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影谭”寄语
2019-11-15周斌
周 斌
这一期“海上影谭”专栏汇集了5篇文章,其中3篇文章分别对3位上海早期电影人物的经历和创作进行了较深入、细致的探讨与分析:其一为中国早期电影的著名导演和电影企业家张石川,其二为中国早期电影的著名摄影师和影刊编辑陈嘉震,其三为中国早期电影的著名导演蔡楚生。对于张石川,大家较为熟悉,因为他是中国早期电影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是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对于陈嘉震,大家则较为陌生,因为摄影记者和影刊编辑的工作没有像电影导演和电影企业家那样受人关注,知名度不高。但通过对这一人物的人生经历及其工作状况的考古学研究,也可以进一步了解20世纪30年代上海影坛复杂多样的情况和风貌,有助于发掘一些新的电影史料,并由此深化和拓展电影史研究。至于蔡楚生,其知名度均超过了以上两人,因为他创作拍摄的影片中曾有诸如《渔光曲》《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影响颇大的精品佳作,为中国电影的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就这3篇文章的主要观点而言,大致可以做以下的概括。
首先,《论张石川电影美学的三种可操纵惯例》一文对张石川电影创作的美学追求进行了较细致的论析。虽然张石川的各种情况大家都比较熟悉,学术界对他的研究也有一些成果;但是,对于其电影创作的美学特点进行总结探讨的成果还不多;为此,该文在这方面的论析就颇有新意。作者认为在早期上海电影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张石川从零开始学习操作电影这一自国外传入的现代技术机器,钻研能够迎合本土市民观众消费兴趣和社会风尚的艺术技巧,为早期电影的美学形态积攒了具有示范性的“可操纵惯例”。文章从中国电影的商业性和现代性角度,认为张石川的影片反复呈现出三种美学惯例,即“具有吸引力的‘噱头’”“调动情绪体验的情节剧模式”和“结合特定故事类型的女明星”。这些美学惯例的可操纵性和可重复性,使张石川能在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中抢占先机并且保证其持续性的“快干”,这些惯例也成为张石川在早期电影创作界的文化资本,奠定了他成为拓荒者乃至影界“老资格”的声望,并为海派电影的美学传统积累了一些重要资源。
其次,《陈嘉震与20世纪30年代上海影坛》则对陈嘉震其人其事作了较细致的梳理和评析,作者认为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影坛,陈嘉震是一个有着多重身份的影界“特殊人物”。其特殊之处在于:作为专门拍摄明星照片的摄影记者,他亲身参与了沪上“八大女明星”的“制造”过程;作为影刊编辑,他主编了《艺声》等杂志,展示出优秀的编辑才能和较高的写作才华;作为绯闻主角,他陷入了舆论风暴中心,并在逝世后引起媒体的一场“谴责风波”。以陈嘉震为个案,可以透视早期视觉消费与照相摄影、电影明星、印刷媒介之间的复杂文化关系,以及20世纪30年代上海影坛与报刊媒体、社会舆论的斑驳风貌。
另外,《传统与现代的对话:论蔡楚生电影中的三种“传奇叙事”》注重以蔡楚生电影创作中的“传奇叙事”为研究对象,认为其“传奇叙事”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一种新对话,即他一方面借鉴了中国观众最喜爱的民族叙事手法——传奇叙事,讲述爱情、家庭、市民3类传奇故事;而另一方面则结合近代中国“救亡/启蒙”的现代化语境,对传统的“传奇叙事”进行了现代化改写,使其与时代议题、社会问题形成了有效对接,在迎合观众审美鉴赏习惯的同时,也为处于苦难生活中的人民大众提供了一定的精神力量和价值引领。
近年来,电影史料学和电影考古学不仅得到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和重视,而且不少学者在学术研究中也注重于从这两方面入手,不断深化和拓展中国电影史的研究。上述3篇文章对3个早期电影人物的研究均提供了一些新的史料和新的内容,由此可见,上海电影史的研究和上海电影史料的发掘均有待于不断深入,而电影史料学和电影考古学的学科建设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我们希望在这些研究领域不断有一些新的学术成果问世。
此外,《谢晋电影的知识分子表达与意识形态》一文则较深入地论析了著名导演谢晋的电影创作特点。作者认为,谢晋电影总是和政治有着共生的关系,他创作的电影往往能紧跟时代,表达着时代的主题。谢晋电影的可贵之处在于,虽然其与主流意识形态相关,却从来不是政治权力话语的附庸,也从来不对主流意识形态作简单的图解式的演绎,而是怀着对国家、民族的挚爱之情和知识分子的拳拳之心,独具慧眼地善于发现,并富有创见性地塑造了各式现实生活中有代表性的人物,反映他们的各种遭际和命运。同时,也寄寓了一代人的人生理想和对生活的追求。为此,谢晋电影一方面和政治保持着紧密的关系,一方面也和政治保持着一定的疏离关系,这是谢晋电影最大的特点;而造成谢晋电影这一特点的原因主要在于谢晋以传统的知识分子的表达创作了电影,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意识形态特征。应该说,这些见解是有一定新意的,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谢晋及其电影创作的美学追求。
至于《2018年度上海电影创作现象分析》一文,则对2018年上海出品的电影及其创作现象进行了评析。作者认为2018上海电影创作迎来了又一个创新之年,作品的口碑和票房都有所提升。该年度的商业影片不仅类型多元化,而且出现了一些高质量的作品,给电影市场带来了新活力;而艺术片、动画片和戏曲片等的创作也都有不错的成绩,票房总收入突破了250亿元。优质影片促进了电影市场的优化,由此较突出地表现出上海在电影产业改革中锐意进取的姿态,以及在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过程中的决心和能力。同时,作者也认为上海作为电影产业领头羊的地位还不够突出,上海电影产业竞争的原生力和区位优势还需要继续提升,“上海文化品牌”的公众影响力和辨识度也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等。此文让我们对当下上海电影创作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有了更全面、更清晰的了解与认识。
总之,我们既要进一步深化上海电影的历史研究,也要及时关注上海电影的现实发展,既从历史研究中汲取经验教训,也从现实发展中找出需要解决的问题,由此才能不断推动上海电影繁荣发展、兴旺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