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姜文电影的美学镜像
2019-11-15董慧敏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24
董慧敏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 100024)
姜文是当代中国影坛的一个独特存在,他的几部电影,都采取了独树一帜的表达方式,完成了电影表达上的多次创新,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姜文电影的表现形式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颠覆性的美学意义。
一、姜文电影美学的表现形式
姜文在美学上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电影的画面色彩及视听语言等表面层面,更力图将这些元素和电影深层的思想内核紧紧结合起来。同时,姜文也试图在视觉和听觉上对电影的镜头语言进行创新性的表达,对细节的完美追求更是体现了他作为一个导演的用心之处。姜文的镜头语言既细腻精致,又颇具富有主观想象色彩的夸张、浪漫和狂放,体现了他在艺术上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超越。
(一)姜文电影的视觉因素
1.光线的处理
姜文电影中光线的处理有其独到之处。姜文对光线的追求更多是与时代特征及人物性格紧密相连的。光线的利用力图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一个大的舞台和背景,同时,每一缕光线的投射也是人物内心的写照。《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打光十分讲究,利用人造光代替自然光,使得光线比较柔和,能够体现出一种温暖和谐的氛围,这有利于展现一个处在青春期的男孩对爱情的美好幻想以及在社会失序状态下人性解放的张力。《太阳照常升起》中光线在四个情节中游刃有余地转换:第一个故事整体色调偏暗,室内光和室外光的偏差较大,有利于展现疯妈分裂的性格;第二个故事整体色调偏于中性,以暗淡的光线为主,符合“文革”时期整体的时代色彩;第三个故事又回到了第一个故事的环境光线,大自然绚烂的阳光体现着主人公需要宣泄的欲望,室内光线的暗淡体现着人物在那个时代的压抑郁闷以及人物之间的矛盾与紧张关系;第四个故事中大自然绚烂的光线展现了自然的广博和宏大,更有利于展现人物面对广袤的大自然油然而生的渺小和崇敬之感。最后一个镜头利用了逆光时的剪影,轰鸣的火车幻化成一个模糊的背影。太阳蓬勃的光线更展现出人物勃发向上的生命力和冥冥之中注定的轮回。
2.色调的处理
《阳光灿烂的日子》用了鲜明的色调对比展现了影片的主题。“其中观众看到的那种绚烂的金色,真如阳光般灿烂,使人温暖而恬然。暖色调的强烈突出,抒发了那个特殊时代人们的生活激情,也可以反映出导演姜文年少时代的精神状态,他所要反映的就是那样的无拘无束,那种激荡的少年情绪。……该片最后的颜色处理使用黑白的色调,也同时反映出了成人后的颜色,与年少时的暖色相对比,展示了年少时光的消逝而去,对于青春过往的无奈。”[1]借此展现了一种关于童年美好的想象以及现实的平淡烦琐之间的深刻关系。这不仅仅是简单地借鉴西方电影艺术后的精湛模仿,更是包含了深层思考后的情感喷发。《太阳照常升起》中,影片的色调丰富而不单调。电影中色调的运用如同油画般富有诗意和美感。影片中的色调时而发黄偏绿,展现了一种历史的质感,代表了一段时代的记忆;时而清冷而暗淡,展现了人物被压抑的欲望和扭曲的人性;时而绚烂而辉煌,让天地万物和个体之人水乳交融,从而产生天马行空的不羁想象。
3.道具的安排
影片中许多细节的处理和安排体现了导演的良苦用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有莫大的帮助,这在道具的安排上体现得非常充分。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几个细节颇富韵味。长筒望远镜的使用表现了一个男孩萌动的荷尔蒙和窥视欲,体现一种对爱情的向往和性的冲动。米兰脚上的钥匙体现了一种不合于时代而又富有象征色彩的神秘之感。余北蓓身上不同于那个时代的红裙子展现了一个少年对于青春的美好憧憬和想象。此外,还有各种富有“文革”色彩的道具也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比如大标语、毛主席像、样板戏、绿军装、红肩章等。
(二)姜文电影的听觉因素
1.人物的语言对话
(1)人物语言对话富有时代特征。姜文善于将人物语言设置在时代的方程式之中,从而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活生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各种富有时代特征的语言随处可见。“喜欢冬妮娅吗?我喜欢保尔。冬妮娅也喜欢,可惜后来她变了,变成资产阶级了”“姥爷竟是一个无产阶级的专政对象”“这种战备观念,要是帝国主义发动突然袭击,还不全他妈的完蛋”……这些台词都体现着鲜明的时代色彩。
(2)人物语言对话富有地方特色。姜文电影中主人公的对话都带有鲜明的地方色彩,这不仅让观众觉得亲切自然、平易近人,而且增加了影片的幽默感。《太阳照常升起》中疯妈的温州方言以及林大夫的上海嗲气、唐嫂的南洋语调都可以让观众揣测人物的身份背景,而这又和影片的主题密切相关。《让子弹飞》中的四川口音更是极大地制造了人物语言的幽默感,展现了环境背景独特的地域特色。
(3)语言的视听感强,人物对话富有幽默感。姜文善于让观众在欢笑声中感悟严肃的历史。这些幽默并没有浮在表面,而是有深刻的象征和隐喻意味。相比那些带给观众沉重观影感受的影片,姜文的电影用一种创新式的激情颠覆了以往凡是关于深刻的历史就要有严肃表达的论断,带给观众的感受必定是更加深刻的。《让子弹飞》中的台词,就演绎着令人难忘的黑色幽默。“我以为,酒要一口一口地喝,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迈得太大,会扯着蛋”“这他妈的税收都收到2010年啦”“谁是穷人?谁穷,谁就是穷人”等。姜文电影中的这些幽默台词绝不仅仅流于表面,更是和影片的表现主题有一种一脉相承的关联性。
2.电影配乐的合理使用
姜文对电影的配乐十分讲究,其影片中的配乐往往是自然、人性和历史的融合,时而静谧婉约,带领观众徜徉在想象的波澜之中;时而野性豪放,展现着男人的雄性荷尔蒙和阳刚之美;时而自然舒展,让观众感悟大自然的奇崛与瑰丽;时而悲凉沉重,让观众体悟历史的深邃和人性的复杂。音乐在姜文的电影中,不仅起到了烘托人物性格的作用,更是一种时代的符号和象征。《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毛主席,革命战士祝您万寿无疆》很好地展现了“文革”时代的历史特色。而这部影片中最重要的一首配乐就是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每当女主角米兰出现,这首配乐就会应声响起,展现了女主人公的高贵典雅以及那种无法揣测的神秘感,还有成年马小军对这一段往事的怀念之情。《太阳照常升起》中的几首配乐展现了自然的广博、生命的张力、人性的萌动以及不同的情感宣泄。其中,《太阳照常升起》展现了生命的轮回中勃发向上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黑眼睛的姑娘》刻画了疯妈对李不空痴情的等待和守望;《前奏曲:疯狂之开始》体现了疯妈的种种疯狂。而其新作《邪不压正》,能“使人清晰感受到古典音乐在《邪不压正》中对于电影空间拓展所起到的多重作用。姜文选用大量古典音乐与这部武侠电影题材结合,使这部电影变得与众不同”。[2]比如《第二圆舞曲》辅助呈现了别样的京城旧貌,《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则暗示了正邪之宿命。
二、姜文电影美学的表达方法
姜文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无疑是多元的,且永远是那样的个性鲜明而又独树一帜。往往既带有个人经历的传记色彩,又带有逝去时代的普世价值,从而构成了一个民族和一个时代的共同回忆。姜文电影的表达手法剥离了传统的叙事手段和中国电影程式化的僵化表达,既具有高度的艺术特征,又带有创新性的颠覆和对电影美学的重新建构。姜文的风格不同于一般性的写实,亦不流于耽于幻想的不合理想象,而是力图在艺术和现实之间寻找一个有效的平衡点,用最与众不同的艺术手法去还原最深刻的真实。
(一)对隐蔽文化的重新建构和解读
姜文的电影敢于突破传统电影的叙述手法,敢于突破意识形态的宣教色彩去对中国最隐蔽的文化做出别具一格的解读。《阳光灿烂的日子》和《太阳照常升起》反映的是“文革”题材,而这两部电影让观众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文革”色彩。不同于传统电影对这一段历史的回避,或者展示这段岁月的沉重与悲伤,姜文用一种“不严肃性”将自己的作品和他人进行区分。《阳光灿烂的日子》一反常态,将“文革”这段灰暗的时光称为“阳光灿烂的日子”,以一个少年懵懂而又青涩的爱情为切入点去还原一个真实的时代。影片突破了桎梏化模式的藩篱,以个人的视角、平凡的小事,用与最严肃的历史相反相离的爱情去生动地展现一个时代,可见姜文独特的艺术构思。而影片通过这一个个生动情节的再现,从历史的暗角处无声但又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另外一个侧面。《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文革”历史的颠覆性解读,氤氲的是浓厚的政治气息,让观众体悟到的是最真实的“文革”岁月。《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破除了传统意义上关于“文革”压抑窒息的时代气息而实现了人性的大狂欢和大解放,影片中充斥着性、爱、欲望和疯狂,生命在这个不合适的年代中有了最大的张力。姜文从历史的对立面去解读和看待这一段历史,其标新立异的程度让人叹为观止。历史的深刻性以及对时代的反思在姜文的这两部电影中得到了别样的重构和解读。
(二)浪漫主义、英雄主义和悲观主义的多重想象
姜文的电影中充满了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情结。《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少年马小军始终怀有一种虚无而又不切实际的英雄主义梦想,他渴望像大人一样参加战斗,希望世界发生战争而能够成为一名战争英雄。他渴望一段美好的爱情而尽情畅想,又体现了“文革”中的浪漫主义色彩。《让子弹飞》中,张麻子这个江湖英雄的完美性格也体现着姜文的博大胸怀和英雄主义情结。《太阳照常升起》则集中展现了姜文富有激情的浪漫主义想象。水面上浮起的草坪、彼岸富有神秘色彩的白宫、荒凉的原野、茫茫的大漠、激情的狂欢、火红的太阳……影片中瑰丽的镜头语言展示了姜文无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影片中夸张而富有浪漫色彩的故事情节更是浪漫主义的体现。疯妈死又未死、小队长的乱伦、生命交错时的错愕、冥冥之中注定的轮回让整个故事充满魔幻色彩。但是,无论是英雄主义还是浪漫主义,影片都以悲剧结束。《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少年马小军因脱离了集体意识后的迷茫与混沌而被朋友孤立了起来;《太阳照常升起》中,前三段故事都结束于一种莫名的死亡;《让子弹飞》中,张麻子得到了胜利也走向了孤独。在姜文的叙事语言中,他的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背后,透露的都是极度感伤的悲观主义情结。正面与负面、积极和消极、表面和深层的组合,让影片的思想层级和思想境界都更加立体深刻,从而超越了表面化、片面化和单一化的简单表达。
(三)影片叙事结构的大胆突破
姜文电影的叙事结构可谓各有千秋,打破了单一化的按照时间或者空间进发的叙事模式,借鉴了西方现代化电影手段而让影片的叙事结构更加新颖、更加丰富。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运用一段意识流的叙事方式,展开了成年马小军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影片中人物对话和旁白穿插运用,旁白不仅及时点题,而且在一些关键情节上更是揭示了影片的主题和思想内涵。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姜文大胆运用了圆形叙事结构和倒叙结构的双重叠加。姜文借用了曼彻夫斯基《暴雨将至》的叙事模式,从而串联起了四个独立而又内在紧密相关的故事。观众看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来影片独立的四个故事是一个环环相扣的循环。影片以倒叙的方式开始,影片的结尾亦是故事的开始,四个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也有内在的关联性。这种叙事手法解构了传统的单线条的叙事模式,一种时空错乱的安排显示了姜文的用心和思考,从而展现了深刻的哲学意味:结束即是开始,开始即是结束,一切仿佛没有终点;一代人来,一代人走;生命生生不息,太阳照常升起;生活中一切的循环往复,早就冥冥注定。时间在三个片段化的故事之间穿越而过,最终影片又神秘地回到片头,整个叙事结构就像一个圆圈。在这种循环往复中,时间和空间的叠加和缠绕,让观众感受到一种现代主义电影的叙事之美。
(四)从道德文化语境剖析人性
姜文电影中许多人物的行为都不符合特定年代的道德文化语境,而姜文也正是试图用这一种历史的滑稽和文化道德的不严肃性去深刻剖析人性,展现影片的主题。姜文擅长将电影中的人物置于舆论和道德的风口浪尖,让严肃的历史变得滑稽幽默起来,以最不符合文化语境的观念和行为去展现最真实的历史。这种戏谑化的解读在标新立异的同时,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因其不同于单一的宣教式的批判和否定,从而完成了另一种层面的真实。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是一群不符合社会主流价值的小混混。影片是以这群小混混的视角来看待“文革”这一段历史的。影片还对传统高、大、全的军人形象做了颠覆化的解读,完全不符合“文革”时期的道德文化语境。但就是这样的逆向行进,反而以另一种侧面的视角,用最隐蔽和边缘化的眼光,给了观众一种更加真实的感受。在《太阳照常升起》中,志愿军战士李不空对妻儿的背叛、医生林大夫张狂的性欲以及小队长和唐嫂之间的乱伦,都明显不符合当时的时代语境,并与主流价值的描述背道而驰。姜文用这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完成了欢笑背后的严肃、荒诞背后的真实深刻。
(五)“置身其中而又不在其中”的高妙
除了主观视角和客观视角,姜文的电影更擅长用“第三只眼睛”看世界。这种独立于主观和客观之外的第三种视角,才代表了姜文的真正立场,也往往和影片的思想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姜文的影片中,充当这“第三只眼睛”的,通常是一些疯癫和痴傻的人物。但是,姜文更力图传达的是——大智若愚。这看似疯癫和痴傻的背后,蕴藏了深刻的智慧。姜文通过这些独立于影片主人公之外的人物,传递着自己的声音,表达着自己的观点。《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有一个呼喊着“古伦木、欧巴”的傻子,这个人物的设置看似多余,但实际上傻子的一举一动都暗示着故事的走向。傻子始终是马小军这个集团内的成员,他没有被孤立起来。当傻子开心的时候,也暗示着马小军和米兰关系的进一步进展;当傻子哭泣时,象征着马小军和米兰关系的进一步疏离。姜文用一种独特的视角,在看似不经意间传递着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在电影叙事中演绎着哲学式的辩证,是对“愚”和“智”的反思。它脱离了主人公叙述的单一视角,并以此来给予观众深刻的启示。
(六)时代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交错感
在姜文的影片中,时代通常充当了一个框架,而所有的人物和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下活动的要素。这种时代和个人命运交叠的方式,使得故事中的人物命运与时代的必然性有了一种内在的逻辑性和联系性。个人命运是时代命运的产物,时代命运是个人命运的升华。在姜文电影的人物身上,总能看到时代的印记;而结合影片的时代背景,又不难发现人物的命运更是时代的造化。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的童年生活集中代表了当时许多青年人的集体记忆,红肩章、毛主席徽章、革命歌曲、绿军装……富有时代色彩的情节设置浓缩了一个时代的特征。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梁老师的自杀、唐老师的下放、疯妈的孤独更是与大跃进和“文革”时代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姜文影片中交织的时代感,令影片本身有着一种高屋建瓴般的卓越和深切的人文关怀,使影片的高度和质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和飞跃。影片不局限于家长里短的平凡生活,而是从历史和时代的大视角来参悟人物的命运,使得影片的表达更加宏大、更加深刻。
三、结语
姜文在电影上的美学追求开辟了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代。其作品不是简单的写实主义,而是用看似荒诞幽默的手法去演绎历史和现实的平衡;不是简单追随西方电影的进程,而是以深厚的民族责任给予家国最深切的人文关怀;其作品没有意识形态上的宣教,对隐蔽文化的重新建构和解读让他的电影更加深邃而又真实。姜文电影的美学镜像,不只是技术环节上的精雕细琢,而更多体现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以及思想内涵上的深刻。姜文用自己个性化而又充满激情的想象,不仅在镜头语言上展现了自己的理解和创意,更在历史、政治和道德、文化的荒漠地带,勇敢地开掘出了一片肥沃的绿洲,使其电影永远流淌着新鲜的血液,为中国电影市场注入了生生不息的动感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