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中国留学做官,被朝鲜和韩国后世人称赞的“百世之师”

2019-11-14高山

世界文化 2019年11期
关键词:新罗大唐留学生

高山

他是朝鲜国历史上第一位留下了个人文集的大学者、诗人,一向被朝鲜和韩国学术界尊奉为韩国汉文学的开山鼻祖,有“东国儒宗”“东国文学之祖”的美誉。他之所以有如此成就和尊崇地位,得益于12岁就来中国留学,并在中国参加科举考试中举做官。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滋养和培养了他。

他就是在朝鲜和韩国历史上赫赫有名、大名鼎鼎的崔致远。

崔致远的家族在当时的新罗,并不是什么显贵,只是一般的贵族。868年,12岁的崔致远辞别亲人,只身一人乘商船经东方海上丝绸之路西渡大唐。临行时,他的父亲非常严厉地告诉他:“十年不能考中进士,就不要说是我的儿子。我也不说有儿子。你去求学,一定要勤奋不要懒惰。”

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最繁荣的国家。因为强盛而开放包容。唐初贞观元年起,大唐就开始对外国学生开放科举考试,外国留学生可以参加中国的科考,取得功名,并在中国做官,称为宾贡进士。这一开放政策引得外国学子纷纷入唐留学。大唐的国子监俨然一所国际性“大学”。在各国留学生中,来自日本和新罗的学生人数居多。留学生的学费等,主要由实力雄厚的大唐来出资。

崔致远到大唐时,虽已是晚唐,盛唐之强盛恢宏已不复存在,但是仍然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外国学生眼中,大唐仍然还是一个超级大国的存在。他在大唐留学,于874年参加科举考试,一举及第。消息传回新罗,崔氏家族举族同庆。中举后,崔致远并没有回新罗,而是继续留在大唐。按大唐的律法,及第两年后通过吏部的遴选,才能获得进仕的资格。在这两年的空档期,崔致远因留学生身份的终结而失去了大唐官府的经济资助,生活没有了着落。他就开始走上文学创作之路,“浪迹东都,笔作饭囊”,靠写作为生。

876年,20岁的崔致远被朝廷任命为溧水县尉(今南京溧水区)。在任三年,官禄丰厚,日子过得相当闲适。经常写诗作文,以文会友。

880年,任职期满,他本想回长安。正赶上黄巢造反,黄巢军于采石矶渡江,一路攻进大唐都城长安。崔致远经友人推荐,来到扬州高骈门下为幕僚。他才华出众,深得同样文才甚高的高骈的赏识。

在高骈的门下,崔致远实际上充当着贴身秘书和高级参谋的角色。在高骈的全力举荐下,他先后担任了侍御府内奉、都统巡官、承务郎、馆驿巡官等重要职务。这些职务都是文职,让崔致远的文学才能得以充分的施展。881年,高骈起兵讨伐黄巢,崔致远写的《檄黄巢书》为天下传诵,并凭此檄文获得了“赐绯鱼袋”勋位。檄文中最有名的一句就是:“不惟天下之人皆思显戮,抑亦地中之鬼已议阴诛。”

在扬州宦游淮南幕府五年,是崔致远文学创作的顶峰时期。他将这一时期的作品自编成集,名为《桂苑笔耕集》,这是他流传于后世的唯一一部著作,收录了他在这五年间为淮南节度使高骈代撰的各种表状书启及自作的诗文,因其内容都是当年亲身经历和亲身感受,所以具有非常难得的史料价值。比《唐书》《资治通鉴》等后世所写的史书更真实和更翔实,有历史原生情态。

884年,崔致远28岁时,以大唐三品官回到新罗。他是新罗历届赴大唐留学生中成就最高的一位,因此受到新罗国王宪康王的器重,任命他为侍读兼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

回到新罗后,崔致远仕途并不顺利,受到排挤,890年,被外放任泰山郡太守,以后再未回到中央政府任職。但是他传播治学的热情却并没有受到丝毫的影响。他把所写的杂诗赋及奏集三十八卷以及他的几部文集,呈献给国王。这些文集很快就在新罗流传开来,深受民众推崇。由此确立了他在韩国的文学泰斗的地位。893年,他奉新罗女王之命,以贺正使的身份再次来到大唐。回国后,向女王进时务策十多条。

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崔致远,也像中国文人一样,有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情怀。仕途坎坷,让他心中不由得升腾起归隐之意。899年,年龄仅仅43岁,刚过不惑之年,他就辞官退隐了。归隐之后,他云游四方,结交高僧,谈佛论禅,吟诗作赋,好不乐哉。他精通儒学、佛学和道学,写了大量的著作,对后世影响很大。他的文名连乡野村夫都熟知,推崇喜爱他的文章。《东史篆要》记载崔致远的云游生活:“平生足迹所及之地,至于闾阎细人,乡曲愚妇,皆知公之姓名,慕公之文章。”

在那个年代的新罗,崔致远就是一个超级文学大咖的存在。而他的成长,完全得益于大唐开放的政策,得益于中国文化、中国文学的滋养,得益于从先秦就已经开通的海上丝绸之路提供的交通和文化交流的便利。从他的成长经历,我们也能够看到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甚至是对世界文化发展的全方位影响和推动。

猜你喜欢

新罗大唐留学生
梦里大唐知多少
寻迹大唐
梦回大唐
如何在大唐朋友圈优雅炫富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域外汉诗:新罗新生代诗人崔匡裕的汉诗研究
留学生的“捡”生活
娄新罗
高句丽灭亡后遗民的叛乱及唐与新罗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