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研究
2019-11-14■
■
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想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仪式感染性研究研究来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势在必行。
一、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基本内涵
黑格尔曾经说过,一个体系需要提出一个“原理”并“贯穿在特殊的东西”里面,哲学的基本理念正是这样在体系中发挥特殊而持久作用的原理,要这样来理解这个理念,它“使得多种多样的现实,能被引导到这个作为共相的理念上面”,并且通过它而被规定,“在这个统一性里面被认识”。黑格尔的论述阐释了理念或者说具体理论对于指导实践的重要性,原理可以为获得普遍性规定提供理论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概念的界定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研究提供理念指导,对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开展和效果的提升都有重要作用。
在心理学领域,感染通常指通过某种途径引起他人与自己相同或相似的,在情绪或行动变化的心理过程。“感染”是指个体在互动过程中传递情感的过程,在群体间交叉循环传递这种情感的过程形成放大情感的效果。在社会心理学上,感染是个体通过符号、表情、语言等引起群体产生相同或相似情绪的一种影响方式,通过交互作用来刺激产生更为强烈的情绪,在群体之间形成共感。
通过对心理学上感染机制的认知,可以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仪式感染性研究。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感染性”从字面上予以理解:“感”是个体对外界刺激而形成心理上的变化过程;“染”是个体由感性认知到理性认识的思想变化过程;“性”则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本身所具有的性质或性能。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感染可以理解为: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互动,共同参与活动过程,经过情景设置、氛围烘托、集体参与等方式,产生参与者对教育内容由由浅入深的体悟,具有宣传思想、传递价值、凝聚意志等育人功能的仪式活动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感染性意味着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具有感染的性质和功能,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活动的形式让受教育者参与过程,并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是教育的动态活动过程,而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是教育的静态内在本质。
二、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新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要求、遭遇新的挑战。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限于理论的传输、语言的表达、结论的凝练,更要学会自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世界、分析世界的技能,没有将理论上的观点转化为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做出大胆探索与创新改变,要更加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相契合,通过实践方式来进行教育可以使受教育者更容易接受并获得感悟。李忠军指出,“铸魂育人”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直接表达,或者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全部活动就是完成“铸魂育人”的使命和任务;在一般教育活动完成“立德树人”任务和使命的基础上,更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对人的灵魂的引领和塑造,强调德中之“魂”的特殊功能。
新时代伴随着社会的剧烈转型,思想政治的教育环境也发生了改变,在全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学习方面出现过度强调理论学习、灌输教育方式为主等问题,而在这种环境下,当代大学生具有主观意识强化、信息沟通网络化、价值观念个性化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在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运用过程中遭遇新的挑战。因此,通过仪式的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更易于接收和感悟,对思想政治教育意识感染性进行探索和研究,可以更好地将仪式蕴含的深刻价值内化为大学生群体价值观,从而达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也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和指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创新路径
(一)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新理念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贯彻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育接班人,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树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理念,采取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一方面,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中心环节,将大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坚持对人做思想政治工作;另一方面,又要采用合适的育人方式方法,迎合新时代社会的需求,努力实现知行合一。采用仪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适应现代教育环境的有效方法,树立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新理念,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共性与个性,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实现仪式感染学生的价值,使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融入高校文化和学生生活,达到理论指导实践的目的。
教育理念蕴含了教育内容和价值,在仪式过程中,首先要坚持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大学生的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将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和高校大学生生活相融合;其次要注重培养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独立人格,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人的目标;最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式,以体验和感悟教育内容和价值为目标,获得思想政治教育良好效果。
(二)创设适应新时代背景的新仪式
仪式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不断演进,不同历史时期的仪式具有其特定的内涵,同样思想政治教育仪式也蕴含着高校文化,具有时代特征,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时机相契合。
高校开展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仪式规模较大的有开学典礼、入学教育、入党宣誓、毕业典礼等,规模中小型的有课堂问好、举手发言、考试承诺等。这些种类繁杂的仪式很容易成为走过场,流于形式,学生经过这些仪式甚至不记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只是麻木跟随和听从,学生没有主动思考和作为,也没有达到将理论和价值内化于心的教育目的。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应该精细化,需要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筛选和改进,既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结合校对于园文化和中华情节对现存的仪式模式加以改进,对于过于死板或过时的仪式予以改造,又要创立满足符合新时代要求和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机制,大胆吸收和引进新兴的、满足学生教育需求的、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仪式,在运用的过程中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感染性的客观规律予以改善,体现大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可以适当让学生主导或参与仪式策划过程,可以从中体现出学生真正的价值需求。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培养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能力方能达成教育目标,实现变受教育为自我教育、变约束为引导、变自律为他律的一种良性循环。在意识思想、价值文化更为多元的现代社会,如何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引导,如何使大学生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并达到知行合一的目的,显得更加重要。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要站在新的高度、新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成人成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仪式的感染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使大学生获得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等多方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