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2019-11-14吕远忠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9年24期
关键词: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吕远忠

【摘 要】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使学生由模仿到创造的转化,把要学的知识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树立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核心的教学宗旨,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成为个性鲜明,各具特色的人才。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4-0249-01

小学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又是一门极富情感、极具个性、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它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和基本任务。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

一、更新教学理念

作为语文教师,要真正让学生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还必须努力转变角色定位,充分发挥自身教学的创造性;不再做“一言堂”的堂主,成为情境的创设者、信息的提供者、探究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完成传统语文教育向探究性学习的转变,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做一个合格的组织者、参与者。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是语文学习的主流,教师应尽量以参与者的角色进入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过去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教育学生,这样做的最大危害是在无形中损害了学生的个性。语文探究性学习有机会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体,在他们主动吸收自己最感兴趣或最需要的东西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鲜明的个性。因此,教师要鼓励并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同时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不是居高临下地把东西直接告诉学生。例如,对于一篇文章,教师有自己的思路和观点,但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要把这些观点收起来,而只给一些方法的指导,或者把它当作资料发给学生,然后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得出结论。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是导航者,学生是船员,是游客,是主体,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教师的精心组织下进行的。

教师在语文探究性教学活动中,要当好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想办法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由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者。

二、诱导学生自主探索,催化学生创新

质疑只是成功的一半,善导才是创新的催化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学生质疑问难的内容变成理解课文的思路,根据问题设置障碍,引发矛盾,造成疏漏,或者有意错误,把学生“激”起来,引起争论,发表新看法、新见解,巧妙地将打开思维的钥匙交给学生,“授人以渔”,让学生自主探索,把质疑问难的内容弄个水落石出,把似是而非的问题想个一清二楚。教师的知识、思维总是小于学生信息量的总和,课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师生同读、同疑、同悟、同得,师生互动,促进学生创新的催化,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双方实现自身价值和自身创新的舞台。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有学生提出怎样理解“一半是海水,一半是鱼。”我便让学生仔细读课文,先谈谈自己的理解。有两种想法:有的认为,这句话是讲海里的水和鱼各占一半;有的认为这句话是说鱼多。我让学生再读书,找出理由,相互辩论,看谁能说服谁。“矛”和“盾”相撞,互相攻击,思维的亮点不断闪现,创新的火花不断碰撞,答案在学生争论中产生,在自主探索中出现。又有学生提出,课题为什么用“富饶”而不用“可爱”时,我在黑板上出现两面三刀个课题,让学生讨论,师生争论,促进学生深入读书,认真思考,自主探索,寻求答案。

三、依靠教材,寻求创新资源与方法

培养创新能力,小学语文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有很多适合训练同学创新能力的资源,假如能合理用这些资源,对于实施创新教育至关重要。

1.词、句、段、篇之中蕴涵着创新资源。

词、句的创新主要表示在词、句理解和词、句运用上的创新。如《我要的是葫芦》课文中有这样一个句子:“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句中“谢”这个词的词义,一般都理解为“脱落”(词典上也是这样注释的),假如我们不是照搬词典,而是启发同学回忆生活、实地观察,就会发现,刚长出不久的小葫芦下面的花并未“脱落”,只是“枯萎”而已。不只葫芦如此,南瓜、东瓜、丝瓜、西红柿也大都如此。又比方课文中的句子有的看似平常,往往容易被人忽视,但实际上潜藏着创新的诱因。如《月光曲》中,当贝多芬弹完一曲后,盲姑娘激动地说:“弹得多熟练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没有回答,却又弹了一曲。“贝多芬没有回答”这是一个内涵非常丰富的句子。为了使同学理解这个句子,可设计一个开放性的问题:“贝多芬为什么没有回答盲姑娘的话?引导同学考虑“没有回答”的各种原因,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发展了同学的思维。

2.语言、思维、德育、美育之中蕴含着创新资源。

如教学《可爱的草塘》,一位同学发问:课文中小丽说北大荒好得“哪儿也比不上”,我觉得不正确,咱们国家那么多名胜古迹,比北大荒好的不是有的是吗?教师没有正面道出答案,而是引导讨论,激发同学的审美感受。一位同学说:“小丽是比大荒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感情特深,当然会认为那儿最好的。俗话说,月是家乡的圆,水是家鄉的甜。我认为美除了自然美外,还有情感美。”可见,同学已从课文的美育因素和审美中获得了新的审美感受。

四、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转化为创新能力。因此,教师应广泛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创新能力。一是明确主题,开展读书活动。如学完《给予是快乐的》一课,以“怎样和别人分享快乐”为主题,向学生公布读书目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阅读评比。让学生在广泛的阅读中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自己,从而提高认识评判能力。二是举行辩论大赛,让学生思想的火花在撞击中迸射,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在辩论中得到锻炼。提高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创新能力。

总之,在语文创新教育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点拨,能充分激发每个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潜能,使学生身心和心智全面发展、知识和能力同步提高,真正把学生培养成新时代需要的创造型人才。

猜你喜欢

创新小学语文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