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困境及突围路径
2019-11-14赵倩山东科技职业学院山东省潍坊市261053
赵倩 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山东省潍坊市 261053
校企合作有利于实现工学结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深入企业岗位进行实习,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校企合作能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从而缩短学生从校园到企业的适应期。校企资源各有优势和不足,通过校企合作能够充分发挥企业的资源优势和学校的教育优势,从而形成优势互补作用,实现双方共赢。但是,从当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情况来看,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短板,以下将就这些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
一、校企合作下人才培养的困境
(一)校企双方利益平衡点不同
高职校企合作的出发点是实现“共赢”,通过双方合作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即高职院校的教育和人才优势,企业的资源以及实践优势。在实际合作中,高职院校的目的在于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企业则是希望通过合作提升自身盈利价值,也就是“赚更多的钱”。两者的利益点不一致,就容易造成双方合作缺乏默契,高职院校态度积极,希望能够让学生进入企业开展实习;而企业态度则相对消极,认为高职院校将企业作为实习基地,没有顾及企业的利益需求。如果企业不能在合作获得利益,那么势必影响其合作积极性,甚至拒绝与高职院校合作,这一点这也是影响校企合作的主要因素。
(二)政府缺乏有效监督引导
校企合作中需要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参与,两者和合作效益直接关系到双方的合作质量。但是,仅有双方的合作还不够,还需要政府发挥主导、监管和帮扶作用。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存在不少风险,高职院校虽然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但是研究成果的市场转化率和前景还有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这些风险会让企业在双方合作中持保留态度,合作程度难以深入。尤其是合作过程中有可能涉及利益分配或者知识产权等方面的问题,这就跟更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自身主导作用,为双方合作提供完善的制度保障。
(三)校企合作难以实现资源互补
从当前校企合作实践来看,高职院校合作态度比较积极,而企业则比较被动。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高职院校实力有限。在科研创新中动力不足,能够为企业提供的科技服务较少,很难参与企业的新品研发。同时,高校院校在实训设施建设方面较为薄弱,很难找到与之形成资源互补的企业。很多企业接收高职实习生后,反映学生“空有理论,实践能力几乎为零”,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双方合作的诚意和动力,难以实现校企合作中“1+1>2”的预期效果,这也使双方合作难以深入进行。
二、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困境突围
(一)转变校企作理念,找准双方利益基点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开展,关键在于双方有共同的利益出发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多方考虑,从企业和学校两个角度去寻找共同的利益基点。高职院校要换位思考,发掘双方的合作契机和动力,通过校企合作提升育人质量,同时也要为企业利益着想,建立其合作共赢的良好格局。高职院校要起到引导作用,促进企业要积极转变合作理念,认识到校企合作的积极价值,首先,高职院校要强化自身优势,在科研创新、信息流通、成果转化方面不断提升水平,让企业看到双方合作的创利可能。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要注重职业素养、企业文化方面的教育,重视企业需求,建立起订单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参与企业的创新研发,建立共同的创新项目或革新课题,让高职院校成为向企业输出高素质人才的“宝库”,或者与合作企业签订员工免费培训合同,以此提高企业的合作积极性,促进双方合作升级。
(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校企合作的制度保障
校企合作需要完善的制度保障,才能有效规避合作风险,强化合作能效。如果缺乏有效的政策保障和支持,那么校企合作将流于形式,很难发挥应有作用。基于此,政府要尽快建立第三方机构,针对企业和高职院校和合作需求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以避免出现高职院校技术资源、研发成果不符合企业的生产经营需求的问题,建立起双方良好的信息互动机制。同时,政府要重视校企合作的制度建设,建立起双方合作的经济补偿机制,政府承担部门校企合作成本,从而缓解双方的合作压力。与高职院校合作的企业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如减免税、低息贷款等,从而形成实质性合作动力。为了避免企业将高职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政府要及时出台实习生权益保障措施,有完善的保险制度,从而保证校企合作顺利进行。通过政府的主导和监督,有利于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三)以产业需求为先导,优化课程教学模式
高职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的选择,要与市场需求相挂钩,有与时俱进的发展意识,能够对现有课程内容及设置做相应调整,以满足企业对优秀人才的实际需要。只有充分了解市场需求才能跟进社会发展步伐,结合具体学情、教情有针对性的完善和优化。在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要有专门的课程改革管理部门,制定与院校实际相符、对接市场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合作企业积极沟通,了解企业的人才缺口情况,根据企业需要设置相应的课程,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切适性。在这样课程体系下,有利于形成突出企业定向课特色,进一步丰富高职课程设置内容。在这样的合作模式下,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将更加默契,两者能够实现“供需适宜”良好格局,企业愿意接纳高职生进入企业实习,高职院校则能够拓展人才培养渠道,找到各类研发成果的转化平台,真正实现“双促双赢”。
结语
在高职校企合作中,要建立起院校与企业、院校与政府政府、院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共同协商沟通,制定更科学的人才培养方式,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优化高职课程设置,以提高课程设置和行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契合度。政府要起到校企合作的协调、引导、监督作用,通过第三方监督监管进一步规范校企合作流程,为高职院校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