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决大学生短期支教后期困境的措施探究

2019-11-15

长江丛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扶志扶智支教

/四川师范大学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扶贫要同“扶志”“扶智”相结合,提高贫困地区人们的素质和认识,激发贫困地区的内生动力,提升扶贫效率。而“扶志”和“扶智”的根本方法就是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让贫困地区的学生享受到良好的教育,防止贫困在代际之间传递,从源头上消除贫困。大学生在推动贫困地区教育公平与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短期支教既是大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热心公益事业的表现,同时也是大学生响应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体现。然而大学生短期支教后期无论是对当地学生还是大学生却存在着诸多困境,例如:短期支教后期教学方式转变,产生心理落差;短期支教的频繁变更,形成心理防御机制;大学生支教未达成预期目标,自信心受挫;课程设置不够科学影响支教效果;支教周期短,教学收效甚微等后期困境直接对短期支教效果产生影响,难以产生长效性的影响。

一、建立学生电子档案,形成长期有效的联系

近几年,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迅速发展,许多大学生都愿意选择在寒假或者暑假抽出一部分时间到一些贫困地区进行短期支教。“支教作为一项公益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常见的回报社会的重要途径。其中,短期支教因时间要求较为灵活,更适于在校学生参与,而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践。”也正是由于支教时间较短,知识缺乏体系化、系统化,导致无法产生持续性、长效性的影响,支教的教学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目前,大学生短期支教多为社团或公益性团体自发组织的临时性的行为,整个支教过程基本无任何标准、规制可循,灵活性、自由性大,这也引发一定问题,有些支教团队在选人、培训方面不到位,这使得支教整体质量降低。”针对大学生短期支教教学效果不显著的情况,应利用当地的宣传力量为大学生短期支教提供舆论环境,为大学生短期支教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氛围。同时当地政府或学校还应建立相应的学生档案,避免每次新的支教就是新的开始,无法提高支教教学效果,同时通过建立学生档案,使支教大学生了解当地支教信息和延续支教后期影响,为后期的支教针对性的奠定情感与心理基础。

短期支教应该是一个持续性的教学过程,结合现代信息化手段延伸支教后期效果影响。支教团体或者固定组织应该与支教地学校进行长期有效的合作,积极地、不断地与支教地老师进行沟通,相互交流学习经验和了解学生需要。与此同时,支教地学生作为大学生短期支教直接作用影响的主体对象,大学生个人或者组织应与支教地学生保持联系,使双方在不断地交流中增强教学效果影响和做好心理疏导,从而达到提升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教学效果、提高支教教学质量的目的。

二、变“输血”为“造血”,对当地老师进行系统培训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总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大学生短期支教,即大学生社团或公益性组织发起的寒暑假支教志愿活动,活动持续时间几天到几个月不等。”也正是由于支教活动持续时间较短,致使大学生短期支教活动的教学效果或者教学影响缺乏延续性。同时,大多数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时间集中在寒假或者暑假的一部分时间,时间的间断性与人员的流动性无法产生持续性的影响以改变支教地的教育状况。大学生短期支教尽管能够为支教地注入新的活力,然而大学生支教对于支教地而言始终是外部力量,真正能够延续短期支教的效果和改变支教地的教育状况及其后期困境,就必须发挥当地老师的作用,变“输血”式教育为“造血”式教育,对当地老师进行相关的系统培训,增强当地教育的内生动力,从根源上真正改变当地教育的状况,推动当地教育的大步发展,同时能够延续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影响,以解决支教后期存在的困境。

当地政府应该充分认识到当地老师在教育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不仅要留得住老师,更要留得住好老师,特别是要提高当地老师的素质与技能。同时把教育看作是开启新的大门的钥匙,加大当地教育投入力度,积极为当地教师队伍补充“新鲜血液”,并对老师进行相关的培训,让老师成为当地教育扶贫的重要力量。

三、增加家访环节,促进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

高校、支教地学校及相关部门应该重视短期支教,积极配合支教大学生,为大学生支教提供物质支持。大学生短期支教过程中除了给学生教授新知识,开拓学生眼界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支教大学生与学生家长交流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家访,然而家访环节在大学生支教过程中也很容易被忽视,缺乏家长的监督与了解,使得支教效果往往只停留在学校或者支教的时期。增加支教过程中的家访环节,政府或者高校应该给予经费支持,打消支教大学生的后顾之忧,使支教大学生有能力与当地家长保持经常性交流与联系,发挥当地家长在大学生短期支教过程中的辅助作用,通过家访相互了解学生的行为与表现,促进形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合力,构建大学生短期支教新模式,保障大学生短期支教的教学效果在后期得到内化并形成有成效的教育影响。

四、增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扶志”“扶智”相结合

大学生支教活动在社会力量的支持下蓬勃发展,不仅是对国家教育扶贫政策的积极相应,同时也是大学生支教形式多样、课程设置丰富的结果。在保障支教形式多样和课程设置丰富的前提下,还应考虑增强支教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大学生支教的地方大多数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贫困地区,许多地区交通不便、信息不畅通,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而发展教育是改变当地贫困面貌的一个重要途径。“教育脱贫一批”既是“五个一批”的重要内容,也是攻坚脱贫的重要举措,通过教育激发当地学生的奋斗激情和对未来的憧憬,最终实现贫困地区脱真贫、真脱贫,共建全面小康社会。大学生支教的对象大多数是小学和初中的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支教过程中必须针对当地实际情况科学地设置课程,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引导当地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坚定“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与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通过引导当地学生树立人生目标,真正体现课程设置的科学性与“扶志”“扶智”相结合,达到激励学生增强支教后期的影响的效果。

五、完善筛选培训制度,纯洁大学生支教的目的和动力

许多支教大学生事实上还是初步走向社会、价值观还未走向成熟。大学生自身存在素质不足、功利心明显等问题,因此在支教大学生的选拔上,需要完善支教人员的筛选培训制度,加强对大学生的筛选,并对确定的支教人员进行包括思想、安全意识、支教能力等方面相关的培训,提高大学生支教的素养与能力,尤其是要对支教大学生进行思想培训,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纯洁大学生的支教目的和动力,让大学生必须把短期支教视为一种社会责任,不能简单地看作是一次公益活动。“对参加短期支教的大学生志愿者而言,不能把短期支教当作是一次短期旅行,支教结束后也应与受教学生保持联系,通过电话、写信或有条件亲自看望等方式去了解学生的成长变化,并针对一些问题力所能及地给予帮助,把奉献爱心的支教行为一直持续下去。”加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短期支教后期困境的解决。

猜你喜欢

扶志扶智支教
鱼渔并授,扶志更扶智
我在印尼的支教之旅
大山深处的“课堂”——支教青年:反倒是我们受到了教育
扶贫·扶志·扶智
福建师范大学连续7年支教留守儿童
“90后”女孩尼泊尔支教:跋涉千里的修行成长
涵养“三气”扶贫扶志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关于经济困难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思考
美丽中国:扶贫先扶“智”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