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牛囊尾蚴病的检疫与调查分析
2019-11-14李国瑜
李国瑜
摘要:牛囊尾蚴病是无钩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中间宿主是黄牛、水牛、牦牛,终末宿主是人。当人食入了带有囊尾蚴的生肉或加工熟制品不熟时牛囊尾蚴包囊被消化,头节吸附于小肠黏膜上发育为成虫而受感染。据调查,该地牛感染牛囊尾蚴的原因之一是与周围环境的人、狗、猫等粪便随意排放以及喜食生肉有密切关系。
关键词:牛;囊尾蚴;动物检疫;感染原因;调查
牛囊尾蚴病是无钩绦虫的幼虫引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中间宿主是黄牛、水牛、牦牛,终末宿主是人。据调查,该地牛感染牛囊尾蚴的原因之一是与周围环境的人、狗、猫等粪便随意排放以及喜食生肉有密切关系。因为人粪便中有孕节和虫卵,而这些虫卯在外界可存活8周以上,粪便的随意排放增加了对草原、饲料和饮水的污染,是该地牛感染牛囊尾蚴病的原因之一。因此,从根本上治理和改善卫生环境,改变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切实把住病从口入关,提高人们对人畜共患病的防治意识,是降低该病发生的主要措施。现将笔者在工作中发现的一例病例介绍如下。
在都兰县清真牛羊定点屠宰场进行检疫工作中,检出一头牛感染囊尾蚴,感染部位主要在舌肌、咬肌、心肌、膈肌、腰肌、臀肌等处,形状为黄豆大小的半透明囊泡。感染密度为在10cm2面积内有囊尾蚴8-10个。针对该病例笔者对感染原因进行了调查。
1产地调查
该牛产地是都兰县英德尔羊场(老场部),畜主是王某,牧场环境主要有以下特征。
1.1养殖方式
以散养为主,无正规圈舍。
1.2草场情况
随处可见人狗粪便,牲畜饮用水池極脏,受污染严重,猫、狗无人看管,随处乱跑。
1.3当地生活习性
因本地为偏远牧区,条件较差,普遍无厕所,人的大小便随处可见。喜欢直接食用生肉和风干肉,食居卫生差,水资源贫乏,人畜饮用水不卫生。
1.4驱虫情况
当地牧民生活条件差,对人畜疫病的防治意识不高,人和家畜基本上不驱虫。
2宰前、宰后检疫情况
2.1宰前检疫
宰前检疫程序,对该牛实施个体检疫,其体温偏高(40℃)但无其他明显症状,“三态”均为正常,观察24h后准宰。
2.2宰后检疫
宰杀后,按照宰后检疫操作规程对该牛的舌肌、皎肌、心肌、膈肌、腰肌、臀肌等部位实施检疫,发现在这些部位均有寄生的囊尾蚴,特别是在舌肌和臀肌部感染密度大,感染密度为在10cm2面积内有囊尾蚴8-10个。
3感染原因分析
从牛囊尾蚴的生活史上看,其主要特征:中间宿主是黄牛、水牛、牦牛,终末宿主是人。发育过程中带绦虫寄生于人小肠内,孕卯节片随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饲料、饲草或水,牛吞食后,六钩蚴逸出进入肠壁血管中,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肌肉中发育为牛囊毛蚴。人食入含有牛囊尾蚴的肌肉而感染,包囊被消化,头节吸附于小肠黏膜上发育为成虫。
4处理
1)根据无害化处理的规定,对该病牛胴体、内脏、肠胃等进行了焚烧、深埋处理。
2)对皮张及体腔脂肪经检疫无囊虫可无限制出场。
5防治措施
对牛囊尾蚴病的防治必须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严格把住病从口入关,实行驱、检、管综合治理。结合爱国卫生运动,结合文明村屯建设,实行移风易俗,大力治理和改善卫生环境,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切实把住病从口入关,这样才能确实落实“预防为主”方针。更重要的是严禁牛采食人含有牛带吻绦虫病的粪便或被污染的牧地、饲料和饮水。人不吃囊尾蚴病牛肉及其制品或不食生的和不熟的牛肉这样即可有效地防止本病的发生。
具体措施:
1)广泛开展牛带吻绦虫病的普查工作,对已查出的患者应适时应用药物驱除体内虫体,尽量不养或管理好狗、猫等动物,必须饲养时定期驱虫(如:吡喹酮50mg/)。同时将驱除的虫体和粪便一并进行妥善的无害化处理,以防止污染,确实消灭病原体。禁止用病牛的内脏喂狗,内脏用消毒及灭虫药处理后深埋。严禁销售有囊虫的牛肉,一经发现,必须销毁。
2)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饭前便后洗手,修好厕所,不随处大便,管好处理好人粪便,杜绝牛采食人粪便,控制人粪便污染牧地、饲料和饮水。在放牧饲养时选择无污染的牧道和牧地。
3)加强牛肉的卫生检疫工作。对感染的胴体及脏器应做无害化处理。同时做好个人防护。
4)改变人们食生牛肉的饮食习惯;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认识,以保障防治措施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