世界上最先进的轧机生产这种厚度的钢板,对于生产者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那一刻,他被塞尔维亚人高超的轧钢技术深深地打动了。欧洲是近代工业的发源地,有最先进的制造业,最严谨的工艺流程,布局位于中东欧核心位置的塞尔维亚,不仅是河北钢铁集团全球化发展的关键一步,更是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地生根。然而,斯梅代雷沃钢厂的5000多名员工在兴奋之余,也带有深深的忧虑,就这9 个中国人,他们能改变百年钢厂的命运吗?他们是真心来为我们做事的吗?但很快,钢厂的员工就看到了中国管理人员跟美国人不一样的地方。来自中国的这些高层管理者,他们每天来的最早、走得最晚,他们跟大部分普通员工一样,坐通勤大巴车上下班、步行到办公区、打卡进厂、吃的也是员工食堂……
在初到斯梅代雷沃的时候,中方人员有很多不适应,比如拿吃饭这件小事来说吧,就让他们吃尽了苦头。塞尔维亚人特别爱吃肉,几乎天天、顿顿都有肉。赵军他们刚来的时候,也每天跟着当地的员工一起吃肉,还不觉得什么,可天天吃、顿顿吃,就有点受不了了,他们中的大部分都吃上了火,嘴里长了溃疡,有的人一见到肉,就丧失了食欲,有的人体重下降了40 多斤。为了能吃上家常菜,他们不得不利用休息时间,开荒种菜。宋嗣海还特意准备了一块面板和一根擀面杖,按照老家唐山的习惯,做起了手擀面。有时他睡不着觉,凌晨3 点就起来为大伙儿准备早餐了。
他们遇到的困难当然不仅是不习惯当地的饭食,人地两生、语言不通,还有不一样的人事管理制度、不一样的经营模式、不一样的生产技术、不一样的法律法规、不一样的产品市场和不一样的财务结算……
这都是他们需要在第一时间面对的问题,而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技术的升级和设备的改造,因为不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就无法让钢厂焕发生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