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番茄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2019-11-14刘子记杜公福牛玉刘维侠杨衍

长江蔬菜 2019年19期
关键词:霉层病斑粉剂

刘子记 杜公福 牛玉 刘维侠 杨衍

导读:病害是影响番茄产量与品质的主要因素。本文介绍了番茄上常见的猝倒病、灰霉病、晚疫病、枯萎病、根结线虫病、青枯病等12种病害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和传播途径,并提出对应的防控措施。

番茄晚疫病

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是茄科(Solanceae)番茄属一年或多年生半直立或蔓生草本植物[1]。由于适应性广、产量高、富含维生素、番茄红素等营养物质,番茄已发展为世界上重要的蔬菜作物之一[2,3],在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加快经济发展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番茄种植面积扩大,其病害发生加剧,严重影响番茄生产,笔者针对为害番茄的12种主要病害,从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为番茄生产提供参考。

1 番茄猝倒病

1.1 发病症状

主要发生在幼苗的茎基部。幼苗出土后受害,茎部染病病斑开始为暗绿色水渍状,随后变黄褐色并干瘪缢缩,植株倒伏。湿度大时,病部可见白色棉絮状霉。开始时仅个别植株发病,但蔓延迅速,易引起成片倒伏。

1.2 发病规律

病原菌可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其产生的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带菌粪肥、农具、种子传播,土温15~16℃时病菌繁殖速度很快。苗床土壤高湿极易诱发此病,另外,光照不足,幼苗长势弱、纤细、徒长、抗病力下降,也易发病。

1.3 防治方法

常规育苗可用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3~5 kg,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5 kg,均匀混入干细土40~60 kg配制育苗土;采用温汤浸种或药剂浸种方法,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浸种后催芽;及时拔除病株;防治药剂可选烯酰·锰锌、霜霉威+代森联、霜脲·锰锌、噁霉灵等。

2 番茄灰霉病

2.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多始于叶尖,病斑呈“V”形,后期枯死;植株上部叶柄及嫩茎发病,病部缢缩,其上密生灰色霉层;果实染病,青果受害重,残留的柱头或花瓣多先被侵染,然后向果面、果柄扩展,果皮逐渐呈灰白色、软腐状,后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

2.2 发病规律

花期是发病高峰期,病原菌存活能力强,分生孢子可借气流远距离传播;从幼果期到生长后期均易发病。

2.3 防治方法

合理种植,使植株间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发病初期节制浇水,严防过量,防止结露;摘除幼果上残留的花瓣和柱头,可有效控制灰霉病传播;及时摘除病果、病叶和侧枝,集中烧毁或深埋,严防乱扔,造成人为传播;发病初期可选用50%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乙烯菌核利水分散粒剂8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3~4次。

3 番茄晚疫病

3.1 发病症状

叶片发病初期出现暗绿色水渍状不规则病斑,病斑扩大后变为褐色,叶背为水渍状,湿度大时会出现白色霉层;茎秆染病呈褐色水渍状不规则形,稍凹陷病斑,湿度大时会出现白色霉层;果实发病,初期呈油浸状浅褐色病斑,发病部位多从近果柄处开始,逐渐蔓延,导致果实腐烂,湿度大时会出现白色霉层。

3.2 发病规律

晚疫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温度15~24℃、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0%利于病害的发生与蔓延;主要以菌丝、卵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从叶片或茎的伤口、皮孔侵入。

3.3 防治方法

采用膜下滴灌的栽培方式,降低湿度;及时摘除病叶、病果,降低菌源量;种子用50℃温水浸泡20~30 min,可有效减少病原菌基数;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75%氟菌·霜霉威水分散粒剂1000倍液和50%烯酰吗啉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雾。

4 番茄叶霉病

4.1 发病症状

叶片染病出现椭圆形或不规则淡黄色病斑,叶背面长出灰褐色至黑褐色的绒状霉层,条件适宜时,病叶正面也长出霉层,一般下部叶片先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病害严重时可引起全叶卷曲,植株呈黄褐色干枯状。

4.2 发病规律

番茄幼苗期至结果后期均能发病;病原菌以菌丝体附着在病残体上,也可潜伏在种皮中或以分生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越冬;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成为主要的侵染源;种植过密,通风不良,湿度过大和光照不足,病害发生较重。

4.3 防治方法

适当密植,加强通风透光,降低温湿度;合理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硼肥和钙肥,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摘除病叶以及与瓜类、豆类等作物轮作减少菌源量,抑制病害流行;用55℃温水浸种15~20 min或用10%磷酸二钠浸种10~20 min;采用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15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雾。

5 番茄早疫病

5.1 发病症状

叶片感病初期病斑为针状黑点,随后病斑逐渐扩大呈近圆形至圆形,湿度大时生褐色霉层;新叶染病病斑多为不规则形,严重时导致新叶干枯;茎秆染病发病初期病斑灰褐色、椭圆形、稍凹陷,具有同心轮纹;果实发病病斑圆形或近圆形,黑褐色,稍凹陷,也具同心轮纹,其上长有黑色霉层。

5.2 发病规律

一般老叶先发病;可经气孔、皮孔或表皮直接侵入,通过气流和雨水飞溅传播;基肥不足、种植过密、植株生长势弱、浇水过多或通风不良的地块,发病较重;主要以深褐色菌丝、分生孢子及厚垣孢子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也可附着在种子表皮或内部越冬。病原菌可以存活在多种茄科作物上,进行循环为害。

5.3 防治方法

合理密植,适时轮作;发病初期节制浇水,严防过量,防止结露;应与非茄科作物进行轮作,减少连作障碍;播种前种子用50℃温水浸泡20~30 min,进行消毒处理,可有效减少病原菌基数;可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800~10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等进行叶面喷雾。

6 番茄枯萎病

6.1 发病症状

幼苗期和成株期的植株均可受害。幼苗发病后,植株萎蔫,生长停滞,根部变细,侧根数量明显减少;成株期发病,叶片多从下向上逐渐萎蔫,叶缘及叶脉间变黄,后发展至半边叶片或整片叶变黄,晴天高温时呈萎蔫状,早晚尚可恢复,后期病叶由黄变褐,引起植株永久性萎蔫,叶片逐渐黄化,维管束变褐色,严重发生时植株枯萎死亡。

6.2 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厚垣孢子、菌核随病株组织或附着在种子上越冬成为翌年初侵染源;病菌通过雨水、灌溉水和农事操作等进行侵染;厚垣孢子从根部伤口、自然裂口或根冠侵入,也可从茎基部的裂口侵入;多年连作、排水不良、酸性土壤、地下害虫为害重及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较重。

6.3 防治方法

改良土壤,与非茄科作物实行轮作,增施有机肥,适当增施钾肥,提高植株抗病力;施用石灰调节土壤酸碱度,营造不利病菌存活的环境;嫁接换根,增强植株抗病性;采用25%寡糖·乙蒜素微乳剂2000倍液、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灌根。

7 番茄根结线虫病

7.1 发病症状

须根或侧根染病后产生瘤状大小不等的根结,初期根瘤为白色,后转呈黄褐色至黑褐色,表面粗糙甚至龟裂,严重时腐烂。地上部植株矮小,生长不良,结实少,发病严重时,植株枯死。

7.2 发病规律

根结线虫以2龄幼虫或卵随病残体在土中越冬,在病根根部生存繁殖并靠病土、病苗及灌溉水传播;土温25~30℃,土壤持水量40%,根结线虫大量活动,造成根结迅速增生,植株生长受到抑制,地上部枯萎。病苗是根结线虫病传播的重要途径。

7.3 防治方法

与非寄主作物轮作,降低土中根结线虫量,减轻对下茬的为害;严把育苗关;移栽前每667 m2用10%噻唑膦颗粒2 kg拌细干土40~50 kg,均匀撒于土表或畦面,再翻入15~20 cm耕层,移栽或移栽缓苗后使用1.8%阿维菌素乳油2000倍液灌根。

8 番茄病毒病

8.1 发病症状

病毒病发病症状多种多样,主要有花叶型:病叶、病果出现不规则褪绿、浓绿与淡绿相间斑驳,植株生长缓慢或矮化,果实难以转红或只局部转红;黄化型:病叶变黄,严重时植株上部叶片全部变黄,形成上黄下绿;坏死型:包括顶枯、斑驳坏死和条纹状坏死;畸形型:表现为病叶增厚、变小或呈蕨叶状,植株节间缩短、矮化,果面凹凸不平,病果易脱落。

8.2 发病规律

病毒可在多种植物上越冬,种子也可带毒。主要通过汁液接触传播,只要寄主有伤口,即可侵入;此外,土壤中的病残体、田间杂草等均可成为该病的侵染源。亦可通过蚜虫、蓟马等昆虫吸食汁液进行传播。

8.3 防治方法

设置屏障,减少病毒源,控制昆虫传播媒介;采用70℃干热处理种子3天使病毒失活;可选择6%寡糖·链蛋白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5%氨基寡糖素水剂800倍液或20%盐酸吗啉胍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叶面喷雾,同时喷施杀虫剂防止昆虫传播。

9 番茄青枯病

9.1 发病症状

发病初期根部形成褐色的水浸状病斑,向下凹陷,维管束变褐,髓部逐渐腐烂;随着病情扩展,病茎上也可见水浸状条形斑,髓部变成褐色,内充满白色的菌脓,横切病茎,用手挤压,维管束溢出白色菌液;病株白天萎蔫,傍晚复原。

9.2 发病规律

青枯病菌在土壤中或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通过植株根部和茎部的伤口侵入,并随雨水、灌溉水、农具和农事操作进行传播,某些昆虫也可以传播该病。病菌喜高温、高湿、偏酸性的环境。

番茄根结线虫病

9.3 防治方法

番茄病毒病

轮作、嫁接增强植株抗病性;每667 m2撒施生石灰50~75 kg,深翻土壤,可以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又可以调节土壤的酸碱度,对病害的控制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可采用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灌根。

番茄青枯病

10 番茄细菌性溃疡病

10.1 发病症状

番茄的叶、茎、果均可受害。叶柄产生凹陷坏死斑,横切病茎,可见维管束变褐,髓部出现空洞。常从下部叶片边缘枯萎,逐渐向上卷曲,随后全叶发病,皱缩,干枯,垂悬于茎上而不脱落,似干旱缺水枯死状。茎部出现褪绿条斑,有时呈现溃疡状。维管束变褐,湿度大时,有污白色菌脓流出。果实发病时,果面产生疣状突起。

10.2 发病规律

病原菌存在于土壤里的病残组织中,通过水、培养料和修剪刀等传播,由植株的伤口、叶片茸毛、根、气孔和其他自然孔口或幼嫩果实表面侵入植物组织。果实上的病斑通过风雨或喷灌时从病汁液上滴下的带菌水传播。花柄染病后病菌经维管束进入果实的胚,侵染种脐或种皮,致种子内带菌。

10.3 防治方法

选用无病种子是防治番茄溃疡病的首要条件;建立无病留种田;与非茄科植物实行轮作;及时清除病株;可喷施琥胶肥酸铜、氢氧化铜、中生菌素、叶枯唑、噻菌铜、络氨铜、春雷·王铜等。

11 番茄细菌性髓部坏死病

11.1 发病症状

主要为害茎和分枝,叶、果也可被害。发病株叶片黄枯,黑褐色病斑多在茎下部,也可在茎中部或分枝上发生,最后全株枯死。纵剖病茎可见髓部变成黑色或出现坏死。湿度大时,从病茎伤口或叶柄脱落处溢出黄褐色菌脓。

11.2 发病规律

病原细菌最初在番茄和苜蓿上存在,经常在坐果期至成熟的绿果期发病,该病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容易在低夜温,高氮及高湿条件下发生。

11.3 防治方法

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避免氮肥施用过多;避免高湿条件出现;可喷洒氢氧化铜、络氨铜、琥胶肥酸铜、噻菌铜、春雷·王铜等药剂。

12 番茄菌核病

12.1 发病症状

叶、茎、果实均可被害。叶片染病多始于叶片边缘,初呈水浸状,高湿时长出少量白霉,病斑呈灰褐色。茎染病多由叶柄基部侵入,病斑灰白色稍凹陷,后期表皮纵裂,皮层腐烂,边缘水渍状,剥开茎部,可发现大量菌核,严重时植株枯死。果实染病,常始于果柄,并向果实表面蔓延,导致青果似水烫状。

12.2 发病规律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萌发时产生子囊盘及子囊孢子随气流传播,先侵染衰老叶片及果托处,再进一步侵染果实及茎部。过度密植,湿度高,均易引起茎腐和果腐。

12.3 防治方法

可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2 kg拌细土20~40 kg或50%乙霉威可湿性粉剂1~2 kg拌细土20 kg,均匀撒施于苗床上,进行土壤消毒;可喷施异菌脲、甲硫·乙霉威、腐霉利、噻菌灵等药防治。

13 小结

番茄病害防治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在防治上应以加强农业栽培管理、物理防治为主,科学使用化学农药为辅。选用高抗品种,实行轮作制度,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平衡施肥,增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少施化肥,防止土壤富营养化。

猜你喜欢

霉层病斑粉剂
粉剂灭巢法毒杀红火蚁
番茄灰霉病的识别与防治
猪缺锌患皮炎咋治
猪缺锌性皮炎的诊治
改进自适应分水岭方法分割棉花叶部粘连病斑
一种桑轮纹病病叶发病程度的评价指数
9种药剂防治山核桃干腐病试验研究
如何防治辣椒疫病
万寿菊制种田中的病害鉴定
苹果树腐烂病斑季节扩展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