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索妥曲地区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2019-11-14乔建峰罗长海冶晓平
乔建峰,潘 鑫,罗长海,冶晓平
(1. 青海省第五地质勘查院,青海 西宁 810099; 2. 青海省地质调查局,青海 西宁 810001)
青海索妥曲矿区位于东昆仑弧盆系,处于祁漫塔格蛇绿混杂岩带和鄂拉山陆缘弧结合部位[1-2]。在总结索妥曲地区已有勘查资料的基础上,对其成矿地质特征和找矿标志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作为该区日后深入开展地质找矿工作的资料参考。
1 地质特征
1.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主要受北北西向断裂构造控制[3-4]。区内出露地层主要有早元古代白沙河岩组(Pt1b)、中三叠世希里可特组(T2x)、晚三叠世鄂拉山组(T3e)、新近纪贵德群(NG)、第四纪中更新统冰川堆积相(Q2gl)[5]。
1.2 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褶皱不发育。温泉断裂在异常区呈近南北向分布,为区内的主要断层,与次级断裂分叉交织[6]。南部有一条呈北东向展布北西倾的断层,切穿火山岩地层。
1.3 岩浆岩
区内分布晚三叠世侵入岩,岩性为中粒花岗闪长岩,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南部,近南北向展布,围岩受热变质和动力变质作用强烈,产生片理化、角岩化[7]。变质矿物有黑云母、堇青石、红柱石、透辉石。区内发育脉岩主要为闪长玢岩脉(δμ),主要分布于温泉断裂蚀变带内,岩石呈灰黑—灰绿色,斑状结构,块状构造。
2 地球化学特征
2.1 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
异常位于索妥曲上游、研究区的北部,主要分布在温泉活动断裂带上。特征组合元素的主元素为Au,主要共生元素有Pb、Mo、Cd、Mn;Au、Pb异常形态呈长椭圆状;主要成矿元素金具有内、中、外的三级浓度分带,Pb元素与主元素Au套合情况较好;其中Au峰值达到50.8×10-9,规模较大,面积为7.16 km2(见表1)。
异常分布在普查区南部,呈近东西向展布,总体形态为不规则状,异常面积约为2.5 km2,特征组合元素的主元素为Au,主要共生元素为Pb、Mo;其中Au、Mo异常面积相近,异常点数相等,主要成矿元素Au具有内、中、外的三级浓度分带,Pb、Mo元素只具有外浓度分带,但峰值较高,与主元素位置套合较好;浓集中心位置处于一级水系的下游,有砂金矿化点一处,根据地貌情况来分析,判断主体异常应产于温泉断裂西侧的鄂拉山组地层之中,平均值接近中带水平,温泉断裂起导矿作用(见表2)。
表1 索妥曲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参数一览
注:ω(Au)与ω(Ag)单位为10-9, ω(其它)单位为10-6。
表2 妥加洋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特征参数一览
注:ω(Au、Ag)单位为10-9,ω(其它)单位为10-6。
2.2 1∶1万土壤地球化学异常
2.2.1 AP1(Pb、Zn、Ag)土壤异常
异常位于普查区北部,异常元素组合较为复杂,既有中低温成矿元素异常,也有高温热液成矿元素异常,主元素为Pb、Zn、Ag,共生元素为Cu、Au、As、Sb,异常以Ag元素异常面积最大,异常面积0.39 km2,异常形态呈不规则状,主元素Pb、Zn、Ag与共生元素Sb都具有内、中、外的三级浓度分带,而且与主元素Pb、Zn、Ag套合情况极好,浓度分带明显;虽然Cu、Au、As也有内、中、外的三级浓度分带,但比较分散,与其它元素套合情况较差;总体上呈条带状,具分带性(见表3、图1)。
该综合异常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地层走向与异常展布方向基本一至,异常区周边有二长花岗斑岩出露。异常区断裂构造主要为北北西向,其次是北西向的次级断裂,异常与次级断裂构造关系密切。就异常而言,综合异常仅以Pb、Zn为主,与Ag、Sb元素异常套合较好,其它元素虽异常规模小,峰值低,但与主元素度带呈局部套合。因此,该异常是以Pb、Zn为主,可能伴生Ag多金属成矿区。
表3 AP1土壤异常特征参数
注:ω(Au、Ag)单位为10-9, ω(其它)单位为10-6。
2.2.2 AP2(Au)土壤异常
异常位于普查区南部,组合元素为Au、Cu、Pb、Zn、Ag,主元素为Au,共生元素为Cu、Pb、Zn、Ag,异常以Au元素为主,划分出两个金异常,面积分别为0.355,0.015 1 km2,峰值145×10-9,具有内、中、外的三级浓度分带,沿蚀变带方向两头未封闭,其展布方向与蚀变带方向一致(表4、图2)。
该综合异常区出露地层为三叠系,元素Au、Pb异常形态呈条带状,走向与异常展布方向和断裂构造北北西向基本一至,异常区南部有二长花岗岩出露,并有钾长花岗岩脉穿插。
图1 AP1土壤异常剖析
表4 AP2土壤异常特征参数表
注:ω(Au、Ag)单位为10-9,ω(其它)单位为10-6。
图2 AP2土壤异常剖析
3 矿(化)体地质特征
3.1 蚀变带特征
通过1∶1万地质草测,发现与矿化有关的蚀变带2条,分别是SB1、SB2。
SB1:呈北北西向展布,长度约3.50 km,出露宽度200~650 m,东侧被残坡积物掩盖,产状230(°)∠60(°)。主要岩性由黄铁绢云化石英岩和碎裂长石石英砂岩组成,并有闪长玢岩脉产出;受隐伏岩体烘烤及黄铁矿化氧化形成硫化物带,具有绢云母化、高岭土化、硅化现象。
SB2:呈北—南东向展布,长度约500 m,宽约20~50 m,产状255(°)∠64(°),为温泉断裂的次级构造。主要岩性为构造角砾和碎裂长石石英砂岩、次生石英岩,边部有闪长玢岩脉产出,岩石破碎,蚀变有高岭土化、绿帘石化等现象。
3.2 矿(化)体特征
矿(化)体主要赋存于主断裂与次级断裂带内及其交汇处,与构造线方向基本一致;圈出地表矿(化)体5条(M1、M2、M3、M4、M5)以及隐伏铅锌矿(化)体4条(M6、M7、M8、M9)。
M1锌矿体:产于SB2蚀变带中,锌最高品位0.72×10-2,最低品位0.53×10-2,矿体向深部厚度变薄,矿化减弱,赋存在角岩化英安岩裂隙。蚀变有角岩化、绿帘石化、绿泥石化、硅化、矽卡岩化、强高岭土化现象。
M2铅锌银矿体:产于SB1蚀变带,呈似层状;铅最高品位4.40×10-2,最低品位2.63×10-2;锌最高品位2.4×10-2,最低品位0.7×10-2;银最高品位63.0×10-6,最低品位51.50×10-6;矿石以团块状的方铅矿、闪锌矿为主,赋存在蚀变破碎带,在蚀变带中呈脉状产出,蚀变现象有绿帘石化、硅化、强高岭土化。脉石矿物为石英脉、碳酸岩脉。
M3、M4金矿化体:产于SB1温泉断裂蚀变带,岩性为次生石英岩,黄铁矿以微细粒它形,呈浸染状、细脉状分布,含量1%~5%,矿化不均匀;M3金矿化体由单样品控制。M4金矿化体位于M3矿化体的东侧,最高品位0.29×10-6,最低品位0.28×10-6。
M5锌矿体:产于SB1温泉断裂蚀变带,锌最高品位0.56×10-2,最低品位0.91×10-2。
M6、M7、M8、M9为隐伏铅锌矿(化)体,矿(化)体赋存于SB1深部,由ZK2201钻孔控制,铅最高品位2.76×10-2,锌最高品位7.73×10-2,铅最低加权平均品位0.31×10-2,锌最低品位0.58×10-2;铅锌矿(化)体多呈细脉状、似网脉状产出,少量铜矿化,有的石英脉中也有方铅矿、闪锌矿,矿脉受裂隙控制,裂隙宽度1~3 mm不等,矿化裂隙轴心夹角从15(°)~70(°)不等,后热液活动迹象明显;岩石硅化较强,蚀变有绿帘石(化)、硅化、弱绢云母化、矽卡岩化、高岭土化、弱钾化现象等;与M3、M4金矿化体呈现出上Au下Pb、Zn的趋势。
M6铅矿体深度约在347 m处,Zn接近边界品位,品位为0.47×10-2。
M7铅锌矿体深度约在355 m处,偶见黄铜矿呈星点状分布,方铅矿、闪锌矿呈似网脉状、细脉状分布,以细脉状分布为主,有少量的黄铁矿脉。
M8锌矿化体深度约在374 m处,另在368.4 m外,见厚度为0.1 m铅锌矿,呈似团块状,铅品位2.76×10-2,锌品位7.73×10-2。
M9锌矿体深度约在420 m处,与M3、M4金矿化体呈现出上Au下Pb、Zn的趋势。
3.3 矿石特征
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褐铁矿、蓝铜矿等。矿石主要为铅锌矿石,偶见黄铜矿,呈半自形—自形片状结构或粒状结构,微—细脉状、稀疏浸染构造,似网脉状产出,铅锌矿脉宽一般为1~10 mm,少数达20 mm,长几至十几厘米,少则1~2条,多则4~6条不等,沿岩石裂隙发肓,晚期热液形成特征明显。
矿石为自然类型,按其组分和结构构造可大致分为脉状铅锌矿石、似网脉状铅锌矿石、星点状铅锌矿石几种主要类型。
索妥曲地区北部地表和深部岩石蚀变较强烈,主要有硅化、矽卡岩化、高岭土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角岩化;南部地表普遍见有硅化及角岩化,从地表至深部,蚀变有一定的规律,表现出角岩化带—碳酸盐化、绿帘石(化)、高岭土化带—弱云英岩化、硅化、弱钾化带现象,具有斑岩成矿的蚀变分带特征。
4 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
4.1 控矿因素
1)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了成矿带,本区属于温泉走滑断裂带的组成部分,与次级断裂的复合是控制区域成矿带的主要因素。
2)中酸性浅成侵入体是矿床的控制因素,小岩体的侵入有可能带来大量的含矿热液,从而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
3)围岩蚀变以高岭土化、钾化、钠长石化蚀变为主。
4)强烈发育的小型断裂—裂隙构造系统也是重要的成矿控制因素,它为热液和矿质活动、沉淀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为围岩蚀变和成矿作用提供了充分的发育条件。
4.2 找矿标志
1)波动强磁场区的子异常是寻找热液型和斑岩型矿产的间接标志。
2)该区发现的所有矿(化)体,均赋存于温泉断裂蚀变带及其次级构造蚀变带内,近南北向展布的温泉断裂与次级断裂的交汇处为成矿提供了较理想的构造条件,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3)该区铅锌银矿(化)体、金矿化体与温泉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和硫化物关系密切,岩性为含金次生石英岩,硫化物主要为黄铁矿,其风化后往往形成硫化物氧化带,氧化矿物为褐铁矿、黄钾铁矾;蚀变现象以高岭土化、绢云母化、钠长石化、钾长石化为主,是寻找热液型和斑岩型矿产的间接标志。
4)深部似网脉状铅锌矿细脉指示着深部存在后期热液活动,是寻找热液型矿产的重要标志。
5)侵入体标志:蚀变带中有小岩株、花岗斑岩脉,是重要的找矿标志。
5 结 语
综上所述,索妥曲矿区内矿化体分布同中酸性的小岩体关系密切,矿石呈细脉状—似网脉状构造,无规律,网脉状现象初步显露,矿化品位向下有增强的趋势,具有一些形成热液脉型和斑岩型矿产的特征,因此索妥曲地区矿产可沿热液脉型和斑岩型成矿的方向进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