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风吹木劲
2019-11-14苏杰
苏杰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接触过一些在日本工作、定居的中国学者。这些学者中颇有些人,特别是其中的女性,言语行事往往已极像日本人。上个月在上海举行的一个学术会议上,碰到一位年轻女士,名卡上写的是日本名字,揖让进退之间,普通话讲得十分标准,不过感觉是外国人那种字正腔圆,同事们都惊讶其中文之流利得体。后来一聊,原来是中国人,在国内读完大学,到日本读到博士,与日本人结婚,在日本高校工作,已经完全日本化了。感慨之余,想起了熊本大学的叶陵陵教授,那还真是全然不同。
叶老师是几个月前我在大阪访学时有缘拜识。不过在拜识之前,已经承蒙她的大力帮助。去年秋天在为访学办签证时,想让从事法学研究的妻子也一同去。于是妻子通过同事、朋友,请日本的法学同行帮忙联系邀请接受单位,都说时间太紧,来不及办手续。最后妻子的导师顾老师让他的故交杜建人先生帮忙,而叶老师就是杜先生的夫人。叶老师一诺无辞,很快就办好了相关手续。
在大阪安顿下来之后,我陪妻子前往熊本报到,叶老师在微信上给了详细的指点。我们依约在宾馆大堂见面。叶老师衣着优雅,言语伉爽,行动力极强。日本人讲话是出了名的委婉暧昧,而叶老师除了夹杂口头语“なるほど”(原来这样啊)以外,没有一点日本人的样子。其干脆明快,让人神为之旺。
当晚叶老师在一家颇有特色的私房菜馆请我们吃饭。这家菜馆由一对老夫妇经营,每天的午餐和晚餐各只接受一组食客,菜肴是精心烹制的日式料理。老夫妇年轻时曾开过高级料亭,书橱里还放着一张安倍首相年轻时光临料亭时的合影。老夫人是位气质高雅的“和服美人”,当然那时的安倍议员看上去也是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席间聊了很多。叶老师和杜先生是大学同学,本科学的都是历史,后来研究生又都学了法律。叶老师从华东政法大学硕士毕业后留校工作过,1980年代末到日本中央大学留学,1994年取得博士学位,是该校历史上法学研究科授予博士(法学)学位的第三个学生,也是第一个外国学生。毕业后到熊本大学法学部工作,是该学部第一个女教师和第一个外国人教师,同时还是在全日本大学的法学部执教的第一位中国女学者。当时她接触到的一些日本前辈学者都对她极为友好,有些还因为侵华战争对中国人心怀歉疚。叶老师对国内的情况十分关切,交流下来,颇多共鸣。聊得投机痛快,不觉已晚,差点让叶老师错过最后一班电车。
第二天叶老师带妻子和我去拜见熊大法学部学部长,去熟悉资料室和图书馆。可以看出,伉爽明快的叶老师在学校颇受敬重。孔夫子说:“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像叶老师这样在异国他乡适应环境的同时,能够不失故我,直道而行,不知需要怎样的人格定力和机缘际遇。
几周后,春节期间,我又随妻子前往福冈,到叶老师家过节,同时拜识杜先生。叶老师平时住在熊本,不过因为喜欢“看海”,就又在福冈造了幢海边度假屋。
出机场换电车,迤逦来到叶老师家。位置紧邻海滩,望出去就是博多湾的海景,依稀海鸥翔集,潮声远近。
寒暄几句后,叶老师先带我们到院子里参观。院子围以矮篱,不过“折柳樊圃”之意罢了。院子里种了不少树木,各有名目。也许由于季节的缘故,或是平时少人照看,半已萎黄;而其郁郁青青者,海风中颇有谡谡松韵。稍显荒芜的花畦里,点缀着颇为精神的一丛丛花,各色各样,堪称姹紫嫣红。这些是叶老师前一日买来,杜先生花了一个上午栽下,为节间迎客添点春色。忙了一上午的杜先生刚洗过澡,穿着夹棉睡衣裤,带着体力劳动后的成就感和轻松惬意,指点说道,“しおかぜ”(咸风)——潮风带盐,对植物的生长相当不利。其时忽有丝丝微雨,我便提起了“咸风蛋雨”的话头。杜先生亦好诗词,便与我讨论了起来。
一桌菜基本上都是上海口味,是叶老师亲自下厨做的。我尤其喜欢烧红烧肉时一锅做成的卤蛋,很有上海弄堂生活的感觉。想起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极为关键的一句台词,是电影明星胡蝶用上海话所说:“大概是欢喜啥个地方,就会欢喜吃啥个地方的菜。”于是就提起这部关于上海人和日本人的电影。这部电影他们都还没有看过,我便极力推荐。
叶老师说,阿杜啊,明天带他们去下关看看。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马关,就在距离不远的山口县,如今叫作下关。杜先生颔首响应。看来以周边古迹飨客,是他们的保留节目。
晚上就住在叶老师家。一楼除一间会客室被布置成和式外,其余都是西式装潢。二楼的会客室是中式风格,家具也都是从国内运来的,红木柜子上摆了不少从世界各地淘来的各种玩意儿。屋顶被装饰成星空。周围墙上贴了许多叶老师搜寻来的各种图案,也有学生送的字,亲戚小孩的蜡笔画,梦幻而又温馨。我对妻子说,叶老师还真是童心未泯啊。
下关因为时间紧没有去,去了附近的蒙古冢和汉委奴国王金印发现地。忽必烈灭宋后,派军队渡海东征日本,欲在博多登陆,遇大风失败覆亡。日本人把敌军将士尸骸收葬一处,立碑识之,人称“蒙古冢”。起初或有宣示武功之意,如今与碑并立的是“蒙古军供养塔”。学历史出身的杜先生颇有感喟,讲了很多。汉委奴国王金印是在附近发现,发现地近年已被开发为观光点。《三国志·倭人传》文本有数处疑难,以前研读时曾令我苦思焦虑;得见相关出土文物,自然兴致极高。看到有售国王金印的镀金复制件,便买了一个回来把玩。
从日本回国,倏忽数月,秋夜想起叶杜二位先生,颇多感怀,遥寄韵语数句:
东来求学客,倏已卅年留。
往事藏星鬓,一楼立海陬。
咸风吹木劲,淡月照庭秋。
掩卷抛青史,推窗狎白鸥。
夕阳西下处,指点说乡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