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与培育
2019-11-14■
■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表现
文化自信是大学生传承创新中华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抵御外来文化入侵的内在动力。而受西方多元文化冲击,市场经济及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负面影响,部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令人担忧,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一)文化认知不足
当前部分大学生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持片段式了解,对当代先进文化关注度不够,缺乏系统、全面、深刻的文化观,以至于在中外社会思潮激荡,先进落后文化并存的今天,难以在众多文化、价值观中做出正确抉择,进而影响自身文化自信生成。虽然多数大学生并非排斥中国优秀文化,但由于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导致他们的文化功底薄弱,认知程度有限。没有对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先进文化基本的了解和认知,就不可能真正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也就缺少了文化自信的基础,导致其对本国优秀文化的漠然。
(二)文化践行自觉性欠佳
文化自觉,是指个人对文化的主动认识,自觉把握。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紧密联系的,文化自觉的形成促使个人对文化的认知加深,进而促进文化自信的生成。同时,随着文化自信生成,人们又会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文化。所以,文化自觉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先决条件,而文化自信是文化自觉形成的必然结果。当前部分大学生文化践行自觉性欠佳,不主动参与文化交流、传播活动中,仅表示态度支持;而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部分学生也只限于课堂上的一点知识,不主动学习研究,更不会主动践行。正所谓“纸上学来终觉浅”,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我们实现信仰的有力保障。在学习了文化知识后,如果没有加以践行,没有将其转化为物质力量,实现文化发展和国家繁荣便仅限于空谈。
(三)文化体悟不足,文化创新乏力
文化创新是文化自信的高位追求,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目的在于增强他们引领文化、拓新文化和创造文化的意识与能力,进而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持续提供力量支持。当前,大学生在创新发展主流文化方面总体表现有待提高。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发展主流文化的内生动力不足,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践行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性不够,文化体悟能力不足,在继承传统与推陈出新之间缺少必要的张力。
二、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
一是不可逆转的全球化趋势,加强了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不同文化之间的激烈交锋、碰撞,也对我国主流文化安全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威胁。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大学生三观尚未完全稳定,受一定因素影响仍会出现波动或偏离。他们好奇心求知欲普遍较强,乐于涉猎新事物,接受新思想,但对外来文化缺乏必要的辨识力和判断力。而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于我国大学生的渗透从未放弃,他们竭尽所能推销资本主义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也越发隐蔽。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其功利性因素对文化传统冲击日渐显露,对于大学生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处事风格等受到利益至上、效率至上等狭隘市场观影响,逐渐形成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思想,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义利观、荣辱观、得失观背道而驰。而这些思潮在部分大学生中滋生蔓延,较大地冲击了其主流价值观形成。部分大学生受市场经济功利性的驱动,在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时,往往倾向于维护自身利益,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放弃了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长期以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和精神文化的漠视,不仅阻碍了他们对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发展,也使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自主传承、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偏弱。
三是新兴媒体对文化权威的消解。新兴媒体是先进信息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以微博、微信、QQ等为代表。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对人们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深远影响,也极大冲击着社会主义主流文化价值观。大学生正值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形成关键期,对新奇事物易产生兴趣。作为各类新兴媒体最活跃的用户群体,他们价值观念形成过程,或多或少会受到网络信息的影响。面对冗杂的网络信息,大学生若缺乏辨识力、判断力,便有可能产生不良意识。
(二)学校因素
一是学校教育内容缺失、教育形式单一。文化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纵观当前大学文化教育,关于传统和先进文化课程开设较少,教育内容缺失且枯燥,教育实践课程相对缺乏。部分高校不曾开设专门文化课程,或虽开置了相关课程,但主要集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且教育形式单一,与现实生活存在脱节,难以激发大学生情感认同。正是由于文化知识方面的空缺,致使大学生缺乏文化自豪感,严重影响其文化自信的生成。
二是开展社会文化实践的局限性。社会实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然而,部分高校基于对安全、经费等各方面考虑,虽制定了社会实践活动,却只限于在教学计划和大纲中体现,很少实施;或虽实施了相关实践活动,却并不能满足大学生心理体验需求,且活动连续性得不到保证。大学生感受不到中国优秀文化的魅力便难以实现其文化自信培养目标。
(三)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出生起接触的第一任启蒙老师,家庭文化氛围、教养方式以及道德修养等多个方面,都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着潜移默化,甚至是根深蒂固的影响。
一般来说,拥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优良道德品行的家长,其家庭文化氛围也相对浓厚。在这种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产生文化认同心理。反之,则易出现大学生文化自信心缺乏现象。当前,受市场经济利益驱动以及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思潮影响,部分家长们表现出急功近利、实用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精神文化。潜移默化中,这些家长的观念也影响到子女,致使部分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价值的漠视,难以产生情感认同,进而导致其文化自信的缺失。
(四)自身因素
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健全、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对家长较强依赖心理,独立自主能力较差,抗压能力有待提高,缺乏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精神,再加上文化功底薄弱,文化信心不足,又不能坚决地抵御西方及非主流文化侵蚀,往往表现出文化自卑的倾向。部分学生盲目崇尚西方文化,追求西方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而对于本国文化的关注,则仅是为了应付考试。
三、培育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路径
(一)通过学校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的认知
学校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主要场所,也是其了解传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主要途径。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建立在对中国文化有全面、系统、深刻了解的基础上。对此,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是合理设置课程,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主渠道,人文素质必修和选修课程则是必要途径,两者缺一不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专业知识的传授,更要关注对人文精神的培养,使大学生能在深入了解基础上自觉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是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着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包含文化自信教育,要想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必须着力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适应时代发展,转变教育思维,创新教育内容和方法。在教育观念上,以学生为主导,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摒弃“重理轻文”的价值取向,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在教育内容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日常生活实践接轨,增加学生对文化的情感体验,赢得心理认同。在教育方法上,注重显性与隐性教育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教育实效性。在教育手段上,注重对现代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以增加教育吸引力和趣味性。
三是开展积极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大学生文化体悟和文化创新能力。开展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对学习的文化知识精髓深入了解与体悟,缺乏充分社会历练,进而无法增强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因此尽可能多地接触反映某种文化内核的各种文化形态,并结合自身文化认知与成长经历进行体验和感悟有助于大学生厘清其中真谛,产生思想和情感共鸣,进而提升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
(二)发挥教育合力,营造良好文化学习氛围
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重要场所,家庭、学校以及社会都为学生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要发挥家庭的文化熏陶和感染作用。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家长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自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不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优良传统,抵制外来文化和落后文化渗透,使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受到文化熏陶,认识到中国优秀文化的价值和生命力。
二发挥学校的文化教化和引导作用。一方面注重校园空间浸润,优化大学生文化自信环境。通过构筑校园人文建筑和人文景观,如校史馆、图书馆,名人雕塑、艺术品等,烘托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课外科技与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参加各类活动中积淀文化体验和文化自信,坚定在未来成为先进文化创造者和引领者的信心。
三发挥社会的文化监督和管理作用。随着社会进步,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在给人们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缺乏相应监管,网络文化环境日渐恶化,落后文化充斥,已经在大学生文化认同上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加强社会监管力度,营造良好网络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具有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相应法律法规,营造绿色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对于网络传播内容要严格加以把关,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另一方面,也要注重提高媒体人自身素养,自觉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传播弘扬社会正能量。
(三)开展自我教育,鼓励大学生自觉践行民族文化
“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唯有大学生积极地开展自我教育,自觉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学习并践行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文化自信才得以真正培育起来。一方面大学生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同时在储备文化知识之余,也应当积极参与校园文化活动,增加文化体悟,进一步提升对文化的情感认同。另一方面大学生也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传播和创造文化。文化自信,不仅仅是对于文化内容自信,还在于对文化行动自信。当代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理应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继承者和传播者,主动参与世界文化交流,积极宣扬我国优秀文化,为提升我国文化影响力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