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儿童补课情况浅析中外教育差异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2019-11-14张悦王翠华北理工大学
张悦 王翠 华北理工大学
中国儿童的课余时间一般都是在多个培训班、特长班中度过的。因此在中国,任何民众感兴趣的项目都会有其对应的训练基地、培训机构,以严格的教育体系帮孩子迅速提高某一科目的成绩或是提升某一特长的能力。这种现象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趋势,并衍生出了周边的一系列培训班行业。中国家长望子成龙,不甘于自己的孩子落后于人,所以在这种全民补习班的大趋势下,几乎没有家长敢让自家孩子懈怠。因此这些特长培训、能力培训俨然成了中国儿童的起跑线必备。对比西方,家长们不会为孩子安排太多的课后补习班,孩子们有充足的课后时间,并且能自由的安排他们的时间和生活,家长也不会做过多的干涉。并且他们的课后练习班多以培养孩子的兴趣为主,没有向国内一样成规模的、严格并且密集的培训课程,更多是在玩当中发掘孩子的兴趣,训练他们的独立思维、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根据中西儿童在课余时间上的差异,便可管中窥豹,了解不同国家在教育模式、思维上的不同。
一.中西教育的主要差异
首先,中西教育差异体现在教育目标的不同。中国的教育倾向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扎实学生的基础,且以孩子在学习中拿到高分看做首要目标,并常常以此来衡量孩子的优劣;而在西方,考试分数并不会给他们造成太大压力,家长和学校更重视对孩子兴趣的激发。其次,中国的教育更注重对知识的积累,注重培养学生对权威、课本、老师的尊重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而西方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活学活用和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其质疑精神,以及勇于挑战、批判权威的精神和探索创新的能力。其三,中西的教育模式和考核制度也完全不同。中国的高考可以说是决定人生的大事。但在西方,学生们每年都会参加各类考试,并以这些考试的成绩作为录取入学的考量标准。其四,西方的家长和学校更鼓励孩子独立,培养孩子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相较国内,学校和家长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对孩子成长和学习上的管束和教导更多。除此之外,中西方的家庭教育也各有不同。西方偏向于在孩子小的时候严加管束,立下许多规矩,但随着孩子长大逐渐放松。相较中国,父母更偏向在孩子小的时候多加宠爱,长大以后反而会约束更多。
中外教育观念上的不同,造就了中外在儿童补课态度上的差异;究其本源又是什么样的文化差异导致的这种不同呢?
二.教育背后的文化差异
不同的文化孕育不同的教育模式,不同的教育模式也体现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进程中,儒家学说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儒家学说提倡“礼治”,即尊卑贵贱、长幼亲疏各有其礼;但西方国家更尊崇人文主义,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的精神。因而中国教育更信服权威,但缺乏对年轻人创新性和独立思维的培养;西方教育更富有个性,但又少了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巩固。其次,中国的儒家学说讲究“中庸之道”,即折中调和的处世态度。因此在中国的教育模式下,学生缺乏棱角,有失个性,但也更加注重知识积累和个人素质的培养教学。反观西方,他们更讲究“强者”、“英雄”,更注重个人个性的培养和人独立的成长,因此其教育下的学生更具个性,但也更加自我。其三,儒家学说提倡“天人合一”,强调人对自然规律的顺从和崇拜,强调个人价值对社会价值的服从;但西方则认为人与自然相对独立。自文艺复兴时期始,他们就形成人文主义的指导思想,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社会价值之上。因此这种文化上的差异就导致了中西教育思想上的差异。
三.优劣
中国教育模式偏应试教育,西方的教育模式偏启发教育。社会上对这两种教育模式多是贬低前者,褒奖后者。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教育模式是文化孕育的产物,因而对任何模式的评判都不能脱离其文化的根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积淀造就了中国人民以上所述的思维模式,因而现在的中国式教育模式必然也是最适合中国文化和思维的一种。想要改变教育模式相对容易,但改变五千多年的文化积累却很难,因而,简单的将西方的教学模式移植过来不一定就适合中国的文化土壤,同理,中国的教育模式在西方也一样行不通。
不仅如此中国的教学模式也有其优点。首先,高考制度虽造就了应试教育,但也是相对公平的选拔人才的模式。其次,在中国,任何民众感兴趣的项目都有其对应的培训机构,且其专注式训练能够有效帮助孩子提高某一方面的成绩、特长水平等。但在西方,此类保姆式机构并不多,且培训的模式较为散漫,对于想要专修某些特长或补习某门功课的孩子来说帮助不大。其三,中国的教育虽有单一,但教学要求更高,中国儿童所学的知识要比西方同龄儿童所学的水平更难。因此,中国模式虽有其弊端,但其重基础、重积累、重全面发展,且能在整体上提高中国的素质教育,是适合中国的大众教育。西方教育虽更注重学生本身,重创新、重个性、重个人兴趣,但相对来说教育方式较为散漫,属于精英教育。
四.总结
教育模式源自于文化积累。每一行为、思维的背后都有其文化的原因。因而,我们对每一种教育行为、现象、模式的评判都不能脱离其所在的文化根源。因此,两国可以在自身文化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借鉴优点,相互补充,为世界培养更多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