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鞍华导演镜头下的香港文艺电影

2019-11-15玉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玉林537000

电影文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桃姐许鞍华长镜头

程 婧 (玉林师范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广西 玉林 537000)

作为香港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导演之一,许鞍华见证了香港文艺电影市场大起大落的发展轨迹。成长中的香港影坛百花齐放,商业电影、类型电影、娱乐电影不一而足,尤其商业气味愈加浓重。这样的市场背景下,许鞍华始终秉持一份独有的人文关怀,执迷于对历史韵味的回望,属意于对动荡人生的怜悯,钟情于对个体与城市变迁的记录,从影近40年来,以不同类型片带给观众层出不穷的惊喜。虽然个别电影饱受票房惨败的困扰,不过许鞍华对香港文艺电影的贡献不容置疑。

1979年,许鞍华执导的电影处女作《疯劫》上映,一举开启香港新浪潮电影流派。该片荣获第1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最佳摄影、最佳剪辑等多个奖项,荣膺香港十大华语片评选第一名,风评极高,使许鞍华一举成名,开始在香港电影市场崭露头角。香港电影经历新浪潮时期后,又分别经历了衰落时期、繁荣时期和疲惫时期,时代变换中,许鞍华在不断摸索中实现多元发展,但唯一不变的,是她对文艺电影的坚持。1979年至今的39年间,许鞍华共拍摄了23部电影作品,时光的淘染和一部部电影的打磨中,许鞍华已然成为香港影坛一位不可多得的重量级女性导演,甚至有影评人将其认定为唯一可以和其他香港男性导演相抗衡的女性。除了被与男性导演做比较,许多人将许鞍华与张艾嘉和张婉婷做横向比较。同为女性导演,她们中的每个人在电影拍摄方面尤其是女性题材电影制作的功力和经验上都有过人之处,不过许鞍华的电影视野却是其他女性所不及的。张艾嘉和张婉婷工于对浪漫主义情调的营造,浪漫主义色彩颇为浓重,电影主题多以情爱为主。许鞍华则更加关注香港本土的普通生活,镜头所及满是冷静和客观,展露出浓烈的个人主义风格和风格化的女性视野。

一、风格化的电影创作手法

许鞍华的电影创作一贯以质朴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著称,辅以随性的创作态度,使得她的电影镜头下始终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一如不加雕饰的璞玉,将朴素的生活娓娓道来。实质上,在形成既有现实主义导演风格之前,许鞍华做出过不少电影类型的尝试,比如爱情片《倾城之恋》(1984)、武侠片《书剑恩仇录》(1987)、黑帮片《极道追踪》(1991)等,遗憾的是这些电影都以票房和口碑失败告终。在许鞍华导演风格转变过程中,受侯孝贤和杨德昌两位导演的影响非常大,在侯孝贤的导演作品《风柜来的人》(1984)和杨德昌的导演作品《青梅竹马》(1985)的启发下,许鞍华逐渐放弃大题材,转而展开并专注于对平民生活的刻画。

奠定了许鞍华风格化电影创作手法的作品是其1995年拍摄的电影《女人四十》。《女人四十》被誉为许鞍华电影创作后期的代表作,堪称其从影之后拍摄过的最成功的一部文艺片。该电影荣获第32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最佳女主角,第15届香港金像奖最佳电影、最佳导演、最佳编剧等多个奖项。同时,该片更为女主角萧芳芳赢得1995年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的殊荣。《女人四十》讲述了一个比较典型的香港职业妇女如何努力争取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的故事。女主人公阿娥是一位聪明精干的业务主任,同时也是一位勤俭持家的家庭主妇。阿娥的公公倔强且固执,经常无故发火,阿娥只好谨慎行事。阿娥的婆婆去世后,她的公公患上老年痴呆症,全家人的工作和生活因此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公公去世后,全家人恢复正常生活,但是在阿娥心中,仍旧保藏对公公与婆婆的深深思念。《女人四十》看似讲述的是一个家庭的琐碎故事,却满含许鞍华关于20世纪80年代经济与社会生活迅速发展的香港的体察——社会发展促使下,中产阶级发展成为城市人口的主体,而他们面对日新月异的香港,一时间还很难适应自身身份的更迭。许鞍华拍摄《女人四十》这部文艺片的高明之处在于,将一个近乎严苛的题材拍得游刃有余,有弥漫于菜市和厨房的烟火气却并不被市井所淹没。电影不专注于煽情,却透过长镜头营造的细腻的情感和治愈的温情,将人届中年的女性面对的无奈且艰辛的生活境遇于波澜不惊中诠释出来,表达了其深切的人文关怀和独特的女性视野。

在《女人四十》之后,许鞍华开始以独到的女性视角和对女性的关怀在香港电影圈独树一帜,通过冷峻客观的镜头,平淡而不失力量地记录着边缘人群的生存状态:比如关注女性成长的《玉观音》(2003)、讲述退休知识女性悲喜人生的《姨妈的后现代生活》(2006)、刻画母子情的《天水围的日与夜》(2009)、以描述主仆情窥视老年人生活的《桃姐》(2012)、讴歌民国传奇女作家萧红的《黄金时代》(2014)、还原革命女性果敢抗争日寇的《明月几时有》(2016)。还有一部电影不得不提,即2010年上映的《得闲炒饭》,其同样以女性形象为主体,不过映后却引来诸多争议,不少人对该故事框架提出质疑,认为许鞍华并没有拍摄出同性恋爱片应有的质感。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许鞍华以轻喜剧的温馨风格和理想化的结局抑制了电影应有的政治严肃性和批评力度,不过电影却以性少数群体在父权制社会遭受的轻视和压迫为女性主义的解读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电影文本。至于电影不够劲爆的观感,大抵是许鞍华质朴的电影创作手法所致吧!她始终不屑于臣服于商业,并一直在忠于人文情怀和独立意识的创作之路上孤独追寻,这是十分令人敬佩和歌颂的。

二、独到质朴的镜头语言

香港商业电影一直十分偏爱西式的蒙太奇表现形式,镜头由若干短镜头组成,多为展现戏剧冲突和表达电影情绪而服务,体现为夸张、刺激以及晃动等。与香港商业化的蒙太奇手法不同,许鞍华独辟蹊径地大量使用长镜头和隐喻镜头来营造一种独到的文艺电影腔调。

长镜头是段落镜头,即采用一个镜头完成一个完整段落的拍摄。长镜头手法有利于保持电影的整体效果,从而使剧情时间和空间维持统一性和完整性;其也带有强烈的客观性,有利于生活化拍摄效果的表达。正因为长镜头的特点,许鞍华对其偏爱一隅。在许鞍华的电影中,质朴唯美的长镜头屡见不鲜,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桃姐》。

《桃姐》围绕一对主仆之间介乎母子的相处模式,讲述了一段触动人心的温婉故事。电影中“桃姐”这一已至暮年的人物形象,在罹患中风之后,几乎丧失了劳动能力,犹如已成为老龄化“重灾区”的香港,垂垂老矣,有心无力。借由桃姐这个人物形象,许鞍华表达了其对养老问题的深切关注和审视,也透露出对香港老龄化问题的担忧。

《桃姐》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如同其老去的女主人公一般,平静如河流,偶尔才有几朵微澜的情感浪花跳跃其中,却并不破坏整体的平铺直叙。电影中长镜头下的故事推陈缓慢悠长且纪实意味十足,人物形象被立体鲜活且细腻丰满地塑造出来。电影初始,许鞍华便用一组长镜头交代了桃姐与罗杰的主仆身份:餐桌前年轻的罗杰淡然地享受美食,苍老的桃姐则多次往返厨房与餐厅,为罗杰添菜。二人一坐一站,台词虽未说明什么,镜头却诉说了二人之间严格的主仆之别。桃姐中风住进老人院后,二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二人出去到餐馆吃饭,罗杰会在用餐前为桃姐仔细用茶水烫洗筷子并擦干,会将鱼肚上最肥嫩的肉挑给桃姐。此时的长镜头下,桃姐和罗杰的位置几乎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预示二人关系的增进,从主仆关系上升至胜似亲人的关系。类似长镜头的运用,表现了许鞍华对生活伦理体察入微的观察,独具匠心。

除此之外,许鞍华对隐喻镜头也是情有独钟。隐喻镜头对表露电影思想及塑造人物形象多有助益,是一种文艺电影常用的拍摄手法。比如《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中》,太阳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喻。太阳两次出现。太阳第一次出现时,“姨妈”充满对美好爱情的期许和对新生活的向往,此时的“姨妈”幸福满溢,内心犹如炽热的太阳,火热温暖;太阳第二次出现时,“姨妈”是躺在病床上,此时的她虚弱不堪,被绑带束缚在床上,太阳照射下,她的眼睛暗淡无光,最后无力地闭上双眼。此时的她对生活已经了无期待,所以即便是窗前巨大的太阳,也无法暖热她的内心。两处隐喻镜头下,“姨妈”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巨大的反差,不免令人唏嘘。许鞍华借此隐喻了现代化都市的众生相,具有非常重要的警世作用。

三、浓郁的港式人文理念

许鞍华的电影多数以香港本土为故事背景,更有不少题材改编自发生在香港的真实事件。比如,其第一部电影导演作品《疯劫》便取材自香港龙虎山一桩真实的凶杀案件,许鞍华及编剧陈韵文将其改编成了一个充满悬疑的推理性故事。许鞍华在电影中营造了一种十分触目惊心的悬疑氛围,并抽丝剥茧般地将一桩情杀案的真相大白于观者眼前。许鞍华作为一位女性,却丝毫没有在拍摄手段上表露出一丝属于女性的柔软,而是以一个冷峻的视角述说了一个癫狂的爱情故事,表达了其关于人性的冷峻思考;《天水围的夜与雾》依据2004年的香港天水围灭门惨案进行改编。这部电影是一个关于过埠新娘的故事,并加入了许鞍华关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思索。电影中许鞍华以倒叙和插叙的方式闪回男女主人公从相识、相爱的甜蜜走向家庭毁灭的创作手法使电影的悲剧性凸显,突出了新移民在政府无能、社工无知、警方无情下的孤单和无助,从而发出对平凡之恶的血泪控诉;《明月几时有》以香港抗日史上著名的“东江纵队”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一个香港人民顽强抗争日军的故事。不过许鞍华镜头下的抗日电影却并不沉重严肃,她从细节入手,透过深入刻画香港人民之间的真挚情感凸显国人的爱国之情,情感厚重,震撼人心。

在许鞍华的镜头下,有对个人七情六欲的深度剖析,有对人性弱点的包容和淡然,但她始终似一个置身事外的观者,以一种平静客观的态度交代香港社会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不嘲讽,不批判,亦不怜悯,体现了其生发于市井平民中间的忧国情怀,其创作手法实乃巧妙。

四、结语

于大时代背景下保持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是许鞍华从影以来一以贯之的风格。这也是她在商业化越发严重的香港电影市场始终坚持自我、坚定拍摄文艺电影的重要原因。虽然不止一次遭遇票房惨败,但是许鞍华镜头下的香港文艺电影裹挟着的大人文、大情怀从不容置疑,她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与思考,以及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叩问和关切,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千千万万个观者,平复了他们在浮躁的社会影响下日渐萎靡的内心。

猜你喜欢

桃姐许鞍华长镜头
开化长镜头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苍茫又轻柔的生活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温暖的悲伤
许鞍华:年轻人失去了什么?
《桃 姐》
论许鞍华电影中的城市日常生活空间
许鞍华:中国新现实主义电影的自觉继承者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