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马书声
2019-11-15郑彬昌
郑彬昌
走近你,我看到的是你的美丽,融入你,我听到你灵魂里发出的是书声,新马村,这是我无数次与你接触后的发现。
你身穿青灰色的长袍大褂,有着青石板的衣扣,青砖碧瓦的晚清老房,一直逶迤到你的膝盖,处身不过三平方公里,儿女不过数百。你置身绿湛湛的榕阴,面对清凌凌的西江,默默地屹立在藤县乡野一隅,享受着一份寂寞与旷远。你精神矍铄地站立着,一手靠在后背,一手持着书卷,铿锵地高声而诵,为着你流露着饥渴的儿女们。
新马,你闲适的面容,有读书人所渴望的表情。三面环水,一面靠山,西江自成天然臂弯,把你搂在怀里。江面阔如平湖,流水舒缓东逝,所倚莲塘岭的山丘连绵不断,犹如你绵延不绝的书声。婆娑的翠竹,浓密的树木,错落的房屋,清逸的村巷,淡雅的房舍,你出落得如同陶渊明的诗境一般。
新马,你从容不迫的书生意气让人动容。村巷灰白光滑的石板,墙根上苔痕清晰的灰砖,还有何家祠堂里的石槽、雕塑……无不刻满沧桑的印记,残存读书的声音,那种读书人傲视风霜雨雪的坚韧,足以穿透两千多年时空的深邃,传承一代又一代。
新马,你的书声犹如你的古老。村东头的小学,三层楼房崭新亮丽,但是没有人会说它年轻,倒是有人说它是明万历年间村中的“大馆书房”,它的后花园一直诉说着书塾的前世今生。学校后花园的围墙长满了青苔,园里几乎都是枣树,有着褐灰粗糙的树干,让人无法知道它们具体的年岁。它们在告诉新马的儿女们:枣,早也,读书应在少年时;读书应该有一种精神,不畏体肤之累饿,唯恐精神之不高远!
“大馆书房”让我想起了鲁迅的百草园。百草园成就了鲁迅,鲁迅成就了三味书屋,而枣园则成就了明督师袁崇焕等一大批优秀人才,从进士、举人、知县、知府,到陆空军将领、高官、教授,有识之士何其之多。“大馆书房”已经涅槃为新马小学,生成了村民的精彩并产生着新的精彩。
“大馆书房”里,有过袁崇焕的读书声,有过他的快乐童年,还有他亲手种下的“人以不材弃”的榕树,有河边跑马场的“得得”马蹄声,更有像榕树那样卓立于层林的雄心。
袁崇焕饱学三十年,学而优则仕,他从新马走出去,走到了闽西北邵武县,坐上了县令的座椅。他在那里施展抱负,“明决胆略,尽心民事,冤抑无不伸”;他在那里砥砺磨练,重义轻财,拢归民心,汇集贤良。他原以为可以在此颐养晚年,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
那片被铁蹄践踏得破碎了的土地,那片被硝烟模糊得面目全非的景象,那段被扭曲而仍在拼命挣扎的历史,在不断刺轧着袁崇焕的心。他充满义愤的声音在坚定地说:“作为新马儿女,不能看着自己的国家沦丧!”
袁崇焕站了起来,从邵武县衙的惊堂木声中站起来,从父老北望的忧虑目光中站起来。当封疆大吏尽皆股栗拱手请降的时刻,当辽东名将连遭败绩、敌焰正炽的时刻,袁崇焕这个官微职卑的六品县令站了出来!
袁崇焕携请缨印信,大步登上宁远城楼,一炮将不可一世的努尔哈赤打下马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书声从村中的开明中学飘出。有人说,开明中学是藤县最早的私立中学。上世纪初,村中何家族人筹资兴建了这所学校,全国很多先哲圣贤汇集于此开课授业,为乡民操心,为国难呐喊。在战争频繁的乱世,在是非颠倒的岁月,开明中学虽然历经劫难,几经浮沉,但是书声一直从学校里飘出。
一阵铃声,下课了,学子涌出校门,又走进另一扇大门,那是何家大宅院的门。宅院是古色古香的南方四合院建筑,算来有百年历史了。大院久无人居,墙砖灰暗斑驳,碧瓦苔痕幽微,梁柱紫黑油亮,里面有明督师袁崇焕当年的喂马槽,有前人的书画。而学子更在意的是流淌在空气里的书香,书香来自宅院大厅一角书架上的书。书架有两个,数米长,四五层高,摆满了书。书架前的灯光下,地上,桌旁,学生们或坐或站或蹲,他们的姿态不尽相同,但手里都捧着书,在悄无声息地看着。
入夜,一阵风吹过,又有“哗哗”的翻书声在我耳畔响起,书声来自莲塘书舍。书舍外,一泓碧水,一片荷莲,一处雅室,有充栋的书籍,盈室的书香,在漫漫的历史长河里,浸染着明清士大夫的高洁儒雅,民国文人志士的倔强不屈。莲塘书舍,总能给学者带来一片宁静,能让他们手持书卷,眼观高宇庙堂风云,心怀家国兴衰大事。新马的读书人,你一脚踏着家乡坚实的泥土,一脚迈向辉煌的殿堂;退一步,你心归田园躬耕垄亩;进一步,你拍案而起兼济天下。这就是你的品格,莲花的品格。
时光从新马上空悠然划过,莲塘书舍曾被滚滚的历史烟云淹没。风云过去,新马又用期盼的目光、厚重的历史唤回了书舍。去年,藤县政府投资数十万元,在原址辟莲塘、建书舍。假以时日,昔日雅致的书舍就会重现世人眼前。那时,这里仍然会响起朗朗的读书声,还有慕名而来的游客。书舍可以重建,精神更需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