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利亚战争看化学武器
2019-11-14钟正中国传媒大学北京100000
钟正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00
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化学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分子为由,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2018年4月13日晚间,美国总统特朗普就叙利亚化学武器袭击事件发表讲话,宣布对叙利亚实施精确打击,英法共同参与,理由同样是叙利亚政府使用了化学武器,在这15年中间,化学武器时常出现在叙利亚的战场上被媒体所报道,而此次化学武器再一次成为美国展开军事行动的理由。化学武器在近代被大规模运用于战争后,就被世界广泛抵制,化学武器的破坏力相较于传统武器而言并不算出类拔萃,为何对它要明令禁止。
在本文中,会对化学武器的概念、种类及危害等做简要说明,并对化学武器在战争中使用的历史做简要阐述,由此解释化学武器为何能够如此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1.化学武器概念及分类
化学武器通常是利用爆炸、喷洒等的方式,将有毒的化学药剂释放到自然环境中,使处于环境中的人们直接接触到有毒有害试剂,产生窒息、神经损伤、肌肤溃烂等各种反应,最终失去行动能力甚至死亡的武器。在战争中对敌方产生杀伤、混乱等效果的化学物质统称为化学战剂(chemical warfare agents,CWA),简称毒剂;装填有毒剂的弹药称为化学弹药;化学弹药通过各种兵器如步枪、火箭、飞机等将毒剂释放到环境中产生作用。因此,化学战剂、化学弹药及其释放器材合称为化学武器,化学战剂则是化学武器的基本要素。
化学武器根据使用效果可以进行不同的分类,具体如下:
(1)窒息性毒剂
窒息性毒剂是通过破坏人的呼吸器官,使人的呼吸能力快速丧失或是衰退进而造成窒息的毒剂。这一类毒剂主要有氯气、光气、氯化氢等,这一些毒剂容易被人吸入,其本身或反应产物具有强氧化性,对呼吸道及肺部的细胞造成大面积损伤,呼吸困难导致窒息,严重会导致死亡。
(2)神经性毒剂
神经性毒剂属有机磷或有机磷酸酯类化合物,这类毒剂特别对脑、膈肌和血液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活性有强烈抑制作用,致使乙酰胆碱(即神经间的信息传递物质)在体内过量蓄积,从而引起中枢和外周胆碱能神经系统功能严重紊乱。
臭名昭著的沙林毒气在非致死剂量时,也会造成瞳孔缩小、胸部紧塞、头痛、恶心及呕吐等症状,浓度更大会使人晕眩、焦虑、肌肉痉挛、呼吸困难,最终导致死亡。1995年3月20日奥姆真理教制造的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其中采用的沙林“甲氟膦酸异丙酯”正是神经毒剂的一种。
(3)糜烂性毒剂
糜烂性毒剂会破坏机体细胞,以皮肤或粘膜糜烂为主要毒害特征的毒剂。主要有芥子气、氮芥气、路易氏剂,下面简单以芥子气为例。
芥子气虽然叫“气”,但却是一种沸点高,挥发度较小的油状毒剂,主要以液态的形式使对象染毒,因为其为油脂类物质,故容易被皮肤吸收。皮肤被芥子气作用后,短时间内会出现明显的红斑,眼睛接触后会出现炎症进而化脓,被过量吸收后会破坏人体内器官,最终导致死亡。相比于传统的强酸、强碱快速破坏细胞结构,芥子气会有一个吸收、扩散的过程,使细胞逐渐死亡,人会慢慢失去行为能力。二战时期,日本就对中国使用了大量的芥子气,至今在东北三省仍能挖出当年日军留下的芥子气毒剂钢瓶。
(4)全身中毒性毒剂
全身中毒性毒剂属于氰类物质,主要包括氢氰酸和氯化氰。其能使细胞代谢受阻,供能失调,迅速导致机体障碍,是一种速杀型毒剂。氰类物质的毒性是非常大的,只需要0.06g的氢氰酸就可以引起儿童中毒。
(5)刺激性毒剂
这类毒剂会对人的眼、鼻、喉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引起眼痛、喷嚏、咳嗽等不适症状,作用速度快且强烈,但通常不会致死。主要有西埃斯、苯氯乙酮、亚当氏气等。
2.“化武”成为打击理由的自身原因
传统武器与化学武器相比同样甚至更为致命,但是为什么国际社会却仅仅如此重视化学武器的管制呢。因为通常是美国以人道主义为由对使用化学武器的国家开展军事行动,所以不免会有人将化学武器简单的看作是西方国家发动战争的幌子。而这种观点显然过于片面,对化学武器危害的特殊性视而不见,就如同核武器因为其毁灭性被禁止,化学武器也有其独特的危害而需要控制。
无法区分目标。传统武器对攻击目标是有选择性的,化学武器的伤害通常是范围性的,无论是敌是友,是军人还是平民,因此在使用时非常容易伤及无辜。西方国家在战争中首先提出要将军民分开,化学武器的使用则是对这一原则的挑战。
对人的心理伤害巨大,造成社会恐慌与负担。化学武器的释放通常无法被人们察觉,接触到的渠道非常广,可一旦发现则已造成范围性伤害;就像地雷一样,化学武器经常不致命但会致残,战争的目的在于胜利,使人彻底失去行为能力并不是战争的目的;化学武器不像传统武器即时构成直接伤害,部分化学武器会给人带来长时间的渐进式的伤害;化学武器产生的效果与恐怖主义希望达到的效果相契合,会被恐怖主义利用。这四点合并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化学武器的这一特殊性。
性价比过高。据统计,杀伤1平方公里内的人员,常规武器的成本为2000美元,核武器为800美元,化学武器仅需600美元。而再将核武器与化学武器对比的话,制作核武器需要严密控制的核燃料以及专业的技术人员,而化学武器的原理来源广泛,且只需要基础的化学技术。数据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化学武器成本低,收益高,制作简单,如果发动战争是为了获得利益,那么低廉的成本将促使更多战争的产生。
后期处理困难。化学武器的处理现在通常采用高温焚烧法,这首先就需要将毒剂与弹体本身分开,再进行分开高温焚烧,过去曾采用过陆地掩埋、深海倾倒的方法,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现已被命令禁止。2013年9月,叙总统巴沙尔·阿萨德接受美国福克斯新闻电视台采访时表示,销毁叙利亚目前拥有的化学武器的花费约10亿美元,需要约1年时间。能够轻易制造出来却不能简单销毁掉,使化学武器更加受到控制。
3.“化武”的宏观作用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前,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在联合国安理会拿着一个小瓶,拿出一个“化学武器样品”,竭力说明伊拉克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最后在安理会并未授权的情况下,单方面发动了伊拉克战争。战争已经结束了这么多年,美国依然没有找到伊拉克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普京则在采访中称鲍威尔手中“搞不好是洗衣粉”。而在此次军事打击中,美国同样放出了叙利亚使用化学武器的视频,用以表明其打击的正当性,而在后续的报道中,这一视频的可信度一度走低。叙外交官在联大中的发言称“每一次声称是叙利亚政府发起的化武袭击时,这些化学物质从来没有攻击到一个有武器的人。永远只找上妇女和儿童。这些化学武器已经学会区分武装人员了,它们爱妇女儿童啊。”所谓中立的“白头盔”也被揭露接受了美英政府的巨额资助。俄媒记者在叙利亚找到的被认为是生产芥子气的实验室,还有武器制造工厂,这里却本是叛军占领的地方。美公布视频中的受伤害小男孩也被俄媒体找到,并公布是视频是摆拍……这一切由“化武”展开的各式对抗,实际上和“化武”本身有多少联系呢,可以说几乎没有。
正所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美国作为全球霸主,为了能够巩固自身的地位,任何地方的矛盾都对其构成威胁,叙利亚自冷战以来就一直就站在东方国家这一边与美国对立,阿拉伯地区的影响同样受到了叙利亚限制,因此拔掉叙利亚这颗钉子可以说是美国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那么“化武”的作用在哪里?化学武器如果实际存在,因为上述所说的化学武器本身的特性,不仅对于美国,对于整个西方世界都是巨大安全威胁,这是不可否认的,因此针对化学武器进行一些活动是毋庸置疑的,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论威胁的可信度,朝鲜核威胁明显更大,而论破坏力化学武器的伤害不比核武器差,美国丝毫不敢明目张胆对朝鲜进行军事打击,对叙利亚的打击可谓雷厉风行,连谈判都顾不上。加上前车之鉴,美国此次的行动很大程度上依旧是一次自导自演的戏,目的就是在叙利亚占据更大的优势地位,化学武器不过是用以开战的“有力的”噱头。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化学武器基于其本身的特性,确实具有禁止使用的必要性。而目前作为更加主要的作用,一是可以作为保证自身安全地位的谈判筹码,像核武器一样威慑他国,但是叙利亚政府陷入的是内战,本身也不一定具有化学武器,并且有着近乎明确的站队,这一作用难以实现;二就是用作于美国等西方大国发动战略行动,进行人道主义干预的借口,利用的并非化学武器本身,而仅仅是化学武器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