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好》场景设计中的符号表现策略
2019-11-15海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海南海口570000
张 引(海南师范大学 美术学院,海南 海口 570000)
电影《老师·好》的成功离不开两点,其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这一身份在中国的儒家文化里是仅次于“天地君亲”的长者,有着崇高的形象,描写老师的诗词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影片摒弃了传统思维中老师的至高无上,奉献至死的精神,辩证地弘扬了其师德师风,产出的是现实生活中真实朴素的老师形象,引起了观众的共鸣。其二是近年来以校园为题材的电影主要以学生视角进行拍摄,突出了青春的色彩。电影《老师·好》一改往日校园背景影片描写的侧重点,关注了老师这一群体,以此作为创新点激发了广大观众的兴趣。
一、场景中表意元素塑造教师形象
(一)朴素的教师形象
影片开篇运用一组慢镜头拍摄了老师的办公桌,以毕业留影、钢笔、教案本、茶水杯、作业册等一系列富有场所精神的物品,将观众带入了校园场景,没有浮夸的表演和道具,平缓地将发生年代及背景进行了交代。苗宛秋老师随后推着自行车步入校门,背景的文化墙上书写着20世纪80年代的主流价值观,并非其他校园篇中大面积使用毛泽东主席的画像来奠定时代基础,这样一个别出心裁的设计从侧面体现了苗宛秋所任职的南宿一中对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不动摇以及求真务实的校风。随后镜头对苗老师的自行车做了一个特写,重点突出了这辆自行车是市优秀教师的奖品,于是这辆蕴含奖励意义的代步工具在此转化成了象征着荣誉的符号,并在接下来的剧情中反复出现,起到了贯穿影片的作用。与之意义相同的是苗老师的水杯,上面写着一个大大的“奖”字,这些都在辅助塑造苗老师是一名十分注重个人荣誉却又不是贪慕虚荣的朴素教师。
(二)“苗霸天”的多元色彩
苗老师的战场在课堂上,与传统意义上三尺讲台上挥洒汗水的教师形象不同的是,苗老师在出场的第一时间并未表现出其过硬的专业素质,而是游走于讲台之下。此时的场景一改昔日老师谆谆教诲,学生声情并茂朗读的范式,而是放置了口红、香烟、杂书、斧头等物品,这些物品的潜台词与严肃、正经的课堂形成冲突。面对油腔滑调的王海、嚣张跋扈的洛小乙,苗老师的态度是坚决不让步,处理态度坚定且执着,其为人师表、立德树人的教师形象与这些三教九流的表意元素形成鲜明对比,巩固了其果敢、有魄力的教师形象。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宣扬着梦想的力量,“让我们扬帆起航”寓意着每一个学生都有实现梦想的可能,然而温馨而又纯真的教室场景以苗老师的呵斥而结束,目前这个班级里既没有凝聚力也没有良好的规矩,场景设计与现实的冲突不断提醒着各位观众,苗老师任重而道远。走出校园后,苗老师骑着他的自行车穿梭在街坊里,车后座放着他买的菜。与普通人一样他融入了市井,在菜摊挑选着蔬菜。夕阳洒落在他佝偻但不卑微的背影上,这一幕场景设计充满生活气息,用蔬菜与挑选蔬菜的动作来突出苗老师身为一名教师的平凡,而正是因为平凡而不平庸的生活态度,塑造了苗宛秋深入人心的教师形象。
(三)丰富的人生形象
然而苗老师并非如圣贤一般出现在银幕里,当洛小乙出现在他家院子里递交入团申请书时,苗宛秋展现了胆怯的一面,他拿起扫帚胡乱挥舞的样子淋漓尽致展现了一个普通人面对危险时的懦弱。同样苗老师也是一个血气方刚的人,他为了挽救洛小乙去到地痞流氓的酒桌上要人,他深知一名教师肩上的责任和义务。“九龙一凤”和桌上的酒瓶子与形单影只的他形成视觉上以及逻辑上的冲突,场所精神在此发挥作用,在不是苗宛秋的战场上他表现出强烈的立德立威精神,成功地唤回了迷途少年洛小乙。综上所述,场景对于苗宛秋教师形象的塑造并非是单一的概念和品质构成的扁平形象,而是糅杂了不止一种的品质的凸圆人物。正如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戴锦华评论道:“这部电影显得有某种老旧,有某种拙,但当我把他看完时,不止一次我的心被撞击,刻意掩藏起的柔软之处被打动。我非常喜欢电影中的那个老师,他不可爱、不完美、不优秀、但正是像他这样的人托举起中国社会,托举起一代又一代的人。”
二、场景设计推动剧情发展
(一)场景激化矛盾
贯穿剧情始末的自行车很好地起到了制造矛盾与激化冲突的作用,在实际作用层面,自行车作为那个年代的主要代步工具是十分奢侈的存在。内涵层面,自行车作为苗老师的荣誉感象征,是其自我价值的体现。当学生第一次向苗老师“宣战”时,自行车就承担起了牺牲品的责任。在这一次矛盾产生时,学生卸下了苗老师自行车的挡泥板,自行车基本还能正常运行。苗老师和往常一样下班骑车回家,邻里卖菜的也依旧和他寒暄两句,并没有什么特别。然而镜头一转,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苗老师自行车后轮因没有挡泥板的缘故,泥巴全都溅在了衣服上。整洁的白色衬衫上泥巴显得格外刺眼。
这一场景的设计十分独到,如往常一样的岁月静好画面突然画风一转,略带喜剧无伤大雅的“侵略”使得学生在这场战役中拔得头筹,也让观众越发期待接下来的剧情发展。苗老师对于这件事的处理十分巧妙,这一场景发生在体育场上,并不是观众们印象中的课堂里,处理方式也不同于传统的挨个问话,而是进一步地激化矛盾。苗老师有意识地将刺头洛小乙抓出来顶包,在二人的呵斥中再次体现了苗老师强硬的一面,眼看事态无法控制时,前后共有三个学生站出来缓解事态,然而前两个都失败了,只有学习成绩优秀的安静同学站出来为洛小乙做不在场证明成功,苗老师借此机会就坡下驴,表示愿意相信每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与之前完全不信任洛小乙任何争辩形成对比。随后苗老师出人意料地重打轻罚放过了这群不安分的学生。看似这一局是学生取得了胜利,苗宛秋并未抓到真正的操刀人,但苗老师的意图并不是为一个代步工具报仇,而是借此机会先是有意识地培养班级凝聚力,再是传递出老师信任品学兼优的孩子的信息,鼓励学生向此努力。无形中煽动了学生团体中互帮互爱、努力学习的气氛。
(二)场景促进师生感情
而这一切都发生在操场上,寓意着并非只有课堂才是苗老师的战场。学生对苗老师态度的转变取决于一件件小事,不仅在课堂上苗老师是传道授业的老师,生活中他也承担起了一个人民教师光辉的责任。最终苗老师的自行车是被盗了,学生们在距离高考还有51天的时候每天晚上帮他寻找他的自行车,怎奈他们的好意却换来苗老师劈头盖脸的训斥。学生与苗宛秋的身份不同,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截然不同,实则在苗宛秋的大义与荣誉面前,学生能有一个好的归宿胜过他一切的奖励与奖品,也正是这一次发生在操场上的又一次冲突,苗宛秋的内心开始变得脆弱和柔软。
随后的剧情逐渐由校园向校外过渡,校园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苗老师从派出所把因卖货引发打架斗殴的刘昊带出来后,来到了一家路边摊。由此得知总是做点小生意的刘昊得了脑瘤,他赚钱也是为了救自己的命。这样一个晴天霹雳般的消息从刘昊口中说出是那么弱小和无助。路边摊的场景由一张桌两张椅,一碗热腾腾的面构成,散发着平凡却又温暖的气息,简单朴实的路边摊却承载着相当分量的情感寄托。此刻夜幕也已经降临,进一步渲染出苗老师对学生校外生活的关心以及那个年代他力所能及的最大可能。随后苗宛秋在班级里组织募捐,加深同学之间的团结力和凝聚力,为以后剧情所发生的故事进行了铺垫。
三、场景设计烘托主题
苗宛秋光辉的教师形象塑造离不开其演员对演技的把控,其师德师风的建设同样离不开剧情与场景的塑造。当苗宛秋的老婆三番五次抱怨生活清贫,既没有房子分又没有外快赚的时候,苗老师一句“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道出了其内心的气度,镜头中苗老师的家中虽然狭小,但书柜占据了很大的空间,毕业照、荣誉证书摆在第一排,一家三口吃饭的桌子也是在这一个区域,并没有富裕的就餐空间。一方面描写了苗宛秋清贫拮据的生活,一方面也为他清高的气节做出了交代。然而苗宛秋始终是一个平凡的人,他也十分渴望分到房子,渴望能够多赚些收入改善生活。他透过窗户缝窥视隔壁办小班赚钱的老张,虽然只是一瞥,老张家中的环境便可得以推论,明显老张的生活条件是优于苗宛秋的。然而在苗老师内心的取舍中,他最终选择了不收取任何回报帮助学生进行补课。这一场景十分温情,因家中面积拮据,无法容纳过多学生,所以苗老师把授课的位置摆在了家门口,来听课的学生甚至排到了街坊里。这无疑是对那些收费授课教师的一种打压,敢于打破常规、弘扬崇高师德的苗宛秋却因此被人举报,印证了那句古话:“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这一场景的描写直击影片主题——老师,大家都知道好,好在哪里?好在其真性情的抉择中,毅然而然地站在了维护学生利益的一方。一声“老师好!”就能全然让人民教师忘却一切纷繁杂乱,一切以学生至上。
影片末苗宛秋独自一人坐在空荡荡的教室里,此刻他坐在了一个学生的位置上,回想起他的青春岁月,思考着到一直以来自己所秉承的,他的老师所教导的“士不可不弘毅”究竟是怎样一种取舍。此时的场景设计衔接恰当,当苗宛秋不再是站在讲台的老师,当学生都已离去,空教室与苗宛秋的身份发生呼应,恰如其分地宣泄出苗宛秋内心深处对于高等学府的向往,对于自身责任任重而道远的解读,让观众切身体会到苗宛秋的不幸与遗憾,再一次将观众感情推至高潮。
四、结 语
青春总是洋溢着活力却又充满着遗憾,正如影片末尾安静的车祸和苗老师的不辞而别,似乎就像一首优美的诗歌被截去下阕。类似于这种老师最终离开学生的影片还有《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比起这两部中因制度问题引发的矛盾,《老师·好》中苗宛秋的离别更加具有温度,导演善于运用场景中的物件进行感情宣泄,运用镜头对不同场景切换达到气氛的渲染,影片最终也不是以一个圆满的句号落幕,而是以书店、咖啡、蝴蝶等寓意岁月静好的一组镜头衔接,诚如每个人的青春岁月,在遗憾中取舍,在取舍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