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析

2019-11-15

长江丛刊 2019年13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党组织党员

/河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现代化事业建设者的主要阵地,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着力点承担着服务社会的责任,其人才的培养水平和研究的科学程度深刻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而要想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就必须在高校加强党的领导,也就是说要以基层组织建设为堡垒,发挥共产党员在各部门的先锋作用,实现党在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各项服务工作中的全面领导,从而为实现“两个一百年”提供人才保障和科研支持。其中基层的党组织建设是党领导高校工作的重要环节,影响着党教育方针的执行和人才战略的实施。因此高校要充分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巩固其“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地位并发挥其“保证监督”的作用,推动高校综合改革的日臻完善。

一、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逻辑起点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作为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基础部分和重要环节,不仅是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路线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依托和战斗堡垒,而且是党员模范作用得以有效发挥的主要阵地。它将不同学科专业、不同年龄群体的党员有机统一于基层内部,直接推动着高校教学、管理和科研等各项工作的开展,组织着各类人才的个性化培养同时也服务着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在高校的综合改革和日常发展中至关重要。高校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在于知识的密集和人才的聚集所带来的社会效应,而这种作用实效性的发挥却直接受到基层建设的科学化程度的影响。一方面知识的相对密集使得党的基层组织在领导各项研讨会、科研项目等的过程中促进着先进文化快速发展和普遍传播,增强着先进政治文化的辐射力也深刻影响着科学研究向生产力的逐渐转化;另一方面人才的济济一堂使得党的基层组织成其为联系和组织各级各类知识分子的中间桥梁,是人们对当前主流政治文化产生价值认同的组织保障,体现着党的路线政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可以说基层组织建设的科学化水平越高,高校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也就越具有实效性。

二、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逻辑展开

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当前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党的政策的执行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功能的发挥。可以说在高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对于高校的综合改革乃至国家建设事业的整体发展来说意义重大。

一方面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了政治保障。人才培养是学校建设的中心任务,高校的各项建设都要围绕教学展开,以促进科学文化的发展,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并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党的组织深入基层,能够充分了解党员的发展状况和非党员向党组织的靠拢程度,可以通过补充党员队伍和开展党员教育等日常的组织活动为高校建设扩展和推荐人才。也就是说基层组织可以根据其有利条件,在主办或承办的军事理论教育、党课训练教育、党员骨干教育培训等多种教育和实践活动中,培养出具有坚定政治信仰、科学价值取向以及潜在的引领社会发展的能力的优秀党员,为高校的人才需求提供组织保证和政治保障。另一方面为高校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政治引领。科学研究是高校发展的重要职能,当前高校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党建工作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基层党组织结合学科专业的特殊性,不断建立课题项目、开设专题讲座,以理论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方式来落实基层组织建设的新要求,从而推动了先进文化的不断延展和大批特色技术成果的陆续出现。与此同时,各基层党组织也适时开展理论宣传和科技服务活动,在师生党员参与实际生活和生产的过程中实现产学研结合,即将文化理论运用于实践从而补充和丰富固有理论以更加科学的指导实践、将科研成果运用于生产一线从而完善已有研究成果以更加科学的转为生产力。无疑党的基层组织发展状况在高等院校对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乃至社会服务中都至关重要。

三、加强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逻辑架构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矛盾,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建设遭遇改革瓶颈,改革任务繁重且改革效果不明显。高校实行的校长负责制是以党委领导为前提的,即在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基础上实行党委统一领导以实现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一)加强党的基层组织文化建设

高校基层党组织文化是“基层党组织为了履行基层职责,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实践中形成的党组织内全体党员共同遵守的价值观念、目标追求、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总和”,[1]不仅体现着党委在新形势下开展文化建设的自信自觉,更是增强党员对主流价值的文化认同、开展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途径。组织文化建设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加强理论教育,也就是将理论教育与党性教育相结合并以理论教育促进党性教育的开展。基层师生员工党员不仅要在了解党的革命奋斗史的基础上,在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科学认知过程中,培养起对于主流价值和主流文化的认同,还要在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以及普世价值等社会思潮的传播中提高对于科学理论的鉴别能力,增强对于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其二是开展科学实践,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学生社团的传统形式和网络公众号的新型平台,有效开展与民主生活相联系的主题系列教育活动,鼓励师生员工积极参与,从而实现党的方针和政策的有效宣传。

(二)促进党的基层制度建设创新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制度是基层党建工作有效开展的有利保证,制度建设若能得以创新就会为基层建设提供新的发展契机。一方面要建立激励机制,基层组织建设的成效直接受到党员积极性的发挥的影响,而党员积极性的发挥除了受到信仰本身的砥砺之外,还受到相关工作机制的激励。党的基层组织可以设立党史和党建理论研究的课题项目,以专项资金支持来激发师生党员的教学乃至科研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或者以党支部为着力点,联系学生的学分和教师的工资开展党建工作的评比,以促进基层党建工作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创新活动方式,建立师生员工党员的横向共建和纵向联动。也就是说在横向上打破单一学科领域的党组织建设局面,开展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甚至不同基层单位之间的横向共建,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重点搭建多学科共同研究、联合公关的合作渠道,是党员教师构架起学科联系的桥梁,在联合党建活动中建立感情、沟通信息,通过交流活动寻找和发展不同学科的结合点”,[2]从而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政策执行力,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跨越式发展。而纵向联动就是要打破单一群体的党组织建设局面,在教师党员和学生党员两大党员群体之间找到党建工作的结合点,跨越群体界限,发挥教师党员的“主导性”以增强学生党员的“互动性”,同时将教师党员的“稳定性”与学生党员的“活跃性”现结合,弥补学生党员干部队伍弱小、流动性大的不足,从而实现以党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带动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以群体的联合发展带动学生管理的有序发展。

(三)凝聚党的基层队伍力量

党员是党建工作的建设主体和主要力量,基层组织和高校党委的各项发展都要依靠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工作表现来保证。共产党员在政治上相对成熟、工作上相对可靠,但就其思想上的认同感和整体的凝聚力来说仍然是一个久久为功的过程。其中党员干部联系党员与组织的纽带,不仅为党员党性修养的增强以及专业能力的提高做出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也以自身的实际表现推动着基层建设的不断发展,因此党员干部的培养是其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党的基层组织要制定学生党员的入党准则,完善入党程序和师生党员的考核机制,从而调动师生党员的积极性,使其成长为成熟的党员干部。另外还要创新党员队伍管理工作,将党建工作延伸至网络即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发展以加强和优化对基层党员的实时管理,从而对党员干部的选拔进行组织保证,为基层组织提供充足的人才保证。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党组织党员
我是党员向我看
基层组织如何直面乡村现实?——以蒲城县椿林镇为样本
“倔”楼长是个老党员
党员之家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村党组织委员会候选人预备人选的推荐与确定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发挥好参政党基层组织的履职作用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党的基层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