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问西东》叙事策略与主题意蕴刍议
2019-11-15周景辉聂英杰大连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34
周景辉 聂英杰 (大连工业大学 外国语学院,辽宁 大连 116034)
影片《无问西东》于2018年1月上映以来,一度引起热议。该片通过四段不同时代不同人物的青春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人生道路的十字路口,面对矛盾和困惑,如何做出坚定自我,向真、向善、向美的内心抉择,其中承载的普世价值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共鸣,影片的成功离不开高超的叙事策略和深刻的主题意蕴。
一、叙事策略
(一)复调话语
“复调”发端于音乐领域,又称“多声部”,特指几个独立的音调或声部各自奏鸣,形成既各自独立,又和谐共进,既层叠套印,又前后呼应的效果。苏联学者巴赫金在谈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创作特征时,借用“复调”这一术语,认为复调的实质在于不同声音保持各自独立的意志,复调的结构意志即把众多意志结合,形成事件。[1]由此看来,复调即多个故事拼贴组合,每个故事各司其职,又和谐互进,虽情节各不相同,但表现的主题意蕴是一致的。
电影《无问西东》着重讲述了四组清华学子的青春故事,四段故事涉及学业、爱情、事业、家国,囊括了青年人的人生困境和抉择,彼此独立,却又异曲同工,构成复调话语,从不同角度多棱面诠释了电影的主题——无问西东,简单的四个字涵盖了富赡的哲理和丰厚的意蕴。
(二)环形叙事
电影创作者将故事分为保持显性或隐性联系的叙事片段。这种“联系”不同于普通的因果联系和简单的时间顺承关系,而是丝丝入扣的人物关系、具有视点间离效果的时空接合点或共同的主题。[2]环形叙事的连接方式一为连环式,二为并列式。并列式环形叙事的作品由多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构成。这些小故事恰如一帧帧特写镜头,连接方式基于某种语义因素,或是某些现象的概括,或是某种哲理的思索,或是某种特定的情绪。[3]简单地说,环形叙事就是基于某个主题将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小故事连缀成篇,它们看似独立,却彼此关联,共同实现叙事效果。
《无问西东》四组故事即是如此,看似彼此无关,实则相互勾连,纵横交织,从时间、空间、因果三个维度构成了电影的纵横结合点与网状脉络:
1.时间脉络
四段故事依时间先后,相继表现了吴岭澜的文理选科困惑、沈光耀的读书报国与从戎报国矛盾、陈鹏的情感与事业纠葛、张果果的职场角逐,分别发生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60年代和21世纪。但出场次序并不是严格按照时间顺序,而是综合运用了倒叙、插叙、补叙、顺叙方式,将四个故事讲述得眉清目楚而又波澜起伏,自然流畅而又壮怀激烈。吴岭澜和张果果的故事最具普遍性,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相似经历,这种普世价值不仅穿越时代,也跨越地域和种族,极易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共情。比较而言,另两段故事更为悲情,也更为惊心动魄,陈鹏青梅竹马的女朋友王敏佳被冤枉迫害而毁容,差点儿丧命;家境优渥的沈光耀英勇就义,以身报国。但经过影片巧妙处理,将两段悲剧故事以唯美的视觉处理与淡化情感的冷静叙事两个维度并行展开,呈现出哀而不伤的东方情调,观众被唤起的是对王敏佳的同情、对陈鹏的赞赏、对沈光耀的敬意和颂扬。
2.空间脉络
《无问西东》是一部献给清华大学的电影[4],四段故事的主人公各有各的梦想,各有各的情愫,各有各的经历,各有各的迷惘,但清华园这一共同的空间场域把他们串联在一起。从清华园到西南联大再回到清华园,悠悠清华,百年历程,培育了多少俊杰豪杰,承载了多少青春故事,放飞了多少年轻的梦想,悉数浓缩在四段青春故事里。水木清华,钟灵毓秀,在清华园,四位主人公或沉思,或吟诵,或踱步,或奔跑,正像一代代清华人筑梦、逐梦、圆梦的青春之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之路。
3.逻辑脉络
吴岭澜修读文科后留校任教,在西南联大教书期间,遇空袭,带领沈光耀避难;沈光耀投笔从戎,参加飞行训练时,为流浪儿童空投食物,救了一批孩子性命,这其中就有后来考取清华大学的陈鹏;陈鹏的好友李想为实现支教愿望,拒绝承认与王敏佳一起写检举信而对王敏佳造成伤害,后来心怀愧疚,在支教时舍弃自己的性命救了一对夫妻,这对夫妻的孩子就是张果果;张果果心怀感恩,至仁至义,将真、善、美接力传递。
电影中的主要角色无一不心怀家国,济世救民,刚毅有为、崇德重义。吴岭澜起初之所以选自己并不擅长的理科,其中一个原因是“实业救国”;沈光耀帮扶贫弱,至仁至义,放弃优渥的生活和大好前程,慷慨为国,捐生赴死;陈鹏安顿好女友后,搁置儿女情长,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张果果面对职场恶意竞争,不被裹挟,并无私对贫困四胞胎家庭给予帮助;王敏佳虽有些虚荣,但她勇敢、坚定、善良、敢担当;李想虽为实现梦想曾经懦弱,但善于悔过反思,最后舍己救人,至真至善。这其中一脉相通的是自强不息、仁义忠恕、济世安民、舍生取义、至善至美的华夏民族传统价值观。
二、主题意蕴
四段故事发生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其中拯救、影响[5]、传承的逻辑脉络一线贯穿,向真向善向美的主题意蕴呼之欲出,织就了纵横关联、纲举目张的故事网络。
四书之首《大学》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亦即真正的大学问就是做人之道,而做人之道第一步就是彰显弘扬光明善良的心性,并以此为标准,不断反思自己,不断达到善的最高境界。《无问西东》以清华园为空间背景展开叙事,讲述四代清华人的哀乐悲喜,更是讲述华夏民族薪火相传的向真向善向美的诉求。
每个人都必然会如影片中的人物一样遭遇不同的人生抉择,正如导演李芳芳的解说:“20年代能不能拥抱西方的知识,同时坚守传承;40年代抗战时期要不要为国奋战;60年代你选择要不要打倒别人。打通不同群体之间桥梁的是善意,很多时候就是你做出的选择。”[6]如何抉择?影片借清华校长梅贻琦之口给出答案并揭示主题:选择真实,而且进一步解释,“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羞耻也不懊悔的平和与喜悦,这就是真实”。值得一提的是,四段故事的主人公更悉数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小说主题的深层意蕴:向真、向善、向美。
“无问西东”四个字涵容了富赡的意蕴:莫问西东,只要心思端正、意念真诚、志向坚定、心安理得,就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必然会收获生命的充沛与丰盈。
三、《无问西东》热映的启发
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增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同时也缩短了地理场域和空间间隔,地球浓缩为村庄。而在此情形下,如何保持民族文化的高度自信与自觉,传播和发扬民族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多元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并进贡献独特的中国力量是我们不容忽视的时代课题。就电影产业而言,好莱坞电影屡屡夺得票房榜首的当下,《无问西东》的热映给我们带来了强心剂:叫好又叫座,国产电影也能做。该片的热映给国产电影带来了思考、借鉴和启发。
(一)故事层面
真正深入人心的电影能够让观众找到自己的影子,看到与己相似的处境,面对和自己一样的困惑、迷茫,并坚定自己的选择。《无问西东》正是这样,百年清华,多少学子大名鼎鼎、功勋卓著,电影没有加以表现,而是将目光聚焦于寻常百姓的悲喜人生,正如影片扉页上温情的一句“献给每一个珍贵的你”,充分彰显了电影的细腻、有温度——人生的成败不在于结果输赢,每一个生命都自有精彩,各有珍贵,都值得被珍惜、被关注、被爱。每个观众都能够从影片呈现的四段故事中找到某个阶段、某种程度的自己,而这四段故事都有着极强的感染力,或令人怦然心动,或引人无限思考。当影片结束,影院灯光亮起,真正走心的电影不会瞬间消逝或快速被观众遗忘,它们往往像未完待续的故事绵延至观众的生活和意识,在人们或急或缓的脚步里,在人们或隐或显的意识里,游走蔓延。
(二)技巧层面
多层套叠的叙事策略,既避免了单一故事的乏味和呆板,给影片增添了灵动的美感,又拓宽了影片表现的时空场域,使影片向时间的纵深、空间的横广探索成为可能。环形叙事结构既遵循又突破了传统的时空序列链,增加逻辑脉络,拓展了叙事场,凸显了影片主题。
影片采用胶片拍摄,颜色明丽,构图精致,每一帧电影画面都给观众带来极致的视觉感受,哪怕是硝烟弥漫的战场、冷酷晦暗的“文革”,经过浪漫唯美的镜头处理,减少了观者因目睹痛苦而产生的不适,唤起了内心深处的温暖。
(三)主题层面
如前所述,四段故事的主人公虽处不同时代,面临不同境遇,但他们有共同的契合点:一是正青春;二是各有各的迷惘,各有各的困惑,各有各的抉择;三是经历内心的摇荡和矛盾过后,都做出了向真、向善、向美的抉择。而这些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一帆风顺,他们的选择也并不是一蹴而就,他们的经历正像千千万万普罗大众一样,普通而又平凡,极易唤起观众极大的认同感,而他们最终的决定至仁至义,郑重而又庄严,既实现了情感净化,又达成了道德劝善。影片所传达的正能量既具有普世价值,又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对观众形成了引领和激励的强大感召力。
(四)文化层面
片名“无问西东”取自清华大学校歌“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德与言,是君子之基,是为人为学的方圆、目标和理想,而无问,则是一种蓬勃果敢、不问来路、不畏归途的青春热情和态度。“无问西东”四字题名即已体现了深广的文化内涵和无畏的青春气质。
片中陈鹏对王敏佳解释“核”时说:“其实我们古人早就描绘过这样的情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而陈鹏自己在爱情和事业两方面的行动和结果也生动诠释了中国古人的智慧。影片中人物的台词和独白,金句不断,经典台词不胜枚举,其中承载的文化蕴藉和特有智慧如同巨大的磁场,引人思考和铭记。
影片叙述的是寻常百姓的抉择故事,却厚重深沉,历久弥新,令人过目不忘。究其原因,在于影片丰富又不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大到中国传统文化训诫中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仁义忠恕的褒扬,对成败善恶的价值判断,小到人物台词所蕴含的文化气息和文艺气质,无不体现、诠释和映射了我们古老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而其中的泰戈尔诗句、基督教歌曲和大提琴交响曲也传达了中国文化兼收并蓄的包容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