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相应篇目附列内容差异考证

2019-11-14段晓华曾凤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9年12期
关键词:千金脾胃校本

段晓华, 曾凤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一般而言,篇章结构乃书之纲领。从一书的谋篇布局,可以看出作者对全书内容的整体把握,也可以推想作者对具体材料分类的标准与原则。由于中医学著作的特殊性质,其篇章结构如篇卷分合、卷次篇次先后顺序及各篇附列等具体内容,既能直接体现出编撰者的医学指导思想,也能间接反映各时代的医学学术特点。本课题组曾对《千金要方》宋校本(北宋校正医书局于北宋治平三年校定并雕版印刷的版本)与新雕本(北宋官方雕版印刷之前流行的版本)两版本的目录逐一对校[1],并重点对其篇次与篇题进行深入考证后发现:二者的篇卷分合、卷次篇次及卷目篇题多有不同;由宋校本卷次篇次的排列更为合理严密、篇题的确立更为准确清晰等特点可推论出,该版本对药物、病种、病因、治法的阐释更为成熟,其所体现的医学理论更为系统完善,代表了宋代学术水平[2]。基于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成果,本文拟从宋校本与新雕本各篇附列内容的差异入手,进一步深入考证宋人整理改动《千金要方》的具体内容、方法及其医学指导思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相应篇目附列内容差异表现

在文字学上,考“附”之本意为小土山,引申指依附、随带、附带等,如附件、附录、附列。在中医学领域,论著或论著中的卷、篇、章、节所附带的内容,一般与其正文密切相关。如《千金要方》卷二《妇人·求子方第一》,新雕本、宋校本都将“转女为男”附列于此篇,表明孙思邈和宋人都认为在妊娠初始阶段服药方术可以“转女为男”,与求子之法密切关联。以新雕本为参照,两版本相应篇目的附列条目及内容的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1 宋校本附列调整为正文 如卷十一《肝脏·肝劳第三》,新雕本篇题后标注“并治眼疾”,正文中载“治眼病诸方”计71首。宋校本与之不同,《肝劳第三》篇题后无附列,正文录“肝劳病”论1条、方2首。其治目病方均作为正文列于卷六《七窍病上·目病第一》。可见,新雕本更好地遵循了唐版本中孙思邈脏腑辨证体系的原貌,即以眼疾的脏腑病机对其进行归类,按照“目属肝”将眼疾方置于“肝脏”卷。至宋代,五官科已经单独成科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宋校本将眼疾独立出来,归类于“七窍病”,则更好地体现了时代医学的发展。

1.2 宋校本附列独立成篇 如对新雕本的卷十五[3]“脾脏”,宋校本[4]267上作了较多调整,见表1。

表1 宋校本和新雕本卷十五目录比较Table 1 Comparison of Catalog fifteen between Song’s edition and Xindiao’s edition

从表1可知,新雕本《肉极第四》篇题后附列“袐涩”,但该篇主要是阐述“肉极”之病机、病症、治则等,“袐涩”相关内容则载于《肉虚实第五》。在新雕本《肉虚实第五》中,首先论述了肉虚、肉实之症状与病机;嗣后列“袐涩关格大便不通方”、“治大便秘涩不通神方”等9方;次录“凡候面黄者,即知大便难。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涩浮相搏则大便坚……”(医论①),其后列治便秘方2首,治大小便不通方9首、针法2则,治大便失禁针法2则;又述“有人因时疾差后得秘涩不通,遂致夭命……”(医论②),再列治便秘方1首、灸法5则。与之不同,宋校本将这些内容独立成篇,列为《秘涩第六》,并将“大便失禁、大小便不通”附列其中。在材料安排上,与新雕本比较,宋校本一是将两条医论置于篇首,医论②在前医论①在后;二是补充“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深可痛哉”、“其脾为约”、“凡大便不通,皆用滑腻之物及冷水并通也”等,进一步说明其危害、治法、病机等;三是方治的排列依次为“麻子仁丸”、“治疗关格大便不通方”等,基本遵循复方在前、单方居后、针灸法居末的模式;第四,将大便失禁、大小便不通治方集中排列,置于篇末。

新雕本将《肉极第四》篇题附列“袐涩”而相关内容位于《肉虚实第五》的文本形式,显示出该版本校勘不严、错误明显、刻印质量较低,进一步证实了其为坊刻本[5]。其次,新雕本的《肉虚实第五》中,“肉虚实”与“袐涩”的载录虽然在文本形式上是前后顺序,但这些材料缺乏内在的逻辑关系,义不相联属,分类模糊,体系凌乱。可以推测该版本对“肉虚实”与“袐涩”相关性并没有明确的认识。第三,“袐涩”部分的文字材料,“方剂”在前,“医论”与“方剂”、“方剂”与“针法”相间混杂,显示出孙思邈原书重在汇集众方,尚未虑及医论与方治以及方治之间编排的条理性与规范性。这与唐代重予整理编刊的其他方书,如《华佗方》、《肘后备急方》、《范东阳方》、《百病方》等书基本一致。

宋校本的调整补充,表明宋人对“秘涩”的认识发生了较大变化,认为其“虽非死病,凡人不明药饵者,拱手待毙”,故需高度重视,将其独立成篇,列于脾脏方第六;在病机上,该病“其脾为约”,与脾关系密切。这一观点当源自《黄帝内经》、《伤寒论》、《诸病源候论》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大便难”,《诸病源候论》列述有“大便难候”。“脾约”一词出自《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仲景将便秘的病机归为脾约,其主方麻子仁丸为宋校本治疗“秘涩”的第一方(新雕本为第九方),其余如五柔丸、濡脏汤、练中丸等,用药虽有不同,皆不失润燥泻热之旨,均从脾治疗便秘。

1.3 宋校本增加附列的内容及条目 仍以卷十五“脾脏”为例,在《脾虚实第二》篇题后,两版本均附列“消食”。但较之于新雕本,宋校本正文中增补“论曰:凡病宿食,在上管当吐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澼,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发热如疟状。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复止。寸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脉紧者,如转索左右无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宿食”[4]272下等文字,阐述了形成“宿食”的原因及其脉象、症状、治法等,使“消食”相关的论述更为完整。可见两版本在附列相同的情况下,宋本的内容更为丰富完整。

卷二《妇人·求子方第一》亦与此类似,虽然二者均附列“转女为男”,但正文中的相关材料差异明显:新雕本载复方1首、单方3首;宋校本除增单方2首外,另增“论曰:阴阳调和,二气相感,阳施阴化,是以有娠。而三阴所会则多生女。但妊娠二月,名曰始膏,精气成于胞里。至于三月,名曰始胎,血脉不流,象形而变,未有定仪,见物而化,是时男女未分。故未满三月者,可服药方术转之,令生男也”[4]19上,计99字,阐述了“转女为男”的理论基础。

此外,宋校本在卷十五中增列“胃虚实”条目,并于内容中增加“脾胃俱实”、“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脾胃俱虚”、“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论曰:凡病宿食,在上管当吐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有宿食不消,下之愈。胃中有澼,食冷物即痛。不能食,有热物即欲食,大腹有宿食。寒栗发热如疟状,宿食在小腹者,当暮发热,明旦复止。寸脉紧即头痛风寒,或腹中宿食不化。寸口脉紧者,如转索左右无常。脾胃中有宿食不消,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微而涩,故知宿食”[4]272下,以及“崔文行平胃丸”、“消食断下丸”等方。对于脾胃的关系,《黄帝内经》提出“脾与胃以膜相连”,为表里关系。生理上,“脾胃……仓廪之本”,脾升胃降,胃燥脾湿,升降相因,燥湿相济,完成饮食的受纳运化。病理上,也可相互影响,形成脾胃湿热、脾胃阳虚等脾胃共病的证候。宋校本增列“胃虚实”,在继承《黄帝内经》脾胃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脾胃的密切关系,正文中补充的“足太阴与阳明经俱实也”、“足太阴与阳明经俱虚也”等,揭示了脾胃俱虚实的发病机制,提示要从脏腑经络疾病和疾病传变的整体性认识脾胃俱实、俱虚的复杂表现,体现了宋代对脾胃生理、病理认识的深入。从《千金要方》的内容来看,脾实热、脾虚冷与脾胃俱实热、脾胃俱虚,在诊断、病机、治疗上也都有所差异,这些差异也构成了宋本分证另立篇章的依据。

2 《千金要方》宋校本与新雕本相应篇目附列内容差异原因分析

唐代医学的主流是“使药与病源相对”,“见是病而用是方”,当时的著名医家多以“方”名世,其时社会流传的有《华佗方》、《肘后备急方》、范东阳的《范东阳方》、陈延之的《小品方》、胡洽的《百病方》等。在这种医学背景之下,《千金要方》作为唐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其编书的主要目的在于汇聚众方,其序云“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4]6下。《卷十二·万病丸散》曰:“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采众药,以戒不虞,仓卒之际,应手皆得”[4]232下。即便对于《伤寒论》一书,孙思邈也同样强调的是“方”,所以感叹“江南诸师,秘仲景要方不传”。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虽然《千金要方》的理论体系以《黄帝内经》及《伤寒论》为宗,但医理阐述的重要性、完整性、系统性显得远远不够,这一点在新雕本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从以上宋人对《千金要方》各篇附列内容的调整改动可以看出,宋人主要遵从《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的经义,对病源、病机、证候等方面作了较多的补充,极大地增强了该版本医学理论阐述的完整性与系统性,使其学术框架更为严谨,强化了医学理论对临床的指导作用,由原书的以“方治”为主向“求医理”转移。此外,宋人依据当时疾病发病的治疗实际,体现出宋代疾病的分类更为详细,对证候及发病机理的认识更为清晰,治疗方法愈益丰富,代表了宋代医学发展的实际。

由于现今存世的中医重要典籍绝大多数经过了宋人的校订整理,可以说宋人对古籍文本的重新分类编次及删改、增补,不仅导致了不同的版本系统的产生,而且通过对理论叙述方式的改进,对后世中医学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医古籍是中医理论的重要载体,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发挥着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从宋人对《千金要方》的整理可以推测,流传至今的重要中医典籍在漫长的流传过程中,历朝历代历经多人之手,其传抄者、整理者有意或无意对原文有所调整改动,在形成多层次文本的同时,也必然对其理论内涵造成程度不一的影响,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应当成为当今中医文献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猜你喜欢

千金脾胃校本
虎家“四千金”
好脾胃 养出来
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
“千金”原来指男儿身
脾胃不和的人,夏季饮食应该注意什么?
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