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目的的美好写作
——王辉《三好集》阅读琐记

2019-11-15刘恩波

海燕 2019年2期
关键词:王辉文字

□刘恩波

1

岁月会沉淀下许多生命的精华,其中包括书。法国诗人马拉美写过这样的话,“世界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成就一部美妙的书。”书里的人生,连接着书外的现实,沟通着人的情感和心意,那是桥梁,也是门窗,传递承载作者笔下那丰富多姿的内涵容量。《三好集》在我的阅读中,就如同一次惬意的美学散步,带着溪流淙淙的悦耳鸣响,打发着随意即兴的闲散时光,而心灵也会跟着充实饱满丰盈起来,眼界亦为之豁然洞开,我仿佛听到一位哲人在耳边轻轻地低语,“请慢些走,欣赏啊!”

2

作者是一位资深报人,在《沈阳日报》副刊编文化版,孜孜以求,兢兢业业。两大品牌栏目“万泉”和“书斋”都浸润了他的全部心血,透视出他对文化精神的守望之耐性,也流露着几多编者关乎人生百态、社会风云和内心世界的洞察幽微的体贴、温煦和圆融的情怀。

《三好集》像是作者写在生命边上的圈点,是他业余劳作成就的意外结晶体,在这些他自谦为“参差不齐的一篇篇小文”构成的色块和线条中,我们却能惊喜地发现,有某种类似日本摄影家荒木经惟所称许的“用眼睛捡拾文字”的那般摄人心魄的美。“捡拾”是珍视,仰视和凝视,是贮存酝酿后的心灵发酵,是温润的目光的亲近、触摸和寻找。我相信,文化的香火之所以不会断,就根源于有许许多多的人还在像王辉那样,近于痴迷忘我地在自己精神的版图上,播种耕耘,用动情的劳作,收获撷取文字的美妙。

3

读王辉的书,对于我是难忘的歆享,久违的欢快,那是朋友般的不用刻意寒暄就可以登堂入室的自在浏览。

也许喜欢那样的人,朴实无华,诚恳本色,也才耽溺那样的文,清爽丰饶,绰约典雅。大概文如其人,而人实在是文的传神拷贝和副本。这里面存着几许心有灵犀的感通、相遇和共鸣。

平素拙于交游,跟王辉接触并不多,但有限的遭际里,我们却能够做到推心置腹,意趣投合,这与对文字的爱赏有关,我们都无限憧憬和沉醉于文学世界本身的纯净温暖,浩瀚神奇,深邃隽永。

记得从前两个人曾在他的有隔断的办公室里一起说起董桥的俏,聊起张中行的好,还有汪曾祺的可爱,前辈的风范连同传统文化的满纸神韵,勾连着我们年轻而蓬勃跃动的心。然后是星移斗转,岁月流淌,彼此感遇不同的物华风霜,遭逢相似的酸甜苦辣,而那眷爱文字的愿望和追求终究未改。于是才有眼前这本《三好集》的活泼玲珑,率真写意。于是才有我和他隔着时间的对话和会心交流。

4

是的,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憧憬,青春的折痕,中年人的苦辛,都透过作者既舒朗又细腻,既温暖又略带沧桑感的笔触,融汇成情怀的涟漪,理智的雕塑,或者心性的剪影。他写生活琐事,但往往夹杂着历史烟云、民俗和时尚的穿插点染,如《1976,我的春节》中人的吃相、活法和见证,如《没有电视的除夕》里的沉浸、迷离与怀想,都是有滋有味的老酒,供我们咂摸着,而“酒不嫌浊,人当取醇”,要的就是那么隔着一段岁月的洗礼、重温和祭奠。

往事虽说有点皱,有点老,可依旧还是杂花生树的记忆标本,如同剪不断理还乱的思绪,沿着王辉的笔端,穿梭描绘着《半夜理发》的人性剪辑和故事悬念,勾勒皴染出《小富农》那发生在荒诞年月中的生活插曲和命运变奏的错落有致,以及沉浸于像《青春晚自习》那般梳理着往事已经走远,惟记忆还可以让人在花香中沁入梦乡的怀恋、幽思和怅惘之情。

因为有一颗诗心,王辉的文字间总是点缀着疏星朗月,野花杂草,用工笔白描抑或泼墨写意耐心捕捉着人情世故的风雨阴晴曲折冷暖。那里不乏童趣,不少坦诚和痴心,更有悲天悯人的力度风骨。

他写《雪中的脚印》,80年代的青春和浪漫,尽显纸上,那是寒冷的冬天也掩不住春意盎然的温馨而活泼的笔调。而《老康与小张》,则留住了两个人的命运剪贴的段落,亦幻亦真,悲喜交织里,融入了时代的脚步和历史的年轮。同样,我也喜欢他的《给儿时朋友的信》,家长里短,娓娓道来,款款情致,不吐不快。我更是流连于《远去的校园》里的婉约的倾吐和喟叹,他笔下的校园,那也是我的大学母校,有着一样值得感动和珍藏的时光。也许好一点的文字都绘声绘色,能在人的心底发酵,——“讲曹禺的王先生可是穿着民国范儿的服装登台讲《雷雨》,他还请辽宁人民艺术剧院的演员们为同学们义演了一场曹禺的名剧《原野》。朱先生讲唐诗,仿佛杜甫就在我们眼前。李先生讲宋词,一句‘凌波不过横塘路’,品味了一节课还嫌不过瘾。乌教授上民俗学,是连唱带跳的。等到淡定从容的张震泽教授往讲台上一站,书生们就知道什么是国学了。教文献学的教授说你们只管好好读书,不要紧张,都能及格,并开玩笑说自己做好了三个铁圈,分别代表90分、80分和70分,你们往考卷上套,套上哪个是哪个……”

王辉的笔下常带感情,语多回味,像是把记忆的微雕活灵活现地摆放在我们跟前,那是对生命细节的把玩和珍爱,是关乎流年碎影的聚焦、打捞与定格。平凡小事,点滴细节,在他氤氲着岁月光影的写照中,遂留住了不同凡响的美丽辙痕。

5

书生本色,报人情怀,业余视点,边缘风范,是我对王辉其人其书的总体感知和印象。收录在《三好集》里的许多文字,都不是刻意的经营,而是不经意间的撷取、剪贴和信手拈来的采摘。不过,由于作者写得那么痴心,投入,专注,于是他就把书乡的梦,生活的涟漪,还有命运深处那纵深变幻的布景肌理,连同自己的心意,串联成精金美玉的珠贝,凝结着个人情感的打磨还有智慧之光的折射。实话实说,我把王辉的散文当成是他徜徉于书房一角的心灵留白,视为他行走在精神故园腹地的某种呼吸、足迹和身影。也许,正是扎根业余的自在书写,他的文字里就没有职业作家的惯性痼疾,那种做作和牵强;身在边缘,就弃绝了在聚光灯下的忸怩、耍酷和扮演。

或许,“无目的美好写作”让他的小文章不显山不露水,告别了喧嚣与浮躁,回避了逐利和追潮,反倒以其真面目和真性情示人,予人以难得的心灵滋养。

我阅读《三好集》,觉得书里面回荡着生命的悠远温润的情怀,许多意味暇思许多捕捉勾勒,都是别开生面别有幽趣的。

作者是闲散人,惜墨如金,运笔讲究,风格洒脱;他又是报人,凡事为读者考虑,笔下文章追求明白晓畅,写得亲切如话家常。

报人的文字,当然要有时效性,新闻眼,又要有历史的涟漪波澜。

应该说,现当代中国报人写作是有传统和承接的,从曹聚仁黄裳萧乾一直到董桥孙郁李辉,他们都是以文化普及者的修养和状态,为中国的文明生态创造着心灵的后花园。

也许正是受到了来自几代报人兼学人文化精神的熏陶,《三好集》的作者平素耳濡目染的,就多是这种将良知良能良心融会贯通打成一片的襟怀和气象。为此,他向往着“门庭清幽,青草笼烟,芳邻在望,林木扶疏,小路弯弯,伸向远方”的诗意境界,那关乎文化的涵养心性,历史的敦厚人伦,精神世界的千回百转曲径通幽。他在那里面,发现了文字的根茎,找到了灵魂的花叶。

6

读王辉的书,有点像儿时的串门儿,不用敲门,无需寒暄,不必邀约和客套,想进屋就进去了,主客两便。然后是随意地聊天,寒冬腊月里烤着火盆,或者是盛夏时节啃水瓤儿的西瓜,让人身和心都温暖舒爽。

其实,把文章写得淡而有味,气象万千,绝非容易的事。那是自在散淡的情趣所在,用胡兰成的话说,“驱使万物如军队,原来不如让万物解甲归田,一路有言笑。”而我觉得王辉的写法就是心归田园的一脉淡泊,豁达,通透,宁静而致远。

读《无目的的美好读书》,会让我们感到无功利无执着无杂念的情趣阅读对人生和人性该多么典雅别致,这里有“沈潜往复,从容含玩”之美感,只因为作者说的是心底的悄悄话,“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而我们平素看的太多的文字总是高声吆喝的,迫不及待的邀赏的,是要求高点击率和粉丝回头率的,如王辉这样的娓娓絮语,不求闻达,只愿意盘旋在一个悠远宁静的时空中作纯精神的遨游,真可谓空谷足音,近乎天籁。

“唯问白云何处去,不知明月几时来”,这是王辉的修养,洞达和历练。他解读贾平凹的《废都》,大有隐者看事态纷纭人间悲喜剧后的清醒和彻悟,“《废都》与其说是贾平凹的私人浮世绘,毋宁说是文化人的集体红楼梦。一群梦中人被赶出了文化大观园,命里注定的劫数怎么会逃过?文化比经济弱小多了,现代比古代寂寞多了。”王辉是看书,也是阅世,咀嚼生命的究极,而一句“现代比古代寂寞多了”,这超拔的点醒,不啻醍醐灌顶,但他说得又多么机智祥和。温润如玉的文字,是经历的打磨太多的结果,是尖锐的东西遇到顿感力而变得更加有底蕴更加圆融超脱的结果。慢火煎药,慢工出细活,慢点走,等一等自己的心。于是王辉的文章,贴近了道,贴近了形而上。但他在思考的路上走得越远,相反离人生的背景和精髓也越近,奇崛穿透力的背后是活泼灵动的人间温情的支撑。

7

《三好集》里有故事,有画面,有声音,有梦想,有春雨、夏荷、秋霜、冬天的童话……我读着读着,就仿佛回到了童年的小胡同,抑或是看着有雪花斑点的黑白电视,听着细碎的雨滴敲窗,或是枕着星星和蛙鼓倒头睡下。闲情琐事里的纯真,我们再也找不到,回不去了。因为欸乃的岁月之橹,已经将一切的梦都搅碎了,现代化的浪潮也让游子思念徘徊的心愿无处归家。

社会是高度务实的,经济的数字是冷漠的,而人心是有温度的。我喜欢《三好集》里的温度。

这温度来自怜惜、欣赏和爱意,出自理解、领会及共鸣,并且濡染上一层历史的情怀和生命本身的折光。

于是我们读《少年样板戏》,仿佛跟着作者穿行于从前的生活场景和戏剧情境,那逝去的年代的精神的光影连同人记忆深处荡漾开的插曲细节的涟漪,勾魂摄魄,栩栩如生,“隐隐发出潮湿岁月的余味。”再看他的《擦肩而过》,感怀追忆故友的文字里,有着心心相印惺惺相惜的哀痛和悲悯。《小乡妹》则是心灵的歌谣,乡情乡音的隽永,连接着人际冷暖社会变迁,还有对文字的质朴的感怀和拥抱。至于他写猫的一些篇章,应该说是本书的一大亮点,那里充盈回味着作者和一群小生灵之间的亲密接触和相濡以沫的深情。他对猫怀着童心般的眷恋,不是把他们当成宠物来对待,而是视之为平等的朋友,朝夕相处,积累了丰富动人的情感记忆。而一经原汁原味的原生态地呈现和展示,那情态和意趣就是逼真的,灵动的,美的,让我们不自觉地想起丰子恺和李叔同两位先生当年联袂创意的《护生画集》。是的,那种怜惜万物的敬畏感体己感,与爱重自然的生命一体化思路,的确显示了人的灵性诗性所在。可不可以这样说,那些可爱的猫,——有的已经远去,但在王辉充满善意慈悲和感通的文字里却得到了艺术的永生!

8

或许一本好书的魅力在于,它会让你停下匆忙的脚步,给自己的心灵留点闲暇、空隙和余韵。就以眼下的我来说,阅读《三好集》,一本温润而又分量的小书,沿着作者的心路历程巡游漫步,重温文化的山光水影前世今生,进而得以体察岁月和历史在一个人身上打磨沉淀下来的生命烙印。

从写作的体例和风格上看,王辉的散文可以说别有怀抱,自成一体,营造出难得的精神品位和儒雅的书卷气。在大学读研期间,他主攻先秦文学,并对魏晋文章情有独钟。举凡老子庄子嵇康陶潜等人的风骨气象,后来也都在耳濡目染融会贯通之中,变成他创作上的源头活水津梁法门。

以我看来,王辉的扎根编务之余的文学爱好,他的写在人生边上的类似补白一类的文字,因其渗透了中国古典人文情怀的纯净美丽而显得活泼灵动,韵味十足;因其以训练有素的记者目光和推重普及性时效性兼顾的报人品格的生动介入化合,而成就了它的短小精悍,言之有物,情理兼备。董桥言及的写好散文的几种本事,须学、须识、须情,在王辉那里是其来有自的,是源远流长的,是不断拓展和延伸的。而在千字文的篇幅里,穿插历史的叙述,融汇人文的气息,打通个人记忆和生命感觉的秘密通道,营造经验现实向着形而上的精神领地飞升的境界,构成了王辉散文自觉和不自觉的气质神韵所在。

《三好集》是作者“雨读晴耕”的产物,是他不入主流甘居边缘创作的结晶体,是他心的赋闲,文字的自在流淌,他没想怎么样,于是就这样了,写起来文气贯通,摒弃了浮华和矫饰,荡涤了不安和浮躁,因此也才成全了自己的美,自己的真和善。

在他那里,无目的的美好读书和无目的的美好写作是打成一片,连成一体的。它们宛如浮萍遇雨,水涨船高,风卷浪涌,天地本来一色。

王辉从骨子里没想成为作家,至今他还不是任何一级作家协会的会员,他没有野心,没有争强好胜之意,没想到文学会给他带来什么好运,于是他与真实的文学真正的文学相遇了。应了屠格涅夫那句话,人和文都干净,像初恋。

是的,用初恋的心情看待人生,看待世界,也包括看待自己,这样的写作者会走得更久,行得更远,从而山水相接,天宽地阔!

猜你喜欢

王辉文字
本期面孔
The windmill trend
剧作家王辉
Characterization of size effect of natural convection in melting process of phase change material in square cavity∗
热爱与坚持
竹之韵
打乱的文字
The Thought on PPP in China
弟子规
种出来的“逍遥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