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书写之路
2019-11-14李杰
我的老家在那个“春风不度玉门关”的玉门,河西走廊酒泉地区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儿时自几岁始,便被父母辅以识字写字。现在每回想来,都暗自庆幸。虽然父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他们的意识里,寄托在我身上的,亦是他们对文化知识的追求和向往,也影响到我打小对传统文化产生渐浓的热爱。感谢父母对我儿时的严苛和引导。
儿时的村子里有位年长的老人,据说是旧社会考取过秀才功名的,精通诗书文章,尤其写得一手漂亮工整的毛笔楷书。父亲很是尊敬他,时常邀那位老人教我写字,由此我才开始了初叩“书法”之门。
那个年月物资匮乏。读书习字,字帖极少,更遑论硬笔书法。一次很特别的机缘,父亲带回来一本庞中华老师的钢笔字帖,嗜书嗜字的我如获至宝——原来硬笔字的单线条也可以表现的如此丰富多姿,硬笔书法也可以写得很是神韵美妙。不知是父母的督促,还是我的自主行为,每天课业之余我都照帖练字,一直到把那本字帖翻到破旧。那个时候的各科老师们书写皆佳,每每看到漂亮的板书,总是情不自禁的模仿练习,汲取了不少文字书写的养分。
及至岁长,见到更多的漂亮书写,才意识到自身的遥遥不足。原来书体可以有很多的风格,字里行间还有更加高深的学问。地域的狭小,也使我投师无门,时常叹惋。
所幸求学酒泉师范,走出了小镇,于我来说已是另一番广阔的天地。拜识到了专业的书法老师,加入了专业的书法社团,才如旱苗逢甘霖,小鱼入大渊。终得如期所愿,才知练字有法。亦得感谢专业老师的教导,使我不致在求字的路上行走偏颇。才开始从名家古帖中感受法度,寻求突破。
步入成年,走省内、游新疆、赴山东、经陕西……慨叹仰慕硬坛名宿,有幸多识国内书友。投展参赛,讨经论字……眼界大开,如春风拂面。原来硬笔书法的字里字外,全都是文化传承。
努力不会白费。也是应诸多家长朋友的提议,在考取了硬笔书法教师资格并加入了甘肃硬笔书法家协会之后,便一心专注在了本土的硬笔书法培训事业上。现在练字最终为教字,教字的过程又是学字。每个人,总要根据自己的所长,尽到自己该尽的那一份社会责任。
正所谓“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立足本土,能为家乡人爱上书写,尤其是青少年都能练好字、写好字,助推本土的硬笔书法事业发展壮大起来,尽上绵薄之力,吾愿足矣。
曹植《白马篇》
陈克《临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里”应为“裏”“舍”应为“社”,“林”应为“桥”)
韩愈《师说》节录(“於”应为“乎”,“闻道固也”应为“闻道也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