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的理论框架研究

2019-11-14李泽建王佳惟饶思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2019年10期
关键词:破坏性商业模式机会

李泽建,王佳惟,饶思原

(昆明理工大学 管理与经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93)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跟进,企业外部竞争环境的动荡性和不确定性日趋明显,消费者的市场需求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的态势,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新技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涌现,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主流市场企业不仅需要调整本企业的管理模式,还需要在生产技术上不断地提升。相对于主流市场在位企业来说,后发企业不仅在市场份额占比和各方面的资源储备上处于劣势,在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等方面也远远落后于在位企业。从技术渠道来说,基于传统理论认知的模仿创新及自主创新难以使后发企业进入到主流市场,但是破坏性创新使其成为可能。在实施破坏性创新活动的过程中,后发企业如何准确识别破坏性创新的机会,并在已有格局下突破困境获得发展,成为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

已有的关于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与阶段,后发企业通过探寻确定适合本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活动的路径,来提高企业发展的竞争力,实现对原有现状的超越与主流市场企业的追赶。但是对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研究的文献还比较少,且当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概念和定义领域,缺乏较成熟的理论框架和对破坏性创新机会分类的统一标准。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本文结合破坏性创新的理论背景以及后发企业的特点,提出了后发企业需要通过破坏性技术、市场、产品以及商业模式4个维度感知并识别新机会,减少后发企业实施创新的阻碍力量,进而提高企业创新成功的可能性。

二、理论背景与文献回顾

(一)破坏性创新和后发企业的概念与内涵

1.破坏性创新的概念界定

破坏性创新理论最初是由Christensen提出来的,他指出破坏性创新起始于非主流低端市场,破坏了现有主流企业的竞争优势,并将破坏性创新的活动从市场入侵方式上划分成新市场破坏与低端市场破坏[1]。随着研究的深入,他指出,破坏性创新过程应包括技术、产品和服务以及商业模式3个方面。另一位学者代表是Danneels,认为破坏性创新可以显著改变组织的传统竞争规则和市场需求[2]。国内学者吴贵生等从技术、生产、市场和顾客4个方面定义了破坏性创新,认为破坏性创新所推出的不同功能的产品组合和实施方法与主流市场有着较大的差异,破坏了价值网络,开辟了现有模式下的新市场[3]。薛捷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破坏性创新在性能方面最初不如主流技术,并将侵入市场的类型具体分为以下3种模式:即时低端市场侵入模式、边缘市场低端侵入模式和分离市场低端侵入模式[4]。

本文将破坏性创新界定为以破坏低端市场和新市场为主要形式,引进不同于主流市场性能的产品或服务,逐渐侵入现有的主流市场,构建一个全新的价值网络的一种市场战略行为。

2.后发企业的内涵

关于后发企业的定义,Mathew认为后发企业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相比主流在位企业,后发企业进入行业的时间要迟;二是在人力资源、技术、资金储备等物力资源上都相对缺乏;三是这些企业都会显示出类似成本低、灵活性高等自身优势,其发展目标是为了追赶在此行业已达到领先地位的企业[5]。刘明认为后发企业指的是在技术、资源方面都不如在位企业,但企图通过新的商业模式赶超在位企业的位于发展中国家的企业[6]。罗珉等提出后发企业通常是位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企业,其目的是要进入全世界市场竞争[7]。本文认为后发企业是指这样一些新进入行业市场的企业,它们在企业固有资源如人力资源、技术设备和资金储备,企业发展水平如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和创新水平等方面与主流市场中的在位企业相比都不具有优势。

(二)破坏性创新的主要过程和实施途径研究

在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与途径研究的发展进程中,以下几位学者提出了很有建设性的理论观点。孙启贵等指出,实施破坏性创新可分为这几个过程,即新市场开始突破的初创阶段—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的调整阶段—发展独特的技术轨道阶段—良好外部环境的建立阶段—全面保持地位的成熟阶段[8]。王家宝等认为实施破坏性创新主要包含技术、产品及商业模式3种路径的创新[9]。黄海洋等主要从中小企业的角度阐述了进行破坏性创新竞争战略的实施步骤[10]。刘丽霞等主要从市场、技术、限定因素以及竞争策略等不同方面对破坏性创新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时主要是进行破坏性商业模式创新,并且需在技术支持的条件下进行[11]。从已有研究可发现,在实施破坏性创新过程中,后发企业需在良好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下,有一定的破坏性创新技术条件作为支持,并不断调整本企业的商业模式,通过向市场提供破坏性创新的产品或服务以构成竞争优势。

(三)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的相关研究

学术界早期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在位企业如何有效预测破坏性创新的发生,以及面对后来者实施破坏性创新带来的影响时应采取怎样的应对策略。随着破坏性创新理论的不断完善、发展,以及研究的不断推进,学者们总结出破坏性创新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后发企业通过实施破坏性创新集中吸引处于低端市场的消费者以及非消费者们,而主流市场中的在位企业仍然可以满足追求高性能和高品质的高端市场的消费者们。

综观近几年学者们对破坏性创新的研究,研究对象逐渐偏向后发企业。对于后发企业而言,如何应对竞争保存市场地位、实现跨越式赶超,关系着后发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李平等通过比较后发企业在不同创新模式下实现跨越的可行性分析,总结了后发企业在破坏性创新下的发展机遇和成长现状,认为破坏性创新相对来说更加适合综合实力较弱的后发企业,以构建竞争优势[12]。关于该领域的研究,郭政分析了后发企业进行破坏性创新的内部路径机制,构建了“因素—能力—绩效”新的分析框架,总结了7条改善破坏性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13]。朱瑞博等指出,后发企业的追赶根据倾向的不同可分为技术能力方面的追赶以及市场占有率追赶两种类型[14]。基于破坏性创新,徐久香等构建出了企业的成长机制和理论框架图[15]。臧树伟等提出在制定市场进入战略时,重点应放在“市场突破”上面而不应该放在“技术突破”上,提出后发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建立竞争优势的发展路径需要经过“低端市场—技术积累—主流市场”的过程[16]。

通过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目前对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分别是:基于破坏性创新研究实现快速跨越式发展与赶超,进行破坏性创新的过程和实现其过程的路径研究。前者是后发企业需要实施破坏性创新活动的目的,后者则是解决后发企业开展破坏性创新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四)破坏性创新机会感知识别的研究

实施破坏性创新活动的前端和基础环节是对其进行机会感知识别。后发企业如何精准有效地识别破坏性创新的机会,近几年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从现有文献来看,Thomond等定义出了包含识别机会、发展机会、形成解决办法、更深一步开拓的四阶段模型[17]。Petrick等指出后发企业通过破坏性创新成功进入目标市场的关键是能够准确预测和捕捉市场机会、产品机会和技术机会[18]。徐雨森等将破坏性创新机会的窗口识别具体划分为3个阶段:感知辨识、进入以及扩展[19]。李平等将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分为市场机会识别、产品机会识别、技术机会识别3个方面[12]。随着研究的深入,臧树伟等从4个方面分析了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突破市场的影响因素,并具体分为市场需求增长率、技术创新空间等13个更为细化的维度[20-21]。

综上所述,对于后发企业实施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以及破坏性创新的路径构建,已有学者进行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但是对位于前端环节的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的研究,仅有少数学者对破坏性创新机会进行维度划分。从研究方法来看,多采用定性的单一案例分析法。总之,现有的研究还缺乏较成熟的理论框架和统一的划分依据。

三、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的理论框架构建

对于后发企业而言,在进行破坏性创新的过程中,位于其前端且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准确识别破坏性创新的机会,这直接关系到后发企业是否能够以破坏性创新的方式侵入市场,实现发展。区别于现有研究,本文从微观的角度对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进行研究,暂不考虑宏观的因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选取市场机会、产品机会和技术机会这3个维度。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所处的外在市场,最大化利润往往是企业经营的目的,而技术的创新和产品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能够支持企业的创新与改革[22]。此外,本文在以上3个维度的基础上增加了破坏性商业模式机会这一维度。Christensen曾经指出,破坏性商业模式是破坏性创新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国内也有学者提出,后发企业可以通过破坏性商业模式克服与在位企业相比在技术、市场、人力和物力资源处于劣势的状态,从而更容易吸收已有的知识和技术,实现后发赶超[23]。我国后发企业要在外部环境下识别破坏性创新的机会,在客观分析本企业当前技术能力的情况下,通过剖析外部市场的需求,探索突破性关键技术,并基于此为本企业选择着眼于未来市场的新的商业模式,通过新服务或新产品将原本低端市场的客户吸引过来。 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基于市场、产品、技术、破坏性商业模式维度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一)市场机会维度下的识别框架

市场机会识别可定义为是在深入调查研究当前市场规模、市场模块构成和市场消费状况的基础上,探索需求还未满足的消费者特征,并依据此制定后续市场发展计划。因为后发企业在人力、财力及技术研发和生产能力上都不能与在位企业相匹敌,因而不能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因此后发企业应该着眼于市场机会的识别并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状况选择且抓住适合本企业发展的市场机会。

基于现有市场环境,合理调节供需关系,这是市场的主要特征之一。后发企业应该找准市场定位,根据当前市场需求确定目标消费人群,并采用产品功能定制及低价战略等方式引起经济能力有限的消费者的注意,形成新形势下的市场消费人群,以增加企业发展空间,从而对现有市场实现破坏。图2展示了后发企业在市场机会维度下的识别框架。

图1 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研究框架

图2 市场机会维度下的识别框架

1.低端市场破坏机会识别

Christensen在阐述破坏性创新的产生及成功时就提到,市场汲取和消化技术的能力有限,其往往与技术进步的速度不相一致[1]。且由于技术进步的速度高于消费者对新技术的消化接收,因此可能会产生技术超额供给或消费者被过度服务的情况,这会造成产品和服务的部分功能浪费。这样,消费者会更加倾向于价格低、性能刚好与需求相匹配的应用,破坏性创新生存及发展的低端市场就此产生。

在位企业往往会发力于产品的性能改进而无法满足低端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这样就为后发企业实现破坏低端市场提供了条件。举例来说,如果资产雄厚的在位企业着眼于一个初始投资规模小、产品档次低的市场机会,那么其与大公司追求高品质与规模效应的发展理念不相符合。后发企业进行破坏性创新的可能性程度大小会伴随着当前产品性能与消费者实际需求之间差距的增大而增大。后发企业需要在充分的市场调研前提下,着手于低端市场,通过突出基本功能与较低价格来吸引对产品构成需求的低端消费者人群,从而扩大企业市场。

2.新市场破坏机会识别

从不同的程度对开拓和发展新市场进行分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重新细分所在的原有市场,着眼于被原有市场忽略的个性化需要与要求,实施破坏性创新;另一种是指向于存在潜在市场的“非消费群体”进行。在这里,我们把非消费群体定义为这样一类人群,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消费能力、产品的便携性、操作使用步骤方法的难易程度等因素的限制,他们对已有的许多主流产品并没有购买的意向与欲望,但可能是新市场下主要消费人群的潜在者。后发企业在开拓新市场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前期市场调查明确消费者的兴趣点和购买倾向,有针对性地向新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形成新的市场范围,逐渐渗入到主流市场中。

例如,“淘宝”在我国的C2C市场上共占据了60%的市场份额,“淘宝”起初的目标群体主要定位于工资水平一般、追求价格不高但很实惠的商品的年轻人,在互联网时代环境下,准确把握这一市场机会,以卖家对顾客这种新兴的购物方式吸引这一目标群体,“淘宝”的产品性能虽然逊色于当前在位企业的高端市场产品,但是刚好满足这一目标人群的需求,使其有意愿且有能力支付。而随着“淘宝”商家注册的增多及各种服务逐渐完善,以及阿里巴巴集团后期的以企业对个人的“天猫”的加入,消费群体的年龄阶段也呈现出差异化。目前,淘宝网所提供产品范围在不断扩大,产品质量也在提升,售后支持性服务技术也在日益完善。许多主流市场的品牌商家相继注册“天猫旗舰店”,实现了企业对不同消费人群的线上交易模式,这种与线下交易完全不同的线上C2C模式对实体店铺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破坏,逐渐成为主流的消费模式。

(二)产品机会维度下的识别框架

以原有的创新技术为基础时,破坏性创新产品的主要性能常常会被消费者所忽视。后发企业因其产品主要吸引的是非消费者,通过生产并提供功能简单、价格便宜和使用方便的产品以赢得市场份额。后发企业在向市场供给具有破坏性的产品和服务时,应把以破坏性创新为基础的市场环境和技术视为奠基点。后发企业要准确识别产品机会,需将目光投入到目标消费者的实际需要上,为其带来成本低、操作简捷的新产品。这些产品的性能虽不如主流市场的产品,但拥有的某些特性是许多边缘和新的消费者所十分青睐的。图3展示了产品机会维度下的识别框架。

图3 产品机会维度下的识别框架

奇虎公司在还未进入市场的时候,诺顿、金山等大型在位企业已经占领了大部分市场,由此奇虎公司被认为是后发企业的典型代表。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与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我国网民数量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安全清洁的网络信息环境对于网民的正常网络生活来说至关重要。在人们的日常上网中,经常会受到不断升级变化的木马病毒的困扰,对计算机造成不同程度的危害,但是先前杀毒软件公司所提供的服务需要消费者交纳相应的会员费用,然而网民并不需要太多的高端功能,因此也并没有较高的意愿购买太过专业的杀毒软件。奇虎公司及时感知到了当时环境下网民的产品需求,推出了一款操作容易且免费的杀毒产品。并在后续的发展中,持续进行技术公关和产品升级,运用启发式查杀技术与“云查杀”技术提高了软件的杀毒效率。相比之前操作难度高且收费的杀毒软件来说,该公司在破坏性创新市场与技术的条件下,正确感知这一产品机会,满足消费者需求,通过提供极具破坏性的产品——优质且免费的杀毒服务,不仅开拓了新市场,也将原主流市场中的部分用户成功地吸引过来,对原有市场形成破坏,并迅速成功跻身于我国杀毒软件市场前列。

(三)技术机会维度下的识别框架

认知与把握当前的技术机会对实现后发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在破坏性创新活动的初始阶段,后发企业需要拥有甄别新技术或潜在技术的机会识别能力,并及时根据当前情况对其进行响应[24]。通常技术机会识别能力被定义为面对新技术时企业能否正确识别并抓住机会进行发展的能力,主要包括发现新技术的感知能力和进行快速正确决策与执行的响应能力。对于识别技术机会的能力会积极影响到后发企业学习并使用破坏性技术,企业的技术机会识别力越强,其进行破坏性创新活动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企业应该从两个方面出发快速高效地识别技术发展的机会。第一,企业需要注意将拥有的内部技术进行综合并汲取外部技术知识[25]。技术知识的创造和积累是任何一项破坏性技术创新发展的基础。Mowery等研究提出企业获取的技术知识会显著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26]。第二,后发企业应该以理性认知企业现有资源条件和技术条件为前提,相应地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将新技术落地。与此同时,后发企业可以通过在进行新技术响应时不断学习和累积,以此来提升本企业的破坏性创新技术能力。为了替代主流市场的部分产品或对主流市场产生一定的破坏能力,后发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技术能力以在限定条件下实现主导设计。图4展示了后发企业识别技术机会能力的框架。

图4 技术机会维度下的识别框架

以酷家乐(Cool Keller)公司为例,该公司便是通过识别技术机会实现破坏性创新,从而进入市场。酷家乐是基于VR技术的一款室内设计平台,用户可以通过此平台在短时间内快速获取不同风格下的装修效果,判断是否符合个人想法,从而满足不同客户的个性需求。酷家乐公司的高效输出装修模拟结果图技术使得顾客可以更好地选择自己中意的装修风格,而传统的公司完成顾客所需要的装修设计图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多数情况下很难满足不同顾客的要求。酷家乐公司敏锐地识别到了这一技术机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该公司通过综合新兴科技与传统装修工艺,为用户提供了专业的设计体验。此外,该公司为了不断提高自身已建立的破坏性技术水平还聘用了大量的科研工作者,并投资一定的先进技术设备与物质资源。在识别到新技术机会时快速实现技术响应,以新技术作为驱动传统装修行业进行改革的强有力的工具,颠覆了传统的装修技术。该公司拥有的这一破坏性技术未来有望成为家居室内设计的新的主流技术,实现对现有在位企业的破坏。

(四)破坏性商业模式机会维度下的识别框架

后发企业可以进行破坏性创新活动的另外一种方式是破坏性商业模式。Christensen认为企业为了创造新的市场,可以通过该模式使消费者购买更多的产品来实现此目标[1]。商业模式一般始于商业创意,商业创意是在企业管理者对当前存在的商业模式的深度感知及对未来市场需求的准确预测的情况下产生的。后发企业需要在深刻分析现有行业模式的基础上探寻商业创意,并思考如何将其转换为相应的商业模式。因为当前商业环境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且商业模式的创新可能伴随着更多的价值和利润[27],因此,后发企业应该具备敏锐感知市场环境与需求变化及新市场机会的能力,积极探索各类商业模式以调整现有商业模式,从而适应外部不断变化的商业环境。基于此,本文构建出如图5所示的识别框架。

图5 破坏性商业模式维度下的识别框架

后发企业若想破坏和改变已有的市场规则,需要高度关注外部市场和顾客。特别是在如今“互联网+”时代共享共创共赢的理念下,后发企业不应局限于传统的生产制造和销售产业链模式,而应充分借助现有条件强大的互联网平台在节省成本和提升效率等方面的优势,实施具有竞争力、破坏性的商业模式。主要可划分为以下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共享”元素的体现,例如“摩拜”单车、滴滴旗下的“青桔”以及支付宝推出的“哈罗”单车等,为人们出行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对传统的出租车行业造成了破坏。第二种是选择与电商平台进行合作,实现将传统的线下销售模式与线上经营相结合的O2O模式。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是云南省生鲜品牌“褚橙”,其在2012年通过嫁接本来生活网,顺应“新型互联网+传统农业”的发展潮流,使得褚橙突破了原有的销售模式,开始以线上网络的形式拓宽了销售渠道,扩大了销售范围,使得更多城市的消费者知晓褚橙产品及其背后的文化,也带动了线下销售。褚橙与生鲜电商平台的结合使得褚橙的商业模式取得了重要的创新,实现了褚橙与互联网平台的双赢。

综合以上每个分维度的研究,本文结合图1所提出的维度研究框架和每个机会层面的识别框架,架构出其整体理论分析框架,如图6所示。

图6 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整体过程理论分析框架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本文以破坏性创新理论为基础,结合后发企业的内涵与特征,通过整合和梳理前任学者对于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途径和机会识别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感知识别后发企业机会的4个维度:市场、产品、技术和破坏性商业模式机会维度,分析了后发企业如何识别破坏性创新的机会,并构画了每个机会层面的识别框架图以及整体过程框架图。

(1)对于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每个分维度的机会识别。① 在市场机会识别方面,后发企业首先应明确市场需求,对于机会的开发是即时或者延迟、低端市场或新市场破坏进行决策选择;② 在产品机会识别方面,应更多地关注目标消费者的现实需求,基于破坏性创新技术条件下,向低端市场和新市场消费人群供给可以吸引他们的产品应用或者服务;③ 在技术机会识别方面,后发企业需具有较强的技术感知能力识别出潜在的技术机会和新技术机会,并在一定的技术投资支持下进行技术响应,做出技术更新的选择;④ 在进行破坏性商业模式机会识别时,后发企业首先需敏锐地感知和识别出商业创意,并将商业创意转化为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且应对企业组织内部现状与动态的外部环境有清晰准确的把握,对现有的商业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商业环境。

(2)在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的整体过程中,首先应判断选择的是技术机会还是市场机会。这两种机会在企业内部条件、企业外部环境条件下是互相影响、密切联系的。后发企业应结合内外部环境,识别市场机会,定位目标市场,做好市场预测战略选择。结合确定的破坏性创新技术,将生产出的新产品作为破坏主流市场的载体,辅以新型的具有破坏性的商业模式,以实现破坏主流市场的目的。后发企业在此过程中应明确破坏性技术、市场、产品以及商业模式四者之间相互作用、互为影响的关系,注重形成过程的整体性。

(二)研究不足与展望

通过对已有研究文献进行总结,本文探索性地构建了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机会识别的理论框架,未来我们可以对这一命题作进一步研究,继续深化对每个维度层面具体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及通过怎样的方法与途径识别出破坏性创新机会的关键因素。本文的研究重点在于理论框架的构建,所以在分析每个分维度的机会识别时,选取了在此维度进行机会识别具有典型性的案例进行分析,未来可采用单案例的研究方法进行纵向的综合分析,以此来验证本文提出的分维度的机会识别过程框架。最后,本文所用的文献综述法和案例研究法都属于定性的研究方法,未来可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运用一定量的数据进行支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理论的实践性,这不但有助于扩充与完善破坏性创新的理论,对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机会识别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破坏性商业模式机会
给进步一个机会
最后的机会
给彼此多一次相爱的机会
没机会下手
商业模式从0到N
筑起堤坝,拦住洪水
传统媒体商业模式坍塌的根源
对手机植入破坏性程序并非法谋利的行为定性
学习调查要“四会”
俄罗斯政府抵御危机的建设性和破坏性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