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建立研究

2019-11-14孙莹莹黎亚茹胡蝶辽宁大学110036

新生代 2019年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马克思主义

孙莹莹 黎亚茹 胡蝶 辽宁大学 110036

一、文化自信的主要特征

(一)具有开放性特征

从表现形式上来看,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开放性特点,文化自信并非某一文化的独特表现,更不是某些文化的故步自封,而是通过开放的胸怀以及开放的思想,与多元文化进行交流与比较。文化自信属于一种开放的文化体系,在对其进行传承的同时还应进行创新。包容性也是文化自信的开放性表现,中华文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假如没有包容的文化自信,极有可能向文化自负或者文化狂妄的方向发展,在文化包容的同时应设定文化边界,避免文化陷入盲目的自信。

(二)具有连续性特征

在建设文化自信方面,无论是理论的积累还是被正式提出,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既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就,也有可能遭受挫折,但无论何时,都需坚守文化信念与意志,文化自信的连续性特征由此得到凸显。中国人民对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独特的情怀,即使社会需要转型与改革开放,其本质也尚未被忽略。随着时代的变化,文化自信的连续性也有所体现,文化自信受相关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其科学内涵并没有脱离原有的文化自信,只是将以往的内涵作为基础紧跟时代的发展,满足新时代发展的潮流。

(三)具有基础性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长期的理论探索与精神沉淀,就是文化自信的基础,现今社会的文化风气与精神面貌历经了近代中国、新中国成立后建设以及改革开放道路的探索。文化自信的基础性,还能够在中国气派方面体现出来,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引导中国人民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这四个自信当中,文化自信是最基础的自信,是最根本最基础的力量,能够对新时代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建立文化自信的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

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应坚定文化自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贯彻落实其中,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在传承与创新文化传统文化时,应以人民为中心,是提高人民自信的重要目标。首先,加强对中华人民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宣传,通过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结合的方式,构建完善的优秀文化教育体系,将优秀文化教育融入到各级国民教育当中,鼓励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合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众生活当中,潜移默化的对人民群众进行熏陶,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

(二)推动优秀的文化走向世界

在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中坚定文化自信,能够切实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中华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加速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展现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中华文化。一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就是民族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特有宝藏,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文化的过程中,还应保持其独特性,充分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切入点,做好传统文化资源的讲解工作,提高中国人对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仅需要内心对优秀文化的认同,还需得到外界的肯定,加强与优秀文化的交流,提高中华文化的国际地位。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坚持马克思主义,是在传统中华优秀文化中最应坚定的,在意识与形态领域当中具有一定指导作用。为真正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与马克思的指导地位相互统一。在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与中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步前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重要组成部分,为使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更好的服务于中国特色主义文化建设当中,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进行创新,满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精神。

三、结语

总而言之,文化的自信更是中国的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当中,文化自信属于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质主要来源于经久不息的中华优秀文化。为切实做好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应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指导地位,将文化自信思想贯彻落实到实处,为新时代的发展赋予全新的内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马克思主义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