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与对策
2019-11-14■
■
唐山学院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一)面对人数“双提升”
高校扩招、学生教育力度增大、经济社会发展等因素使得每年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201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甚至达到了820万人,与2010年相比增长了160万,再创历史新高。由此,贫困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大环境日趋复杂,竞争力日益严峻。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大学生政策的扶持、对脱贫攻坚力度的增加,虽然国家贫困人数不断减少,但贫困大学生的数量在高校群体中仍然不可忽视,由此造成的贫困大学生就业生态也不容乐观。
(二)面对环境的“弱势群体”
从当前的就业现状来说,贫困大学生是整个大学生就业群体中的弱势人群,包括了资源、心理、能力等方面。从资源方面来说,贫困大学生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来扩展在校期间的课外能力或者去接触就业知识或能力的专业培训,较大程度局限在为别人“打工”的就业选择渠道,而创业的启动资金则无法有效得到支持。加之,贫困大学生的人脉资源也非常有限,就业渠道、方式方面可选择的余地不多。从心理方面来说,部分贫困大学生可能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心理负担,由此而产生的自卑、孤僻,甚至是仇富、偏激的心理行为,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可能会让这些显性或隐性的心理问题凸显出来。从能力方面来说,部分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交际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甚至是适应社会的能力都较其他大学生有一定差距。
(三)就业观念的“高不成低不就”
贫困大学生具有普通大学生的一般属性,没有从客观上认识到大学生早已从“天之骄子”向“社会化的劳动力”转换的这一形势,依然存在自身能力同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比较陈旧落后,特别是北方地区的学生,认为去考公务员、事业编才是最正确、最正统的渠道,这样对家庭来说才“有面子”。这其中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方面的影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家庭观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择业观,另一部分原因是特定地方的就业观念的生态环境影响较重,如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所说山东地区选择公务员、事业编“铁饭碗”的观念就比较重,这是一个地区的整体就业环境造成的。这部分学生就对次中就业选择产生了依赖,缺乏甚至是没有自主创业的意识和精神,或者是找工作“挑肥拣瘦”,要待遇好、工资高、清闲的工作,致使理想与现实脱钩,造成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白白浪费了国家资源。
(四)高校教育与社会需求不对等的矛盾不断加剧
我国大学生就业困难固然有该群体数量庞大、大学生自身因素、用人单位需求等因素,但当前高校的教育机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使不少学生成为了“理论的巨人,实践的矮子”,出现了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找合适工作困难,而用人单位却屡屡招不到合适人才的窘境,“有工作没人干,有需求没应聘”的怪现象屡见不鲜。为此,高校应该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二、提高贫困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一)从学生角度出发,转变观念,提升能力,锻造心理
1、转变就业观念,调整就业预期
改革开放已走过40个年头,现代社会是个多元化的社会,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繁荣快速,各行各业都需要大量的人才来支撑发展,特别是当今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和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入改革,更是需要各类人才提供能量。为此,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一定要脱离狭窄视野,站在更高位置去看社会发展变化、就业形势及自身需求,准确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不能好高骛远,改变“铁饭碗”“稳定工作”的思想状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就业观念。此外,人生的选择很多,人生路很长,不要认为大学生毕业就站在了比别人高的起点上来俯瞰整个社会,而对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指指点点、愤愤不平,让焦点向内,找自身的原因,起点并不代表终点,要选择自己最合适的发展道路,不能人云亦云,坚守自己的底线思维。
2、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机会
学历只是敲门砖,能力才是关键。目前,社会中出现的部分就业问题是学生无法满足用人单位需求导致的,比如大学生对薪资、待遇、发展前景有过多的期望,而自身能力无法适应用人单位的要求,空有理论基础,甚至理论基础都不扎实。为此,大学生要提高就业能力,才能增加就业机会。就贫困大学生而言,在校期间要特别注重理论基础的掌握,保持自身的优势,包括吃苦耐劳、良好习惯、勤俭节约等良好传统,毕竟理论指导于实践,只有把理论知识掌握好才能在本专业,甚至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发挥出自己的后劲,实现“厚积薄发”。此外,大学生还应该把握校内各种社团、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利用假期多做与自己职业规划相关的事情,提前熟悉自己的业务范围,尽可能让自己的视野融入未来就业之中,然后再利用校内资源进行理论升华,达到学以致用、用以致学的良好循环,从而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
3、做好职业规划,远眺就业前景
职业规划就如同人生目标,有了职业规划才能有清晰的就业目标,才能明确就业起点。为此,学生在校或者是就业前夕一定要制定明确的职业规划,多求助专业老师、专业机构帮助自己制定就业规划。制定就业规划时要与社会发展、自我人生实现及能力爱好充分结合,要让职业规划充分起到作用,而非一纸白文。如此,大学生就可能比一般大学生看得更远,了解更多。
4、锻造就业心理,增强就业适应力
贫困大学生要正确认识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客观分析自身存在的种种心态,这与自身成长、家庭影响和社会因素等综合因素有关,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陷入自责、逃避的状态,要结合学校的心理辅导制度、条件积极改善自身的心理状况,通过多种交流方式做好心理疏通疏导,建立客服困难的勇气和提升抗压能力,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就业,以健康的心理迎接未来的人生。
(二)从高校角度出发,重点关注,做好帮扶,指导就业
高校作为大学生,特别是贫困大学生奠定人生基础的重要场所,要在思想、能力、心理等方面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教育、指导、帮扶体系,以促进贫困大学生择业、就业、创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要加强对贫困大学生就业和择业方面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就业观,高校各部门特别是就业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学生工作部等对口重点部门要做好分工与协调,全力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建立起“一对一,一对多”的帮扶,让贫困大学生有人管、有人帮,让他们在大学期间能够对各方面形成正确的认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就业指导方面,高校要成立针对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专业机构和队伍,带领他们详细解读国家就业政策、社会就业形势,开展专业性的技能提升课程、活动,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为贫困大学生搭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满足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获取。从助学体系方面,高校要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帮扶,做好奖励、补贴,完善助学贷款,增加勤俭岗位,减免部分学杂费等措施,让大学生学习无后顾之忧。此外,高校还要积极对接企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机会,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从国家角度出发,政策引导,完善保障,营造环境
政府应继续根据社会发展情况完善就业保障体系,加大贫困大学生资助力度,完善资助体系,引导社会资本帮助贫困大学生。政府还要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鼓励和引导贫困大学生到基层和人才稀缺的地方去,逐步完善国家人才分布。还要规范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为贫困大学生营造合理的就业环境,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为贫困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三、结语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教育、社会就业形势是个明显的导向,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谐,特别是在扶贫攻坚期,更需要加以关注。这需要贫困大学生加强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高校和社会、国家做好就业帮扶,做贫困大学生的强大后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