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的时机及策略探讨
2019-11-14高桂兰
高桂兰
【摘 要】幼儿在一定的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可以满足自己快乐目的的活动,自主开展自发交流,这一过程可以充分的满足幼儿的兴趣,发挥幼儿的创造性,在自主游戏过程中健全幼儿的人格。幼儿教师应该在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过程中发挥引导作用,保证幼儿的能够在自主游戏中考获得丰富的体验。而教师如何把握介入幼儿自主游戏的时机,有效的介入自主游戏是值得每一个幼儿教师应该思考研究的问题。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工作经验,分析了游戏的介入时机和介入策略,希望能够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自主游戏;介入时机;介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266-01
现有研究表明,教师的指导行为与幼儿的游戏发展、幼儿的游戏体验并不一定成正比,即并不是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指导的频率越高,幼儿的游戏热情就越高;教师参与幼儿游戏越积极,幼儿游戏发展得就越快。现实情形中,教师介入角色游戏的频率过高,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对游戏活动的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一、教师对幼儿自主游戏介入的时机
幼儿在完成自主游戏的过程中,由于年龄、心理、思维、个性等多个方面的差异,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影响游戏的进行以及游戏效果的发挥。此时教师就需要发挥自己的引导作用,适当的介入幼儿的游戏当中,对幼儿进行恰当的指导,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游戏。教师在介入的过程中要把握好时机,尽量不影响幼儿的情绪、破坏游戏氛围,还要保证对幼儿进行有效的指导。
1.游戏中出现消极内容。
社会的开发程度不断增加,幼儿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接触到各方面的消息,各种消极和积极的消息逐渐的充斥着幼儿的生活。很多幼儿在游戏中也会受到这种消极消息的影响,将这种消息代入到游戏中,教师在幼儿进行自主游戏时发现消息现象要及时的进行介入指导,引导幼儿向积极的方向发展。比如,娃娃家的游戏中,两个幼儿一个演“爸爸”,一个扮演“妈妈”,在交流的过程中,妈妈出现了不愉快,嚷着要离婚,而爸爸也顺着说了离婚。当出现这种情况时,教师可以以邻居的身份进入到幼儿中,提醒幼儿,宝宝已经被你们的争吵吓哭了,快照顾下你们的宝宝吧。这时的幼儿在教师的提醒下,就会忘记争吵,一起照顾宝宝。
2.游戏受到了阻碍,不能够进行延伸和扩展时。
由于幼儿的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问题,在游戏进行中难免会出现中断、停滞的现象,教师此时要适当的介入,帮助幼儿顺利完成游戏。比如一名幼儿扮演饭店的老板,经过一番打扮和准备,饭店开始营业,但是并没有顾客的光临,因为他站在饭店区域里不知道做什么,而在一段时间没有顾客到来后,这名幼儿很明显的失去了兴致。此时教师可以扮演顾客,来到他的饭店中,在幼儿热情接待了教师后,教师要提醒他,应该将自己饭店中的美食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才会有顾客光临。这时他听过之后,就会走到饭店门口,进行宣传,将自己店里的美食介绍给路人。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要和幼儿进行适当的总结,比如当你开的超市、饭店、书店等没有顾客光临怎么办,幼儿集思广益想出更多的方式,比如,试吃、发传单、打折优惠等。适当的介入游戏,帮助幼儿解决问题,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
3.游戏中出现安全隐患时。
幼儿在自主游戏进行中常会遇到一些安全隐患,比如攻击行为、危险动作等。教师如果在幼儿进行自主游戏时发现幼儿有影响安全的行为和动作,应该及时的介入到游戏中,保证幼儿的游戏环境安全。比如,一名小朋友在游戏中扮演警察,游戏开始时十分认真的投入角色,但是一段时间后,发现没有什么事可以做,边开始到处跑,一些小朋友看他跑之后便跟着他一起跑起来,这样游戏就会影响游戏进行的秩序,其他孩子也会受到环境的影响,难以有效的进行游戏,并且几名幼儿一起跑很有可能造成跌倒、磕碰等不安全现象。此时的教师要适当的介入,比如扮演警察的上司,对幼儿进行提醒,让他想起自己在执行任务,再次回到游戏中。
二、教师在幼儿自主游戏中介入的策略
1.准确把握教师的介入需要。
教师在幼儿进行自主游戏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判断幼儿是否需要教师的引导。首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个性特点等进行判断,比如小班的幼儿由于认知、经历等原因,在自主游戏开展时注重的时幼儿的兴趣,而不是创造性,不需要幼儿自主创设游戏情境。其次,教师还要判断出幼儿能否通过自我调节,自主的解决游戏中存在的问题,准确的掌握介入到游戏中的时机。
2.选择恰当的介入方式。
常用的介入方式有语言提示和行为暗示。比如,当游戏中幼儿出现了思路混乱的情况,游戏难以开展,教师可以换以某一角色进入到游戏中,为幼儿进行语言提示,给出幼儿进行游戏的思路,保证游戏顺利进行。行为暗示时第二个常用的方式,教师可以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对幼儿进行行为的引导,让幼儿通过模仿完成积极的游戏行为。比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一名幼儿抱孩子的方式不对,教师可以在他旁边同样抱起一个娃娃,这时幼儿就会模仿教师的动作。
3.环境的隐性介入。
环境是幼儿游戏中进行的隐性指示牌,一些符合幼儿经验的环境,会让幼儿积极的与环境产生互动,不断的丰富自己的原有经验,反之,幼儿会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曲解环境的暗示,出现相悖的行为。幼儿教师可以根据这一点,借助游戏环境的创设,创建符合幼儿经验的游戏情境,让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得到发展。教师还可以在游戏环境中设置一些指示牌,比如在银行设立“请站在黄线一米以外”的标语,在医院设置“请保持安静”的标语,通过这些环境暗示幼儿的语言和行动,规范游戏行为。
4.直接干预。
当幼儿在自主游戏中的表现与游戏规则严重相悖,或者影响到了自身和他人的安全时,教师便可以以教师的身份直接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保证游戏的正常进行。
5.及时退出游戏。
幼儿的自主游戏在教师的介入下能够顺利完成时,教师便要及时的推出游戏。如果教师过度的参与到游戏中便会妨碍幼儿的自主性发挥,适得其反,阻碍幼儿的思维发散和行为创新。幼儿时游戏的主体,教师要为幼儿保留充足的游戏空间和自由,尊重幼儿的意愿,尽量不要对幼儿进行无效的干预,让幼儿产生厌烦的情绪。
結束语
自主游戏的进行需要教师的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同时也需要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教师要掌握介入游戏的时机,通过恰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指导,并且及时的退出游戏,充分尊重幼儿的游戏意愿,保证幼儿在游戏中能够获得良好的体验。
参考文献
[1]俞芳,郭力平.对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重新解读——整合游戏背景与教学背景下ZPD[J].上海教育科研,2013(8).
[2]万中,刘敏.幼儿游戏中教师的干预与干涉[J].学前教育研究,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