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栉风沐雨七十年 砥砺前行写春秋
——新中国农垦产业职工队伍建设70年

2019-11-14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

中国工运 2019年8期
关键词:垦区农垦农场

文/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

农垦是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决策下,为承担国家使命、保障粮食安全、支援全国建设,在丛林山区、湖滨滩涂、穷乡僻壤大规模开垦建场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济社会组织。从亘古荒原到鱼米之乡,从单一的农林牧副渔到农工商企一体化,从小垦区小社会,到参与国内国际竞争的大企业大集团,如今的农垦已经成长为国有农业经济的骨干和代表,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是全国经济社会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代一代的农垦人,用汗水和热血演绎了“艰苦奋斗、勇于开拓”的伟大农垦精神。

忆征程——热血丰碑成就辉煌

艰苦拓荒不平路

“往年的南泥湾,处处是荒山;如今的南泥湾,陕北的好江南……”这首红遍大江南北的陕北民歌,传唱的正是中国农垦事业的“第一犁”。1939年,陕甘宁革命根据地,战事紧急,物资匮乏。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经济封锁,毛泽东号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王震将军率领三五九旅,高歌猛进南泥湾。几年间,荒无人烟之地变成了“遍地是庄稼,到处是牛羊”的丰饶粮仓,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农场——光华农场由此建立,新中国的农垦事业从这里开始起步。

1953年,哈密红星二渠开闸放水典礼现场

1949年底,毛泽东主席签署《军委关于1950年军队参加生产建设工作的指示》,号召军队在和平时期,有计划地参加农业工作和工业生产。在党中央的决策和号召下,全国各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屯垦开荒工作。在新疆,11万人民解放军在天山南北开垦生产,实现粮食全部自给,在东北,建立了一批军垦农场,办起了商业、邮电、教育、政法、边防事业,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在华南,成立了垦殖局,开荒植胶,建立起了中国自己的橡胶基地。在沿海、沿江、滨湖、荒山、荒漠地区也相继开荒建立起了国营农场。数百万垦殖大军,挺进莽莽丛林和亘古荒原,白手起家,掀起了全国农垦历史的壮丽一页。1957年,全国建有国营农场804个,职工44万人,工农业总产值6.7亿元。

改革风雨更兼程

“文革”期间,各垦区国营农场共接收上山下乡知识青年 290 多万人。虽然职工人数急剧增加,超过了国营农场的安置能力和生产规模的容纳程度,但广大知识青年的到来对提高农场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起到很大作用。十年间,全国农垦系统共开垦荒地1967万亩,新建农场300余个,农垦事业在总体上仍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农垦系统陆续对经济管理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农垦也在一次次的改革中壮大起来。改革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1978年-1991年)

1978年3月,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农垦总局,同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健全了农垦管理机构。1979年4月,国务院决定在国家农垦总局的基础上恢复农垦部。1981年恢复了新疆垦区的兵团体制。农垦系统陆续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改革。如实行财务包干制度,兴办职工家庭农场,推行推进场(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规范了国家与农垦企业的分配关系,调动企业、职工及家庭各方面发展生产、提高效益的积极性,有效解决了“大锅饭”问题,为下一步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创造了条件。实行财务包干当年,全国农垦就从上年亏损9000多万元转为盈利3.9亿元,并实现了长时间连续盈利。

(1992年-2001年)

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为农垦改革进一步指明方向。1992年,全国农垦开始推进垦区管理体制改革,从行政管理向集团化、公司化过渡。在垦区内部建立了养老保险系统统筹等新的保险制度。 到2001年,共有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企业集团的方向进行了改革,全国有20%的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当地的基本医疗保险。这一阶段的改革进一步优化了经营管理,但是长期困扰农垦企业的政企不分、产权关系不清、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垦区计划经济的观念没有转变,再加上确立市场经济后激烈竞争的冲击、农产品价格的低迷、过重的社会职能负担、国际金融风暴的影响等原因,全国农垦从1997年起进入长达5年的亏损徘徊期,到2001年累计亏损达110多亿元。面对机遇和挑战,中央和地方积极出台有关扶持政策,各垦区也积极争取中央和地方对垦区深化改革发展给予支持,以改革的精神解决体制机制、经营方式、 土地管理、社会保障等突出问题。

(2002年-2012年)

2002年,全国农垦结束了连续亏损的困难局面,进入全面建设农垦小康社会的发展阶段。中央对“三农”工作也不断强化,连续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出台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按照“产业化、集团化、股份化”的要求,不断深化改革,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成为农垦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分离农垦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进行税费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将农垦职工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及最低生活保障、危房改造等民生工程逐渐纳入社会统筹,实现社会化管理。

(2013年至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空前重视“三农”工作,持续加大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要求农垦全面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和社会管理属地化,鼓励垦区根据实际进行差别化探索。2018年9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黑龙江农垦考察调研,对农垦定位、发展战略、深化改革、粮食生产、绿色发展、农业科技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推进农垦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国农垦事业发展必将迎来新的春天。

展望新时代,农垦将着力打造农业供结侧结构性改革新样本。在加快“农场企业化、垦区集团化、股权多元化”进程中,唱响构建现代企业制度、打造现代化的农垦企业集团。

展望新时代,农垦将着力打造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新样本。

加快推进垦区新型城镇化,远离中心城镇的国有农场要逐步发展成为功能设施齐全、公共服务配套的新型小城镇。

展望新时代,农垦将着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新样本。大力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效益;积极开发绿色生态产品,培植创建绿色生态品牌,全面建设绿色生态家园,加快推进以规划统筹为先导、特色产业为支撑、农工富裕为基础、生态友好为特色、垦区文明为根本的和谐秀美垦区建设。

锦绣图——农垦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开垦北大荒动员场景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团场军垦战士种植的水稻喜获丰收。

在东北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千里沃野,稻花金黄;在西北边疆,天山南北,良田纵横,瓜果飘香;在南海明珠海南岛上,孕育着全国最大的天然橡胶林……几代农垦人从零起步,艰苦创业,屯垦戍边,保家卫国,成就了祖国辽阔大地上的丰饶富美。

70年不懈奋斗,如今的农垦作为我国现代农业的“排头兵”,在科研创新、示范推广、高效农业、规模农业、休闲观光等发展上迈出了新的步伐,经济社会得到全面发展,职工住房、生产、生活、养老、医疗等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高。

2018年,全国农垦系统预计全年完成生产总值8181.62亿元,是1957年的1220多倍,人均生产总值56208元,是1957年的38倍。

现代农业示范引领作用凸显

目前,农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6%,远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主要农产品优良品种覆盖率95%以上,良种奶牛群占全国的50%。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77.9%,比全国农村高出30多个百分点。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达到较高的水平。农垦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标准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率先发展绿色食品、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并建成一大批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农场。

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日趋完善

农垦系统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一大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型”经济链,培育了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规模大、水平高、实力强,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如广东广前糖业发展有限公司、上海光明乳业有限公司、黑龙江完达山乳业集团、江苏美尔姿集团等;涌现出了一大批优质名牌产品,如光明牌牛奶、三元牛奶、农工商大米等;涉及的主导产业有:以粮棉油为主要原料的食品、饲料、纺织加工业,以甘蔗、甜菜为主要原料的制糖加工业,以牛奶为主要原料的鲜奶及奶制品加工业,以剑麻种植加工为主的剑麻产业,以良种繁育、加工为主的良种业,以及林果茶、蔬菜、花卉等产业。这些大型产业链带动了农产品生产基地甚至延伸到周边农村,使周边农村也成为其产业链上的一环,带动了周边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屯垦戍边功不可没

70年的开发建设,农垦系统在新疆、内蒙古、黑龙江、云南、广西等边疆省区陆续建起了 475个国有农场,垦区人口发展到 500多万人,形成了一条巩固的边防农场带。农垦职工扎根边疆,开发边疆,建设边疆,协助边防战士,为维护领土完整、边境稳定和国家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 70年来,农垦系统在少数民族地区建立了上千个国有农场,在长期的开发建设中,与各民族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并从经济、技术、文化等各方面帮助、支援少数民族,为增强民族团结、繁荣民族地区经济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农垦系统还先后安置了100多万复员转业官兵和数百万城乡知青、移民、归侨难侨等各类人员,在国家历次集中安置就业过程中起到了骨干作用,为保持社会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幸福垦区建设谱写新篇

按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决策部署,以乡村振兴战略为统领,大力推进人口向农场总部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现代化转变,如今的农垦,一个个环境优美、设施配套的新型场区拔地而起,新城镇建设基本形成总场、集镇、中心村三级构架。一批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工业园区和新型集镇,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大地。

主力军——百万农垦职工齐心协力共筑梦想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路是走出来的,事业是干出来的”,农垦今天的恢弘篇章正是几代农垦人用青春热血书写而来。

第一批拓荒者是在战争年代出生入死、为共和国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们。他们从解放战争的硝烟中、从朝鲜战场的炮火里凯旋而来,摘下胸前勋章未洗征尘便投身波澜壮阔的垦荒伟业,再立新功,续写辉煌。

上世纪60年代,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河北、四川等地支边青年纷纷响应祖国号召,背起行装辞别亲人,踏上征程远离故乡,高举垦荒旗帜,奔赴新疆兵团、奔往北大荒,奔向各地垦区,将青春甚至生命留在了那片热爱的土地。

改革年代的先驱,是各地垦区的第一批家庭农场主。他们率先承包,告别了“大锅饭”,顶住了“翻烧饼”,浇灌出垦区改革的“第一朵报春花”。1984年到1996年,黑龙江垦区20多万家庭农场主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精神,向“国家出钱我出力”的体制机制挥手作别,成为北大荒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如今,一批批优秀的大学生们,用一项项技术创新,将他们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农垦大地上的万顷稻浪、万亩果园……

70年斗转星移,如今的农垦职工队伍发生了巨大变化,生活美满富足,但一代代农垦人坚定前行的脚步永不止息。

职工素质不断提升

如今的农垦职工已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几万人,成长为现在的300余万人。随着农垦产业结构的调整,职工身份也不再是以往清一色的生产人员,研发技术和管理人员已经成为农垦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首农食品集团为例,集团拥有3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部级加工技术研发中心,2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4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1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持有专利超过600件。技术和管理人员比例高达80%。

职工生活稳步改善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疆兵团职工住的“地窝子”,到今天全国各地农场职工崭新的楼房,农垦职工的生活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7年农垦职工年平均工资34330元,高于农村水平,全系统基本实现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全覆盖,初步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业有所从、困有所济、劳有所得”的目标,满足了职工对幸福的获得感。

先进人物不断涌现

农垦壮丽事业的背后,是一代代农垦人在开发建设的过程中,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用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传承和弘扬着农垦精神。

李梦桃(中)与哈萨克族牧工亲切交谈

上世纪60年代,全国劳模、哈萨克牧民欢迎的“马背医生”——李梦桃,“戈壁滩上的女英雄”——俞浣贞,他们响应祖国号召,前往新疆,用忠诚、勤劳和智慧铸就了一座丰碑,为新疆的开发、建设与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80年代,新疆兵团全国劳模马军武,在极端艰苦的环境和条件下,甘于清贫,甘于寂寞,以哨所为家,23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在2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从事巡边、守水、护林任务,走了292000多公里路,穿破了400多双胶鞋,创造了20多年未发生一起违反边防政策和涉外事件的纪录。90年代,海南农垦的彭隆荣,临危受命,挑起了南田农场发展的大梁。扛起了打造海垦“两个率先”示范区的重担。在他的率领下,如今的神泉集团(南田农场)已从当年的贫困农场,变成了资产逾30亿元的标杆企业,成为了全国农垦改革排头兵、海垦改革发展的一面旗帜。彭隆荣也获得了“时代领跑者——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年轻的优秀人物也在逐年涌现。黑龙江农垦全国劳模刁肇东创办了属于自己的家庭农场,自主研发农机技术,积极参与“场县共建”,鼓励和引导其他农村村民从事农机作业,并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上的帮助,带动了一批周围村民成为了农机专业户并致富。北京首农食品集团的张双带领技术骨干,孜孜不倦地推动着乳品检验的改革创新,为老百姓日用乳品的安全作出积极的贡献。

还有无数在普通岗位默默耕耘的农垦劳模和先进典型,用他们的激情和信念,带领广大的农垦职工,谱写出一首首激扬的农垦赞歌。

助发展——工会工作不断推陈出新

70年来,中国农垦系统各级工会在中华全国总工会的领导下,在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的指导下,始终坚持牢牢把握时代主题,立足产业自身特色,深化建功立业活动,强化维权服务工作,在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投身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统一思想聚共识

思想统一,事情才好办。全国农垦工会组织历来非常重视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上世纪60年代,组织号召广大农业工积极参加增长节约运动。80年代以来,积极引领教育和动员广大职工参与改革,投身改革,为改革作出贡献。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召开以来,各级农垦工会把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当作首要任务。通过专题会以及举办培训班、党课等多种形式,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手段引导广大工会干部和产业职工全面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

鼓舞斗志促建设

从上世纪60年代的红旗竞赛,到如今的“中国梦·劳动美”技能竞赛,提高职工素质,带领职工建功立业始终是全国农垦工会组织的主抓任务。近年来,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联合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了割胶工大赛、农产品检测、农机手大赛等多种技能大赛,选拔出一批技术骨干,为培养一支新时代高技能产业人才队伍奠定了基础。

积极创建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积极选树、宣传本系统、本单位劳动模范,发挥榜样的力量,引导职工创新创效,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强维权筑和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

农林水利气象工会以调查研究为主要抓手,积极反映基层职工生产生活情况和存在的困难问题。多年来,通过调研报告推动解决了南泥湾农场贫穷落后状况,促进职工自营经济,推动将农垦系统纳入救灾体系等一系列困难和问题。

推动职代会建设和工资集体协商,推进基层民主管理,督促落实企业在重大决策上要听取职工意见,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必须经过职代会审议,切实维护了产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呼伦贝尔农垦机械化喷洒农药

三元食品现代化奶制品加工车间

建立劳动关系隐患排查机制,促进职工队伍稳定。有效预防了重大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将矛盾化解在基层。目前农林水利气象系统5000多个基层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预警机制,劳动争议调解机制覆盖农垦职工200余万人。

帮扶济困暖人心

深化帮扶解困工作,打造精准帮扶网络,不断提升服务职工的精准化水平。针对产行业困难面大、困难职工多的特点,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和全国各级农垦工会,推动垦区纳入地方工会帮扶管理体系,通过受灾专项资金、送温暖、金秋助学、大病互助等平台,为困难职工提供生活救助;开展就业创业帮扶,建立以自营经济为主要载体的就业帮扶体系。推动华侨农场困难职工纳入帮扶体系,产生了积极的国际影响。各级农垦让工会切切实实成为广大农垦职工的“娘家人”。

新时代开启新征程,中国农林水利气象工会必将牢牢把握时代主题,在实现党的十九大描绘的宏伟蓝图中贡献力量;在不断满足职工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中担当作为;在推动构建中国特色和谐劳动关系中履职尽责;在构建联系广泛、服务职工的工会工作体系中开拓创新。

结语

这是艰苦奋斗的70年,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中,在如此艰苦卓绝环境下取得如此丰功伟绩者尤为可赞。三江荒原无路,两万官兵扶老携幼徒步跋涉。沙海老兵历时十五天,冒天寒地冻,风餐露宿,徒步穿越“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大漠,用双脚征服了“死亡之海”。之后仗剑扶犁,扎根大漠,一生无悔维稳戍边,在亘古荒原中创建了绿色家园。

这是勇于开拓的70年,翻开历史的书卷,泛黄的史料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开拓者的万丈豪情:“小伙子拼命干,姑娘劳动三百天”“前边有第一,我们就是落后”,一颗颗进取心跃然纸上。回顾农垦建设史,“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打造农业领域航母”,农垦人走在时代前沿。

这是顾全大局的70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第一要务。“非典”疫情暴发,首都大米告急,黑龙江农垦不讲条件、不计代价,紧急调运大米进京。北大荒人舍小家为大家、抛己利顾大局的事迹可歌可泣。

这是砥砺精神的70年。以艰苦奋斗为内核,以勇于开拓为精髓,以顾全大局为本色,以无私奉献为境界,农垦土地上生长出的精神之花,是农垦人永恒的财富,永远闪耀在民族精神的星空之中。

猜你喜欢

垦区农垦农场
江苏沿海垦区暗管排水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模拟
农场假期
体验休闲采摘 感受农垦文化
农场
农业农村部:进一步加强部门协调 加快推进农垦改革发展
一号农场
对垦区道路运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初探
新疆阿拉尔垦区棉花播种接近尾声
困知勉行 积厚成器——快速成长的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会计学院
丰收的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