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4L量产,到底有多敏感?
2019-11-14张恒
张恒
一边贬别人的L4,说它离量产还很远;一边捧自己的L4,说在这儿(某细分技术)我们是领头羊。类似这样的话,在各大智能汽车论坛或是某嘉宾发言中,屡见不鲜。
L4+量产,绝对是个敏感话题,毕竟商业价值在那。对科技公司或是整车厂来说,好比一场马拉松或拉力赛。L4量产是一个重要的“赛点”。谁都想赶在前面,实现换道超车。
随着研究的深入,玩家们也都越来越了解真实的状况。实现L4的商业化谈何容易,这里面有太多问题和难点。所以有人吹,就有人来打压,大家各说各话。谁看谁都不顺眼,但每个人也都有苦难言。
2019年7月,百度和长安汽车,先后公开了自家L4级自动驾驶汽车量产计划。百度方面声称L4级自动驾驶巴士量产下线;长安汽车和4家企业签署了战略协议,就L4级自动驾驶汽车在公开路况下测试运营两年,称要在2025年实现L4级汽车量产。
现在,市面上的自动驾驶汽车都是L2级。虽然L4级谈的人最多,但一直是PPT状态。竞争企业都赶着拿出一些实际的东西来展示自己的阶段性成果,以便获得更多关注和资源。
百度声称L4级自动驾驶是在封闭的环境下、固定路况、15公里每小时的行驶速度,进行商用车试运营,其实这并不算新鲜。长安汽车是在公开路况下,车速达到了30-40公里每小时测试的,更令人眼前一亮。
L1、L2、L3、L4、L5这样的划分看似科学和有序,但有些混淆视听,它会令人觉得自动驾驶技术是可以线性进步的,就好像近二十年的半导体技术。可事实是,如何真正地实现L5技术,没人知道。于是大家都把话题放在L4上。人类科技的进步其实是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向上“迈进”的,而非是线性发展。现在的问题是,人类在物理和化学的层面有准确的数学表达式,但是在生物层面没有。所以有很多生物学家自嘲说自己是研究“玄学”的。“智能”毫无疑问的是在生物层面。
有一种说法认为,只要不吝啬成本,L4级的自动驾驶汽车是做得出来的,毕竟“小汽车”火星都上得去。
英伟达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架构工程师不久前表示:自动驾驶L2上升为L3的水平,计算量会提升5倍。L3上升到L4的水平,则会再提升50倍,也就是说L2到L4所需的计算量要提高250倍。
请注意,现在半导体的发展,越来越接近瓶颈期区间,达不到摩尔定律的增长程度了o所以说几十上百倍的计算量,在量子计算机问世前,怕是很难实现。
如果是这样,算法就变得非常关键。这也是任正非近期不断强调的一一数学的重要性。当然,程序员们的队伍也非常重要。更精妙的算法确实可以节省算力,但这是“小聪明”,问题的核心仍没有被触及。
近期有两篇论文非常有趣。一篇是今年5月底发表在《Nature humanbehaviour》杂志上,论述的是“认知科学危机:一场跨学科的革命为什么会走向失败?”该文通过计量分析给出了认知科学很难再形成完整学科的结论,并通过梳理认知科学的发展历程,试图解析这一跨学科的领域没有成功收敛的原因。
另一篇文章是《自然》杂志在7月3日发表的神经学论文。讲的是迄今最完整的线虫神经图谱绘制完成。这是首次完整揭开动物神经系统的神秘面纱。令科学家惊讶的是,运动的神经调控复杂程度远超此前想像,从蛛网般复杂的神经网络中揪出特定神经连接依旧任重道远。
打个比方,有个说法是,世界上任何两个人之间,最多只隔着六层关系。套用这个句式,我们也可以说线虫的任意两个神经元之间,最多只隔着一个神经元。神经网络连接之紧密,使得单个感觉神经元只需要经过两个突触,就能够到达70%到98%的其他任意神经元。
深度学习的多项式回归数学模型相比线虫的神经系统,只能说是太笨了。也难怪L4比L2要多250倍的算力。
今年明,中国工程院院士、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李德毅公开表示:自动驾驶的大规模量产要到2060年才能完成。他還没有说这是几级的自动驾驶量产。这个时间点难道是在等量子计算机?
和以往的不同,人类先是在上世纪有了量子力学理论,然后才有的半导体,才有了后来的通信技术和手机、电脑。这个发展是自上而下的。如今,商业为了利益开始从需求端反推,说人们出行需要无人驾驶,这是巨大的市场,然后再往上找基础科学,发现没有。
故事在资本市场上越来越不值钱,百度智能汽车事业部也变得更务实了。据报道,此前百度L3事业部聚焦的方向在高速公路场景。今年上半年,部门暂停了高速业务转向自助泊车业务。转换方向的原因显然是高速场景下的商业化落地进展不如预期。
总结来看,前面能看到的路有两条:一个是笨办法,先以极高的成本造出L4级自动驾驶汽车和L4级的路况,然后再想办法cost down(消减成本);另一个是以场景为单位玩一些小功能的把戏,能够帮助用户,却没有办法重塑游戏规则。显然,这都不是最优解,可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