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暗恋桃花源》间离美学的应用分析

2019-11-15王志扬于佳卉韩国清州大学韩国清州360764吉林艺术学院艺术研究院吉林长春30000

电影文学 2019年17期
关键词:布莱希特陌生化桃花源

王志扬 于佳卉(.韩国清州大学,韩国 清州 360764;.吉林艺术学院 艺术研究院,吉林 长春 30000)

一、间离效果

间离效果又被称为陌生化效果。这是德国戏剧理论家、剧作家布莱希特提出的一种全新的美学概念,他用艺术的方法把本来平常的事物变得不平常起来,通过不断揭示事物的因果关系,暴露事物的矛盾性质,把人们所熟知的,能够一目了然的东西剥离出来,让人们对之产生好奇心,从而意识到改变现实的可能性。

陌生化效果所达到的结果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所提出的“体验派”让演员与角色融为一体,达到的效果是不同的,布莱希特提出的间离方法是要求演员与角色是要保持一定距离的,非但不能将二者融为一体,演员更要超越角色本身。这种表演理论要求观众在观看戏剧演出时不能完全跟着演员表演以及剧情的走向走,而是要看到演员表演角色的深层含义。所以要达到良好的间离化效果也需要演员和观众两方面相配合。演员和观众都需要建立良好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电影《暗恋桃花源》和间离效果

(一)叙事结构的间离感

《暗恋桃花源》中包含了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小戏。不是单一的悲剧,又不是单纯的喜剧。导演在叙事过程中,恰恰就把这样的悲剧和喜剧融合在一起,产生出强烈的间离效果,让一种纯粹的情感激烈到一定程度,再用另外一种方式来反讽这种激烈,就能达到更加深化的目的,从而产生出更高深的境界。

话剧版的《暗恋桃花源》讲的是两个话剧演出团体租用了同一个剧场,因为排练时间冲突,他们争夺排练场地而引发的故事。这两个团体的演出剧目分别是——《暗恋》《桃花源》,这两个剧目本身的故事以及两个剧目在同一场地同时演出交织的故事,还有因为争夺排练场地而产生的摩擦又产生了新的故事。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则是用镜头去拍摄一个发生在剧场里的故事,这除了包含话剧版所包含的故事之外,还增加了很多观众席,台前幕后等镜头。几个故事中不断地穿插着“回忆”“爱情”“寻梦”“现实”等概念,通过不断去打断,去讨论,使作品由“议论”联系起来,而非一般影片或话剧采用线性叙事和非线性叙事的方式,从而揭示某种现象,并不是真的去叙述某个情节,陈说某种故事。

(二)舞台效果的间离感

话剧无论各个版本的演绎舞台美术设计和很多写实戏剧比起来会有强烈的粗糙感和不真实感,让观众充分意识到这是“假”的。从而在观看两个戏中戏的片段表演中不断“跳戏”。

电影版的《暗恋桃花源》,使用一种新的媒介,新的语言去再次思考,进行再度创作。它从一个舞台剧变成了镜头记录下的发生在剧场里的一个故事。观众电影院里所看到的电影《暗恋桃花源》,呈现的不仅是一个舞台,而是通过镜头等各种方式让观众清醒地知道这是在剧场拍摄的一个故事。好像故事是真的,但舞台是假的,所以让观众很容易以一个旁观者、独立思考者的角度,看待舞台上发生的一切。

无论是话剧版还是电影版,《暗恋桃花源》舞美设计的运用都很别出心裁。两个小戏的布景和道具总是并用和共存的。甚至在两个演出团体争夺排练场地的时候貌似都会给对方遗留一些道具在舞台上,而对方的剧组又恰恰能用遗留在舞台上另一方的道具产生新的表演,这也是赖声川导演对于整部戏的建立效果做了进一步的贯彻。

(三)表演方式的间离感

演员在《暗恋桃花源》这部作品的表演过程中担任着多种角色,演员既是角色又是自己,让表演者被“表演”,用同样一个演员换不同的方式来表演,去呈现不同的角色,这也是对布莱希特间离表演理论的进一步探索。每一个演员都是活生生的人,一种已经被创造出来的角色相对于演员(人)来说是固定的,但它呈现借助的却是活生生的而又富于变化的演员(人),这也是布莱希特间离表演理论对于演员自我不可抹杀性的肯定。

两个版本的表演,无论是话剧版还是电影版,似乎让我们觉得和以往内心中所认定的话剧和电影的表演方式不大相同,演员都有一点“作状”而不走心,这种作状的表演方式,会让观众很难完全沉浸于故事的走向当中,甚至观众刚刚沉迷于某个情节之中,就会立即被某种方式打断。由此,很多观众会下意识地去思考,为什么演员要这样表演?为什么又会被打断?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停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一个和剧情毫无相干的人?为什么要让《暗恋》和《桃花源》两出完全风马牛不相及的戏在这个时间节点同时上演?这部作品到底要表达什么?在间离感的作用下,无数的疑问会时刻避免镜头所带给观众的真实感,让观众更容易脱离剧情站在客观旁观的立场去认真理性地思考作品最终要带给我们的是什么。

(四)镜头作用的间离感

《暗恋桃花源》作为一个独特的存在,让电影与戏剧两种表现方式迥然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和睦相处。电影《暗恋桃花源》将舞台戏剧充填到整个电影镜头语言当中,形成了一种“镜头前的舞台”的特殊的观影模式,让观众通过镜头发觉这是一种舞台剧的模式。镜头非常容易带给观众真实感,导演通过用不同板块进行切割交换。比如在电影中,老年的江滨柳和老年的云之凡在医院中短暂的相聚,又短暂的话别通过镜头语言的渲染,让观众潸然泪下,但是在观众眼泪即将掉落时,镜头马上转换到了后台以及道具上。导演不断地给予观众视角,把视觉主体从观众转到镜头,又从镜头转到观众。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在电影模式和戏剧模式中不断转换。这样的转化正是间离效果的一种体现,帮助观影受众客观地去审视作品。

三、“间离美学”对电影作品的指导意义

(一)开放的叙事手段

如何评价一部电影作品,很多人都会觉得电影作品的成功与否,故事性是关键。如果说故事性是一部电影的基石,那么叙事手段法则决定了这块“基石”的材质。应该说,很多影片创作者都不希望让观众刚一看到开头就已猜中结尾。扑朔迷离、曲折离奇的故事才会更加吸引观众的注意。事实上,从观影体验来说,观众也并不希望看到一些稀松平常的剧情,他们反而会被一些使其警觉,有寻根究底的冲动,有时代性、批判性的作品吸引。

从电影这种艺术作品出现到今天,一种封闭的“经典叙事”手段就一直占据着电影作品创作的主体地位。这样的主流叙事手段虽然有其优越性,但同样也容易带给观众审美疲劳,而布莱希特的间离美学理论则恰恰为电影作品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源泉。

布莱希特将史诗的“叙述形式”引入戏剧,在戏剧结构上加入叙述性因素,一般不采用贯穿全剧中心事件的方法也没有全剧的戏剧高潮,情节可以有跳跃性,时常插入人物的叙述或歌手的评论,使其成为一种更为开放的叙事结构。这种开放式的叙事大多都会比较松散,采用多个并列而又有交集的故事,或使故事背景模糊化,仿佛影片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并不重要,重要的反而是观众要调动自己的思维,对电影主题进行深入地分析和挖掘,在这一分析的过程当中,恰恰也能让观影者体味到自己思索的乐趣。比如说《甲方乙方》《无论西东》等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的影片,都是没有一条主线,也没有明确的结尾,而是利用多个平行的故事,形成一种散文式的、开放式的叙事结构。让电影创作者在与观众更为紧密的互动过程当中,将主动权交给观众,任其天马行空地想象和讨论,让观影体验更为充实有趣。

(二)不落窠臼的角色塑造

目前我们看到的很多电影作品,有太多太多约定俗成而又理所当然的东西,比如好人就该一身正气,坏人就该面目可憎,比如主角即将被杀害的那一秒总会天降奇兵让剧情出现转机,比如地球永远会在影片的最后一刻被拯救,太多太多理所当然的东西让观众甚至刚买了电影票,几乎就了解了全部的剧情走向。

布莱希特在《论实验戏剧》中提出:“把一件事或人物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件事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可见布莱希特所提出的间离效果就是要导演和演员率先打破传统的、被大众所熟知的表演方式,充分让演员与角色保持距离。虽然演员在观众面前的展现是被大众所熟悉的,但是给观众带来的演出体验却又不同寻常。从表演方面来说,在电影作品之中如果要使角色得到“间离之美”,让观众有焕然一新的体验感,演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必须要对角色有着自己的思考,这种思考要建立在剧本以及导演所给予的信息之上,在自己的理解下,创造出具有自我意识特色的角色形象,再用这样的角色形象与观众的思维进行艺术的摩擦碰撞。

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中明显地体现了间离美学,影片《大话西游》中孙悟空的角色形象完全颠覆了那个我们所熟知的美猴王,增加了七情六欲、肉身凡胎的人性色彩。“孙悟空”“至尊宝”是善或是恶,是佛还是妖,是好还是坏?影片在打破了观众对孙悟空这一经典形象的固有观念之后,在精彩的剧情进展中引发喜剧效果的同时,又让观众在深思之中体悟到了世事的沧桑和人性的升华。这种“诧异”的体验无疑是一次酣畅淋漓的经历。

(三)陌生化的表现

在布莱希特的理论体系中常常用到“陌生”手法,他是让观众产生异常的感受来表现这个矛盾而复杂的世界,他把对象和事件描绘成异乎寻常的陌生化形态,让观众产生困惑,从而促使他们深入认识所发生事件的内在实质。如人类每天都会利用双腿行动,用双手劳动,这样常态化的行为并不会带来新鲜感,但是当舞蹈这一种全新的肢体行动的方式展现在人们面前时,就会带给人们前所未有的新鲜感,会促使人们去思考去感知。所以这应该是一种递进式的结构,先是由“陌生”去引发感知,接着推动想象,最终认识本质。

那么,依据这种理论,评价一部电影作品的好坏方式应该在于电影创作者制造出这种新鲜感之后,能够推动观众想象多深多远,以及是否使观众能在不断地思考中认识到现有的本质。近些年来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一直蝉联影史第一的位置,影片通过不断地设置连环的“陌生化”的剧情,让观众一直在意想不到的结果中保持新鲜,而观众也在这种新鲜的感知之下,不断地思考从而感悟到人类生存最重要且最可贵的要素——自由。这样的感知并不是被生搬硬套地放进观众的意识中,而是在剧情的跌宕起伏中讽刺般地让人们记住了自由,领悟了生命的真谛。“新鲜”会引导人类思索,布莱希特所倡导的陌生化表现方法,能够引导观众去自由地想象。当代电影创作者们,应当突破原本固有的成规,大胆运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那么自然而然就会对大众的艺术审美造成极大的冲击,陌生的新鲜感也就自然而然产生了。

四、结 语

布莱希特的美学理论,其间离效果与他的艺术实践方法已经走出了舞台,走向屏幕。加之高于其理论的实践探索已经产生了深入和广泛的影响。这也说明了布莱希特的间离美学思想理论,不仅仅对戏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人类电影文化同样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暗恋桃花源》这部电影中,赖声川导演对布莱希特间离美学理论的运用达到了一种全新的高度。人一旦打破了原本所固有的认知,才会引起精神上的巨大满足。正因如此,人类才想要不断地去突破自我的认知,不断地去开拓未知的领域,不停地走向全新的天地。布莱希特的间离美学理论为人类去探求新的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我看来这种间离之美的实质是创新,这也是电影艺术发展的必经之路,这需要一代又一代的电影人不懈努力,才能不断创造出具有高度性和前沿性的电影作品。

猜你喜欢

布莱希特陌生化桃花源
走进桃花源
花园
献给母亲
再造“桃花源”
《四季桃花源》独幅版
隐匿的桃花源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布莱希特为什么要提出“叙述体戏剧”?
布莱希特教育剧对剧场的应用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