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19-11-14■
■
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和经济的全球化也日益显著,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国际化人才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早已意识到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已经在该领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来支持各国高校推动国际化进程。一方面,为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志愿者服务等提供支持;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优惠措施吸引各国留学生,不仅丰富了学校文化,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
21世纪以来,美国修订和出台了《美国竞争力法案》、《加强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学及数学教育法案》等有关国家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的重要法案和政策,反映出了美国政府的人才战略和强烈的忧患意识。其主要内容和特点是:第一,通过移民政策吸引国家和社会急需的高端人才。第二,政府通过设立各种基金、援助计划来奖励引进和使用高端人才。第三,持续加大对海外留学生的吸引力度。
日本在1985年设定了一项政策,即设立国际科技合作鼓励基金,强调对外国科学家到日本参与高技术科研合作者给予一定补助、奖励。此后日本通过到国外建所和设立科研机构的办法来吸引和利用外国人才。此外,日本大幅度接收海外留学生,并且放宽留学生毕业后留在日本工作的时间。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化的进程就已经开始了,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对于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是日益增大。熟悉国际贸易,通晓国际惯例,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的人才越来越受到青睐。国内学者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也随着国内高校和国外高校进行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展开而不断扩大研究的范围。一部分国内的学者通过研究主要发达国家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从而探讨我国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诸如郑永彪的《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吸引海外人才的政策及启示》-国家科技部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2011GXS5K089)和王云海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政策支持比较分析与对策研究》。还有一部分学者通过各个具体专业的国际化进程探讨国际视野及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诸如陈军斌的石油工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一些高职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纵观近几年国内学者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内学者主要从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来探讨具体行业领域人才的国际视野与国际化培养模式,从高等教育院校教育教学角度的研究还很少,尤其是和外语教学的结合方面。本文主要探讨我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发挥其作用来助力高等院校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
一、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随着全球国际化进程的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趋势日益显著,高等院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国际环境下培养出适合时代发展的国际化人才是高等院校普遍面临的重要课题。国际化人才是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战略资源。在国际化人才竞争中,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和开发要适应不仅新时代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新形势新需求,还要符合我国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新角色新定位。
我国的国际化人才的现状不容乐观。首先,我国国际化人才资源严重不足。由于缺乏懂外语、懂技术、懂管理、懂国际运作的国际化人才,我国很多项目在市场开拓、研发设计、商务谈判、项目管理等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此外,现有国际化人才知识结构不合理。高等教育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意识不够,高校专业设置与国际化需求脱离。外语专业在人才培养中缺乏专业知识背景,因而无法满足当前国际化进程中对外语好且有一定专业背景的人才的需求。此外,国内高等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不能把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各专业的学生培养成适应国际化的国际化人才。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大多局限在外语语言能力的培养,缺乏对于国际通行规则、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世界政治经济的走向等整个国际生态的了解和掌握。
在当今日趋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国际化人才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高等院校肩负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重任。我国高等院校需要根据新的国际形势,合理制定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探索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不断适应和满足国际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我国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的现状
我国高等院校的外语教学包括外语专业和非外语专业。外语专业的教学主要围绕语言学,文学和翻译等方向。非外语专业的教学则主要是从学生的语言技能出发,培养学生的英语的听说和读写的能力。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主要是培养了语言应用的基础,与此同时初步接触了语言学和文学等方向。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阶段还要学习第二外国语,总之,大学阶段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偏向文学和文化方面。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生活所涉及到的语言的应用可能是方方面面的,比如和纺织或机械有关,这就对于外语专业的学生形成困扰,因为他们没有相关的纺织和机械放方面的专业知识背景。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交往不断扩大,应用外语的领域也越来越多,当前外语专业的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同时也严重制约着外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大学阶段所学习的英语主要是公共英语的基础课,围绕听说和读写方面夯实基础。大学生在前两年主要学习大学英语的听说和读写课程,在大学的第三年还会学习专业英语课程。虽然从表面看来,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教学相对全面一点,然而,实际情况是学生的英语的基本功普遍不够扎实,听说能力不合格,尤其是口语的表达很局限。此外,专业英语的开设也仅仅涉及文献的阅读。学生用英语回答专业问题的能力还相差甚远。因此,大量的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毕业时无法成为国际化人才,也无法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非英语专业的教学,基本都无法满足当前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国际化人才的第一个标准就是外语好,如果第一个条件就不能满足的话,人才的培养很难达到要求。由此可见,外语教学肩负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首要任务,如果外语教学无法达到才人培养的要求,则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就是空谈,外语教学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无法回避也无法绕过的必经之路。
三、依托高等院校外语教学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必须满足国际化趋势对人才的需求,这是当前外语教学的立足之本。依据我国高等院校英语教学的分类,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可以从英语专业和非英语专业两个类别分别展开。
就英语专业的教学来讲,针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第一,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要和其它专业相结合。国际化人才需要满足具有专业背景且精通英语的条件,传统的英语专业的教学都没有和具体的专业相结合。因此,可以要求英语专业的学生在大学的第三年和第四年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它的专业课程进行学习,诸如化工,机械和商务等专业,需要修完规定的学分。第二,英语专业的学生需要在第四学年开设有关国际贸易和国际惯例及其规则的相关学分课程。学生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可以掌握国际化人才需要剧本的一些基本素养,为将来从事国际化的工作打好基础。第三,创造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投身工作实践,才可以让学生们感受到差距,激发学习的动力,为人才的培养提供第一艘的反馈信息,从而不断推动和完善人才的培养。
就非英语专业的教学来讲,针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高等院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第一,加强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大学英语课程的听说技能。我国的大学英语的教学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大学生的阅读能力相对较高,然而,听说能力相对较弱,远达不到国际化人才的标准。听说需要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利用各种软件来辅助教学和考核,切实加强听说训练。第二,依据ESP教学理论,在高等院校开设大学特殊用途英语系列课程。特殊用途英语,又称专门用途英语,是指与某种职业或专业学科相关的英语。鉴于国际化人才的基本要求是英语好且具有专业知识,大学特殊用途英语课程能够解决非英语专业学生对于英语与专业的结合问题。高等教育院校可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之后开展特殊用途英语系列课程的教学。第三,高等院校需要加强对外的学术和交流活动,广泛开展国际间的交换生项目。非英语专业的学生通过到英美等国家的高校进行交换学习可以很快的提升语言水平,同时培养国际视野。因此,交换生项目可以加快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进程。
四、结语
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由高等院校来承担。高等院校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外语教学,外语教学的水平制约着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效果。我国当前的外语教学无法满足社会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因此,高等院校需要对英语教学进行符合国际化的改革,从而不断培养国际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