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德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初探
2019-11-15西安翻译学院
■刘 庆/西安翻译学院
一、《基础德语》课程在民办院校的教学现状
(一)学情分析
近年,大学教育逐步进入“零零”后时代,越来越多的“零零”后大学生进入大学校园接受教育,这为大学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同时也带来的更多更新的挑战和困难。“零零”后的这一代生在新世纪之初,生活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富足的时代,普遍物质条件充裕。他们成长的时代,是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是自媒体不断完善的时代,是网络经济实现飞跃的时代。
“零零”一代大学生,思想活跃,信息量大,自信也自我。他们思想观念多元,接受新鲜事物和理念的能力强。因为他们成长的时代是中国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从互联网获取了更多的信息是长在他们骨子里的理念。所以他们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他们生长的时代,是信息爆炸的时代,是中西方文化融合、碰撞最频繁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民族自信融合、碰撞了西方部分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使得这一代人有了更强烈的个人意识。他们强调自我中心,有明显的个性,独立、自信及强烈的自我认同感。
生活条件优越,信息渠道通畅,思想独立,所以这一带大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较高,但是因为多数是独生子女等原因,从小处在老师,家长的过分关注中,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信息闭塞的时代,高校大学生选择德语专业的主要原因有:(1)对非通用语种的好奇心与新鲜感;(2)英语专业学习力不从心;(3)听从家长的安排。当下,“零零后”大学生选择德语专业,或是受到足球文化的吸引,或是执着于以汽车工业为代表的德国制造,或是希望探索两次世界大战的过往硝烟;或是仅仅热衷于一部电影、一个歌手。换句话,他们是“带资”进入德语专业的。面临这样一批有自主意识,信息源广泛的新时代大学生,教学模式亟需改革。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传统教学方法源远流长,具有其他教学方法无法替代的优势,经济、方便、快捷,无需昂贵的设备,不过多依赖能源,不用进行复杂的培训,无需安排专用教室,只需要教师按照自己所学,便可组织教学。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教学互动性强,反馈直接。从孔圣人以来,无数的圣贤、教育家、教师、教书匠都是按照此种教学方式进行着文化的传承。有利于教师主体作用的发挥,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思想相互碰撞,便于提高学习效率。
当然,传统教学方法也有其先天之不足。比如课堂完全由教师主宰,比较容易忽视学生认知主体的感受,不利于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同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容易忽略学生的主动性、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也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思考空间,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宰者,对教学内容、目标、方法、结果等都有严格之控制,教学过程僵化,不利形成教学相长的良好局面。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同时,囿于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也会限制教师和学生的思维,不利于扩展教、学的视野。
《基础德语》课程作为德语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面对零基础非通用语种学习者,需要保留足够的师生面对面面授及交互合作的传统教学模式,也需要引入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用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的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三) 慕课的优势与不足
2008年,伴随着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的概念由加拿大两位学者提出并迅速在全球发展开来,受到教育界的接受与认可。
慕课的建设是对网络现有资源有效的整合,可以加深各个高校之间的深度合作,集结优秀的师资打造可以惠及更多学生的优质课程。同时,不受时间、地域限制的慕课满足了学习者有效自主学习的可能,可以顾及到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进度无需由老师决定,满足的求学者终身学习的愿望。更加重要的是,短小精悍的慕课信息量大,可以提高学习者学习的效率。再者,课程平台,微信等交流平台保障了师生间更有效地互动,师生可以随时随地交流,提高了答疑的效率。
尽管优势突出,但慕课也只是知识的隔空传播方式,也存在诸多弊端。首先,慕课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缺乏人情味,缺乏人文关怀,无法承担全方位的“育人”责任;其次,慕课教学课堂监管力度不足加之大学生较差的自我管理能力,会导致经常出现刷课现象,最终半途而废,无法通过课程考试。
《基础德语》课程的开设对象是刚刚经历高考,期待自由的高校低年级学生,慕课教学可以满足其个性化的需求。但这些刚刚卸下高考重担的新生易于在过于自由的环境中迷失自我,荒废学业。因此,单纯的慕课课程很难实现高效“立德树人”的宗旨。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优势
传统课堂教学有利于知识的传授,但由于传统课堂受教学场所固定、教学时间固定等因素的影响,灵活性不足。网络课堂摆脱了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供学习者随时随地获取知识,但是,单一的网络课堂缺失师生面对面的互动,只能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混合式课堂将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使得学生在传统课堂汲取知识的同时,能够有效安排自己的时间,自主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其终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打下基础。
三、《基础德语》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策略
《基础德语》是德语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阶段的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学习本门课程,学生可以初步掌握德语发音规则、基础词汇以及中级难度的句法,具有听、说、读、写基本技能的基础和初步的语言交际能力,从而为高级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
(一)个个教学模块的教学模式设计
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该课程教学可以划分为以下模块:语音、语法,词汇,交际意向,篇章理解。对各部分教学模块分析如下;标准地道的发音是外语学习者的追求,口型、舌位需要老师进行面对面的讲解与示范并及时纠错。因此,语音环节的教学面对零基础新生应采取线下面授为主,线上辅导为辅的模式。语法部分系统性较强,可以分模块分知识点建设线上课程资源,每一个语法点包含相应的课程录像,课件及辅导材料。词汇部分较为繁杂琐碎,无法系统的建设网络课程,初级阶段的教学过程中,重点词汇的用法讲解仍旧适宜在线下课堂展开。学生打好基础后,本部分可尝试“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交际意向这一环节旨在于培养学生在某一情景下的口语交际能力,本部分适宜在线下课堂上教授同学掌握相关交际用语并组织情景对话,课堂生模拟相关情景,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篇章部分线下处理课本上每单元的文章,在文章中巩固词汇及相应语法点。该课程课本更新较慢,存在许多篇章过于陈旧与现实脱节的问题,因此,还应利用课程平台发布具有时代感的文章,供学生阅读、学习。
(二)考核方式设计
考核整体分线上、线下两部分进行,线下成绩占比70T%,线上成绩占比30%,考核环节包含课堂出勤、线下作业、期末考试、线上作业看课件自学、随堂测试。总体而言,该课程需要老师与同学频繁面对面的互动交流,因此,教学仍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为辐这一原则进行。
四、结语
做为外语教师,尚难以驾驭各种软件的使用,这也是线上课程建设中面临的最大困境,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建设势在必行。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