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视域下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的内在思考

2019-11-14郭淑芳中原工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新生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双创意识互联网+

郭淑芳 中原工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7

一、“互联网+”的特征及其带来的机遇挑战

(一)“互联网+”时代特征

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将“互联网+”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不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简单的叠加与联结,而是互联网与行业的创新融合。“互联网+”的关键特点是创新,产业形态的创新,行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大学生毕业后会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必然要适应“互联网+行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开放与共享也是“互联网+”的显著特点,通过互联网技术及平台,可以及时获取海量知识信息。

(二)新机遇与新要求

“创新”与“创业”紧密相连,“创新创业”既要求创业要具备创新性,又强调创新在创业上的应用,强调创新的应用性,不仅仅是想法的创新,要应用到实践中去,并转化为有经济、社会效益的成果。互联网上的信息具备公开与共享等特点,而大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快,因此,海量信息的发布、传播与被接受,为大学生的奇思妙想提供了可能;同时,互联网也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了更多的平台,逐步成为创新创业的主载体。

互联网的发展不仅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带来了新的可能,也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具备“互联网+”的思维方式,要有使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带来的便利的能力。由于网络信息的开放性特征,知识产权建设不完善等原因,使得复制和模仿变得更简单,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要注意实质上的创新,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改变。

二、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的突出问题

(一)创新创业意识薄弱

郭凤志认为“创新创业意识是人们对创新创业的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以及由此形成的对待创新创业的态度,并以这种态度来规范和调整自己的活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态势。”李亚员认为“创新创业意识可以分为创新创业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及价值观等多个层次。其中,动机的激发是首要的着力点,兴趣的培养是核心,价值观是最终目标。”创新创业意识影响着大学生是否会进行创新创业行为,如何进行创新创业行动,能否坚持完成创新创业行为,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行为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先决条件。

在政府对创新创业的支持下,社会创新创业风气盛行的环境下,大学生在学校接受越来越丰富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下,大学生对创新创业的认识越来越深并且大部分大学生对创新创业持赞同态度,但是“大学生赞同创业这种行为,是赞同别人创业,而对自身创业则兴趣不强烈”,其对创新创业还是存在意识不强的情况,主要表现在缺乏兴趣、独立意识和实践意识不强几个方面。群居性的校园生活使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性较差,且在我国高校偏重理论教育的大环境下,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大学生实践意识不够强的情况。

(二)创新创业能力不足

创新创业能力包含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大学生要实现创新创业,在思维能力和心理层面上,要有一定创造力、洞察力、抗压能力等;在行动能力和技术层面上,要有过硬的知识水平,较强的执行力和决策力,资源整合协调能力等。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思维能力有局限性,对创新创业所需要的综合知识缺乏积累,承受压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弱,职场人际关系交往能力较差。

在高校的一个创新创业项目或比赛中,项目团队通常需要由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企业管理与财务会计等多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组成。大学生局限于专业课程的学习,知识面狭窄,综合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对于创业所需管理、营销、财务、税务、法律等知识的积累明显不足”[ 颜剑波、王晓飞,“互联网+”视域下的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2)]。且由于大学生主要职业还是在校学生,多数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缺乏社会实践,对市场环境和行业发展前景等知识了解较少,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容易“异想天开”,缺乏可操作性或可行性。大学生的社会阅历和职场经验不足,在承受压力和抗风险能力上显得较为薄弱,这些都会导致大学生在创新创业实践过程中遭遇困难,甚至难以成功。

三、大学生双创能力提升的现实路径

实现大学生双创能力的提升要着力于解决大学生“是否创新创业”和“如何创新创业”这两个问题,要在借助“互联网+”时代不断发展的“东风”下,依靠大学生本身、家庭背景、高校教育、政府政策和社会环境等多种手段,以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目的来开展工作。

(一)大学生自主提升创新创业意识与能力

“创业禀赋包括个人特质和知识技能,创业特质身心素质、自我把控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等,也包括专业技能、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而这些能力既包括先天具备的,同时也是可以通过后天训练而形成的。”大学生要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及时关注互联网、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等媒介传播的创新创业相关信息知识,不断开阔视野,启发创新思维,提高自身对创新创业的认知。多参加社会实践和相关创新创业的活动及比赛,在实践中,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也要学会利用政府、学校和社会各方提供的创新创业资源与平台,借助外在驱动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通过大学生后天有意识的培养,提升自己的创新创业思维能力和行动能力,由“赞同他人创新创业”转变为“自主创新创业”,并且实现成功创新创业。

(二)增强父母的“榜样”力量

父母应该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及能力,为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创造一定的家庭环境。还要转变传统观念,不局限于让大学生毕业即就业,找到满意的工作,可以给予大学生在创新创业上的精神鼓励,或者资金支持,甚至创业者父母也可以给大学生做一个好的榜样或者探路者。

(三)强化政府创新创业政策的统筹及落实

紧密结合“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和时代需求,完善“互联网+”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通过相关创新创业网站的建设,及时发布创新创业成功经验和先进做法,降低大学生在政策信息获取上的门槛和时间成本,降低大学生与资本、技术的对接门槛。加快建立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行数据共享责任清单制度。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力度,激发市场活力。

(四)高校教育助力打造“双创”升级版

我国不少高校为提升大学生的双创能力,都开设了相关的双创课程,设立了双创指导中心,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理论技术指导;并且定期举办“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展示自我;或者建立了实验室、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等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些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效果并不突出。

为了配合打造“双创”升级版,大学生双创教育也要升级。为此,在政策上,教育部要求各高校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进一步细化双创学分的积累与转换、实行弹性学制管理、保留学籍休学创业、支撑创新创业学生复学后转入相关专业学习等,允许大学生用创新创业成果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在课程培训上,要强化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在全国高校推广创业导师制,把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课程纳入高校必修课体系,支持高校深化产教融合,引入企业开展实习实训。大学生毕业后从事各行各业的工作,都与“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紧密相连,因此,高校教育要注重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培养大学生“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与思维能力,避免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在硬件资源上,高校要更积极推动各类研究基地、实验室、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向创新创业学生开放。在资金上,高校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支持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

(五)营造更加浓厚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社会氛围

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继续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创新创业环境得到持续改善,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大学生作为一类创新创业主体,长期处于这种双创社会氛围浓厚的环境中,创新创业的理念必会日益深入大学生心中,也会有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让大学生去施展想法与能力。在打造整个社会“双创”升级版的过程中,大学生作为一类创新创业主体,也必然深受其益。

通过不断塑造更加公平和有活力的市场环境,完善“互联网+行业”等新业态新模式及相关监管机制,为大学生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实现创新创业提供更有力的市场环境。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环境的基础上,还要对其进行保护,建立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这不仅为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保护,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猜你喜欢

双创意识互联网+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