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士陶渊明
2019-11-14蔡沈鑫
摘 要:陶渊明是我国历史上一重要的诗人,更是一重要的隐士,正是因为他的归隐,才有了他以田园风光为素材的创作,才得以开创诗歌范畴中重要的田园诗派。他是一位天生的隐士,不屑于世俗之见,不屑于官场的污浊,通过自己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心境,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他的诗朴实无华,就如同他的性格一般质朴,显现出人性中“真”的一面。
关键词:陶渊明;隐士;田园诗
作者简介:蔡沈鑫(1999.5-),男,汉,浙江省诸暨人,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1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可称为东晋最伟大的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钟嵘称之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隐逸虽算不得正统,所以入不得一流,但是好歹也是给封了个祖师爷的名号,也算是在尽可能的范围内给了他极高的评价。纵观中国文学史,不论是在他之前还是之后,生为布衣而文学成就超越他的,几乎没有。
在那个没有科举制度的年代,陶渊明先后当过“祭酒”、“参军”、“幕僚”等职务,虽然职位不高,但也算是国家干部序列。他之所以不断换工作,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上班时间不让喝酒。对于陶渊明这样酒壶不离身的人,不让喝酒实在是受不了,便“不堪吏职”,辞职而去。直到41岁,在他叔叔的帮助下,终于谋到了一个正经的官职:彭泽县令。可是不出所料,在81天后,他又辞职了,留下一篇传世名作《归去来兮辞》。这是陶渊明正式告别仕途,归隐田园的宣言书。
陶渊明的这篇宣言一经传世后,不论是当代的人还是后世的人,都对其褒贬不一。全篇文章语言质朴,直抒胸臆,文采斐然,北宋欧阳修高度评价:“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有人觉得这是陶渊明的意气用事,不求上进,生活态度消极的表现,但是更多人认为这是陶渊明不为功名利禄束缚,“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尚气节的体现。
陶淵明可称为一个天生的隐士,在他的作品中,主要反映了隐逸生活与田园生活的美好,从而逐渐形成了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的文学艺术风格。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体现出归隐的文化因素和神秘的幻想色彩,《桃花源记》是这两特点融合的最好表现。桃花源显然就是一个归隐之地,其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描绘的是一幅和乐融融的田园之景。为了表现桃花源或者说是田园生活的宁静祥和,作者采用畅想式的文笔,通过想象营造出一种价值追求。桃花源中的种种景象都显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这正是陶渊明所追求的。
在魏晋那个动乱的年代,政权更迭,文人出于自保和厌倦乱世政权,开始崇尚道家。他们崇尚自然,追求率真,风流自赏,喜好饮酒,不务世事,以隐逸为最高追求。竹林七贤、王谢世家从陶渊明眼前从容不迫地走过,这一切与陶渊明隐逸的形成不无关系。但是从根本上来说,陶渊明的隐逸最主要还是由于他的本性使然。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述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认为自己无法适应适俗韵味的原因是他自己本性喜爱丘山,所谓“适俗韵”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 而在此之前他写下的颇具争议的《归去来兮辞》中则表明他之所以就任彭泽县令是为生计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他辞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不愿意违背自己的心愿,“不为五斗米折腰”。在《咏贫士诗》中他说安贫与求富两个念头时常在胸中交战,但是安贫乐道的念头总是占上风。
在陶渊明的诗中,景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且他所写的景之中不仅有情,更多的时候是理、景、情三者的有机统一。陶诗所述之事平淡自然,不论是叙事、抒情抑或是写景都质朴无华,旨在表明自己想表达的,而不在意其词藻,不见雕琢的痕迹。如“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等诗句,这些诗句既有自然风光的幽静,又有诗人向往自由自在生活的恬然心境,还有对人生哲理的领悟和阐释。语言平淡自然但是又不缺乏色彩,不拘泥,不刻板,在言语之间表达出作者希望如“高鸟”“游鱼”一般自由自在。在他的《饮酒(其五)》中,这些特点更为突出。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中前两句主要是为了阐述“心远地自偏”的道理,但是也不乏景物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结庐在人境”表现景的是作者生活大环境,虽然作者向往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但是始终是无法逃出“人境”这一大坏境,但是却可以“而无车马喧”,此为情,乃是作者不为世俗同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这两句看似矛盾的情与景描写,实则是为引出“心远地自偏”的人生哲理。虽然作者身于世俗之中,但是心却远在自然之中游离,也契合大隐隐于市的道理。后两句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是对田园之景的描写,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将“我”与景融为一体,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达到了物我化一的境界,自然地流露出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
陶渊明的诗语言大多都是质朴无华,但是却是清新淳朴,真实地表现自己所要表达的情感,直抒胸臆,也表现陶渊明作为一位隐士的真。也是因为他作为一名隐士,有其他诗人所未曾拥有的田园劳动的体验与经历,方得与其他诗人所写不同的素材,方得与其他诗人所不得的本真。作为一个天生的隐士,他不屑于官场的污浊,毅然决然弃官罢官,放弃世俗之论,离开官场的汲汲皇皇。在田园生活,获得了自己的渴求的自由,宁静,随性,将田园风光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在文学史上独开一席,成为田园诗派的开山鼻祖,他的作品如珠玑一般给后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