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句饱含真情意,字字酸入心肝脾
2019-11-14廖颖赵春燕
廖颖 赵春燕
摘 要:郑珍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内容广泛,其中,尤以描述其悼念亡母以及痛失儿孙的悲情诗最为感人。郑珍这类诗歌感人肺腑,令人心酸,表现了诗人深沉真挚的情感,侧面展示了其穷愁坎坷的一生。
关键词:郑珍;诗歌;悲情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1
郑珍字子尹,贵州遵义人,遵义清“三贤”之一。郑珍一生创作了大量诗歌。这些诗歌的题材内容涉及黔北等地的奇山秀水、他自身艰难坎坷的求仕之路、他一生穷困潦倒的凄楚生活、他对母亲的深情以及失母之后的悲痛、他痛失儿孙的悲伤以及对当时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等。其中,尤以描述其悼念亡母以及痛失儿孙的诗歌最为感人。
一、用泪写下的失母之哀
鄭珍的母亲是黎安理的第三女,从小在贫苦的环境中生长,特别能吃苦耐劳,对孩子异常疼爱且满怀期盼。郑珍在《题黔西孝廉史藡洲胜书六弟秋灯画荻图》一诗中回忆到,“以我三句四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1]。郑母常常边织布边守着郑珍读书,诗中如此简单平实的一句话,写出了自己儿时读书母亲伴读的情形,母亲对儿子的殷切希望,让诗人异常感动。可成年后年年科场失利,诗人自觉深愧母亲的教诲之恩。在郑珍的《思亲操》里面也写到了自己进京应试,抛下母亲在家,但却功名利禄一无所获。自己在外远游,母亲在家异常思念,不知母亲在家一天要为我落几次泪,此情此景,表现出了郑珍对母亲的爱,让人读起来心酸入脾。
母亲去世之后,郑珍更是无法排遣内心的痛苦,他在《桂之树》一诗中写到:“一回别母一回送,桂之树下坐石旋……吾不祝尔旦暮死,使我茫无旧迹更可怜。”母亲虽已离世,但诗人总会想起昔日母亲健在之时,自己每次出门,母亲都依依不舍的送自己至桂树之下,直到自己翻过山峦,走得看不见了,母亲才离去。而且每次诗人离开时,母亲总会在桂树上用指甲划印记住自己离开的时间,母亲对儿子的朝暮盼望,令诗人感动不已。可是母亲生病严重之时,诗人却无法在身边侍奉汤药,深感懊悔。诗人在诗中诅咒桂树早点枯死,那样就不会睹物思人,以减轻自己对母亲的思念,但又希望桂树能够长存世间,那样自己就能够抚树怀母。诗人因为深爱亡母所以痛苦而矛盾的心理跃然纸上。
二、用泪写下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楚晚景
郑珍一生深爱自己的儿孙,但是后半生却接连遭受失子失孙的“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郑珍在《才儿生去年四月十六少四十日一岁而殇,埋之栀冈麓》中写到:“昨朝此刻怀中物,回首黄泥斗大坟”,长子才儿出生后全家视为珍宝,可谁料到才儿不到一岁便夭亡了,昨日还在怀中撒娇哭闹的孩子,今天只留下斗大一点的坟墓。失去长子的悲切之情,令他恸哭难抑。郑珍三女嬪于非常乖巧听话,十七岁时许配给好友莫友芝长子莫彝孙,可怎知不久便病逝了。在《三女嬪于,以端午翼日夭,越六日,葬先妣兆下哭之五首》中郑珍写到:“一病寻常竟误诒,只知疟疾是初时……雏孙不解怀中剧,啼绕床前索阿姑”,女儿开始时只是外感风寒,可是庸医误诊,错断为疾疟,误用药物铸成大错。诗人在诗中还描写出了嬪于平时为父母分忧解劳,可自己却误请庸医,使得爱女早亡的悔恨之情;又描写出了女儿死后自己常常呼唤女儿,孙女常问姑姑的情形,惋惜与悔恨之情令人酸楚。
郑珍在晚年添了几个孙子孙女,女儿死后,尚还有弄孙之乐,可怎知孙子孙女也双双离他而去。《除日将抵贵,儿信到,言孙女如达痘殇都匀》云:“更传孙女丧,孤客若为情……怨天天亦尽,收涕入荒城”,一家人在外逃难,流漓颠沛,已经非常辛苦难过了,谁料孙女如达患天花夭折了,诗人陷入了失去孙女的沉重哀恸之中。紧接着更大的悲哀又向诗人袭来,他的孙子也夭折了。《是日庞孙痘忽变,逾时亦殇,明晨亲理之,与其姐同墓四首》“行省归未见,聪明隔月增……终然俱不保,肝肺冷于冰”写出了诗人的失孙之痛。本来自己失去孙女尚还有孙子,孙子阿厖聪明可爱,给自己挽须,捉耳,又笑又咬,活蹦乱跳,可以缓解自己失去孙女的悲哀,怎知孙子患痘疹恶化不到一小时便死去,半月之间,孙女孙子双双夭折,给郑珍精神上以沉重的打击,让他身心疲惫,万念俱灰。
但悲剧尚未结束,同治元年(1862),郑珍困居在遵义城中,这时号军异常凶猛,贫困饥饿的折磨已经让这位老人苦不堪言了,可怎知三岁多的孙子玉树又因病夭折了。郑珍在《还山五首》中写到:“老妻听不得,哭踊如环墙……以我断肠人,复宽人断肠”,回想孙子在时夫妻俩的弄孙之乐,妻子知道孙儿夭折,如此悲痛,老妻如此,老翁的悲伤亦可而知。“日拟九泉底,秀眉只如故,安得呼之出,抱随阿翁去”,后去祭奠父母的坟墓时,看到这座小小坟墓,勾起了老人无数的思念,真希望孙子能够复活,阿翁能够再次抱抱孙儿。老人晚年三次殇孙,面对如此大的精神打击,写出来的诗歌自然有很深的感伤情怀。
郑珍生活的时期,国内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异常激烈,太平天国运动爆发,各地起义军纷纷突起,社会处于动荡之中。国外帝国主义列强用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不断的割地赔款,加紧了对广大人民的压迫与剥削。生活在如此动乱的社会里,郑珍的一生是艰辛坎坷的,他的经历也是令人唏嘘感慨的,众多亲人的不幸离世给他带来无尽的痛苦,这些悲情诗歌的创作至今令人感伤不已。
参考文献:
[1]杨元桢.郑珍巢经巢诗集校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如无特殊注明,本文所引郑珍诗歌均引自该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