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学科中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策略的实践研究
2019-11-14王素红
王素红
摘 要:按照文理的学科划分,人文科学主要是以人类的情感、道德、信仰等为研究对象的各类科学的总称,但也恰恰因为这样的特殊性,导致人文科学人才的培养途径不能与自然科学类学科以及社会科学类学科的路径相似。近些年来,教育人士出版了一些相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论文,但是针对人文学科类创新型人才的却很少见。从人文学科的角度探讨了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和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人文学科;实践创新素养;自我培养;策略
实践创新素养,必须要建立在学生在实践创新方面有较强能力且不断增强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多学科的跨界视野,丰富知识储备,以此作为在人文学科探索过程中发散思维的有力基础,要明确学科有界而知识无界的理论,形成创新性的学习思维。
一、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实现相互融通
在近十年来的教育部政策文件中,都或多或少地强调了关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尤其是在最近的教育指南中,这一能力更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各个学校必须要开展不同程度的教学改革,把教育理论和实际的教育情况相互融合,实际的教学工作不能过分依赖理论,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超越,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注意强化实践创新意识的培养而非理论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实践活动产生的经验和反思其实并不是最为重要的,进行的阶段性反思才是更加珍贵的。对于一些学校来说,对于人文学科的人才培养,给学生实践的机会往往只有快毕业时的实习活动,很少有专门开设实践活动的课程让学生亲身感受,在学校大多以理论为主。
二、将创新与语文相结合,实现翻转教学
語文学科在人文学科中算是中流砥柱的形象存在,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要率先突破、有所创新。教师可以参照以下几点教学策略,开展针对培养学生创新素养的教学。
1.大胆改变,推翻传统教学观念
所谓的传统教学观念,就是教师以教材为主,与教学大纲相结合,设计出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的教学内容,当遇到学生有困惑的问题时及时解答疑惑。但是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过于局限,将教师和学生都框进了教科书的框架中,学生大都以教师给出的答案或书本后的参考答案作为标准答案,这样的教学效果必然会限制学生的发散思维。为了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教师在进行必学知识点的讲解过程中可以夹带着相关的课外知识点,打破语文课堂的传统规则,让学生不再拘泥于课本。例如,教师讲解“卧薪尝胆”这一成语的时候,就可以在讲解注释的基础上引出勾践灭吴的历史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想一想如果越王勾践当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故事又会朝着怎样的方向发展呢?教师要让学生发挥想象,构建气氛轻松的教学课堂,让学生能够毫不拘束地表达自我。
2.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加强互动教学
所谓教学一词,既包括教师的教,又包括学生的学,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这一个互动关系中共同进步。但是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常常会出现台下的学生听着教师一人讲解,台下鸦雀无声,不能进行合理的互动。有些学生甚至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学习的形式,对于愿意表达自我的学生,积极给出肯定的回应,引导其他学生无负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将历史与现状相结合,实现情境重现
历史学科能够让学生以解读历史、研究历史的方式探究中外社会发展的规律,但是由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一些更为久远悠长的历史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较为平淡,教师开展教学也会有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是探索创新。因此,教师应该想办法将历史重现,拉近学生与历史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历史故事中蕴含的人生道理以及情感,从中得到一些启发,并以此作为出发点不断地进行创新、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例如,在进行《五四爱国运动》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等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应用多媒体技术,将一些纪录短片、访谈录等加入教学使用的PPT中,让学生直接接触历史,再通过大量的图片以及历史人物形象,感受当时参与五四爱国运动青年的爱国热情,更加透彻地了解中国共产党坎坷崎岖的成立过程。
总之,要想做到培养人文学科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教师必须要将教学模式的改革放在首位,采取广泛的教学思路,加强师生间的交流,着眼于对加强学生思维方式的引导和锻炼,鼓励学生开展教师讲授之外的学习研究等等,当然,对于实践创新素养的学生培养工作并没有固定路线,教师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素养。
参考文献:
[1]徐志伟.人文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路径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6(3):170-171.
[2]徐乐亚.如何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论,2016(17):8-9.
[3]师新华.高校文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探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6(15):197-198.
注:本文系江苏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人文学科中学生实践创新素养的培养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批准号:D/2016/02/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