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月刊》与中西文化交流

2019-11-14姚雪祎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34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月刊鲁迅

■姚雪祎/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天下月刊》

《天下月刊》于1935年8月在上海创刊,是首份由中国人主办、有组织、有目的地向全世界介绍中国思想文化的全英文刊物。除中国外,在日本、新加坡、爪哇、英国、德国、法国、美国这七个国家与地区的大城市设有销售点。《天下月刊》主要从哲学、文学和艺术这三大领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主要以“编辑的话”,“文章”,“翻译”,“书评”等形式呈现。但是由于连绵不断的战事导致经费短缺,《天下月刊》不得已从月刊改为双月刊,勉强维持了一年,最终因侵华战争于1941年8、9月闭刊,共12卷56期。

(一)《天下月刊》的创立和编辑群体

1840 年的鸦片战争“不仅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促成上海城市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契契机”,五口通商以后,上海租界迅速扩大,众多外侨汇聚上海,最多时超过15万人,上海逐渐成为国际化大都市。出版业日渐兴起,一些在沪的西方学者积极创办英文杂志。自 1843年开埠以来出版发行了约96种英文期刊,其中主要有:《皇家亚洲文会北华支会会刊》(Journal of the North-China Branch of the Royal Asiatic Society,1858―1948)、《教务杂志》(Chinese Recorder,1867―1941)、《中 国 科 学 美 术 杂 志 》(China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1923―1941) 《新中国评论》(New China Review,1919―1922)等。但是这些杂志基本都是外国人创办的,多数为出版社雇的编辑,很少有真正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即使有兴趣也很难向西方世界精确的解读中国文化,多少会存在一些误区。

随着1930年代中国在国际关系中地位的改善,不少欧美国家开始搜集中国的信息,扩大了欧美市场对于中国文化相关版务的需求。随后,很多英译本戏剧也传入了西方国家,渐渐吸引了西方民众的兴趣。中国文化的市场需求扩大了,也许这就是“中国文艺复兴”的先兆。当时一批学贯中西的学者察觉到了“中国文艺复兴”的气息,吴经熊与温源宁偶然间萌发了这样的一个想法:创办一份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的英文的文化和文学期刊。这个想法获得了立法院长孙科的大力支持,在南京中山文化教育馆资助下,《天下月刊》顺利创办,由吴经熊任总编,温源宁为主编。

《天下月刊》的编者群体主要分为三类:编辑部成员,社会各类知识分子、西方知识分子。

《天下月刊》的总编、主编分别由吴经熊、温源宁担任,编辑人员先后有全增嘏、林语堂、姚莘农、叶秋原。其中除了姚莘农外,都有英美留学经历,但是姚莘农毕业于美国在华教会大学东吴大学,因此这6位编辑熟知传统的中国文化知识,又受到了西方高等教育,能够对中西文化融会贯通。且这六位编辑专业背景不同,吴经熊(中西方思想、古典诗歌)温源宁(英国文学、中国问题)全增嘏(哲学、思想、中国问题)林语堂(古典文学、现代文学)姚莘农(戏剧、文学)叶秋原(考古学、古代文化),使得《天下月刊》在各领域均有涉猎,能够向西方世界更全面地展示中国文化。《天下月刊》除了依靠编辑部成员外,还吸收从社会各界投递的大量稿件,国内主要撰稿者和译者有陈世骧、邵洵美、王际真、任玲逊、凌叔华、胡先骕、钱锺书、童隽等。俗话说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中国文化的解读亦是如此。复杂的社会撰稿群体解决了那些对于中国文化了解参差不齐的西方读者的需求。为了保证《天下月刊》的国际性和公正性,达到中西文化交流的目的,同时邀请了很多外国撰稿者向中国介绍西方文化。《天下月刊》的外籍撰稿者基本可分为西方汉学家与英美文学界、新闻界人士两大群体。耳熟能详的有项美丽、福开森、裴化行、哈罗德·阿克顿等。

(二)《天下月刊》的性质

《天下月刊》是一本文学、文化类的外文刊物,其宗旨是“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之所以取名为“天下”,原因有二。其一为“天下”有“宇宙”之意,能够包罗万象,吸收来自各行各业的各国文化,凸显了《天下月刊》的“世界性”和“包容性”。其次“天下”出自孙中山先生的“天下为公”,《天下月刊》的创办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受到了中山文教馆的大力支持,因此应该始终秉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

而《天下月刊》作为唯一一本同时期由中国人创办的英语期刊,更应该承担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虽然《天下月刊》是中山文教馆的“产物”,但是它的思想言论都脱离了中山文教馆及政府的掌控,确保其独立性。“谢绝任何争论当前政治的稿件。个人经历的稿件也一并谢绝”,同时稿件的录用无关乎国际和党派,保证了《天下月刊》的思想性、和公平性。刊物也以各种形式(编者的话、书评、翻译、文章),兼顾了学术性和非学术性。《天下月刊》在上海这座国际化城市创办,吸引了来自全世界的优秀编辑,建立了国际化和多元化的撰写群体。《天下月刊》的独立性、思想性、公平性、国际性使得其成为20世纪中国最重要的英文期刊。

二、《天下月刊》与中国现代文学的西传

《天下月刊》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旨在向西方解释中国,因此将研究重点放在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刊物花了大量的笔墨在中国古代文学上。但是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中国现代文学也较系统的被介绍到西方,其中涵盖了小说、诗歌、戏曲三大板块。这些作品能够直接、真实地反映出近代中国文人的思想如何收到西方文学的影响,同时能通过不同时期作品,比较其反应出的思想上的变化。多角度、深层次的了解中国现代文学能够帮助西方世界更好的了解中国,有益于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一)时代背景

20世纪30年代,随着远东格局的变化,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兴趣愈发浓厚,各个国家都开始加强力度研究中国。不少西方记者、文化人士及汉学家前往中国,致力于将中国文化呈现给西方世界。不少留学生也加入了翻译大军,但是翻译的对象比较单一,并且篇幅简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鲁迅的作品为主。留法学生中,敬隐渔节译了《阿Q正传》;《中国简报》先后译载了鲁迅《聪明人、傻子和奴才》、《野草》;美国记者伊罗生(Harold. R. Isaacs,1910-1986)创办的英文《中国论坛》也译载鲁迅的《药》。但是这样的翻译作品微乎其微,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在西方世界的空缺显而易见。

《天下月刊》肩负着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的责任,自发地弥补了这个空缺,大力推崇现代文学。1935年,哈罗德·阿克顿在《天下月刊》发表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创作精神》。随后《天下月刊》陆续开展了近代中国作家的翻译工作,收入了沈从文、鲁迅、凌叔华、巴金、冰心等作家的作品,其中小说比重较大,戏剧和诗歌占比略少。

(二)《天下月刊》与鲁迅

在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文学西穿的过程中,鲁迅的作品占比最大。姚莘农同斯诺一起想要更加精准地翻译鲁迅的作品,因此在不断请教翻译中存在的疑难杂症的问题期间和鲁迅结下了思念的深厚情谊。在鲁迅逝世后,《天下月刊》第一时间刊发《鲁迅:他的生平与著作》,并且在“书评”一栏宣传《活着的中国》这一本书,强调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在由哈罗德·阿克顿(Harold Acton)于1935年11月在《天下月刊》上发表的《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精神》中,鲁迅被称作“中国的契科夫”,能够从一个人的形象之中反应一个民族的精神特征。鲁迅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栩栩如生的描绘功底向西方世界展现了他作为一名作家,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可观地位。

姚莘农在《鲁迅:他的生平和著作》中这样描述道:

鲁迅对中国新文学作出了三项非常宝贵的贡献。第一,他奠定了一种用白话写短篇小说的范例,为当时正在摸索中的青年作家创造了一种新形式,新风格、新技巧。正如今日一位中国第一流作家茅盾所指出的那样,二十六篇小说,每篇都使人惊叹,深受启发和鼓舞。第二,鲁迅证明了白话文作为文学手段的灵活性及可能性。他的小说表现出中国的遗产,也有外国的影响。他非常巧妙地把两者融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富有生命力的独创。第三,他是克利斯多弗·哥伦布,他发现了新文学的“新大陆”。鲁迅是现代中国第一位人民作家。他的小说中主要人物基本上都是农民及普通人民。从前,文人对他们不感兴趣,认为他们不宜做文学艺术的对象。主要是由于《阿 Q正传》、《孔乙己》、《故乡》等作品,使作家们以后都从农民、工人、普通人的生活中去汲取小说的主题。

从达尔文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争取进步的个性解放到寻求革命集体主义的世界改革,鲁迅经历了许多历程,作了许多斗争。他使用的武器就是他那些短评。经过长年的战斗磨练,他的短评在技巧上、形式上都更臻于完美。它们像一把优质钢制成的匕首,短而精,尖锐而有力,令人生畏。他用这把匕首杀出一条路,领导他的支持者、拥护者进行战斗。他的那些短评集不但是用于战斗和领导的剑,也是他的大量战斗和思想变化的记录。它们的重要性是不可能被夸大的,因为鲁迅是当代中国知识界最有影响的领导者。

姚莘农撰写的《鲁迅:他的生平和著作中》,虽然简略,但更为全面的展现了鲁迅作为一名时代先锋在文学和和思想上的地位。首先,姚莘农毋庸置疑高度地赞扬了鲁迅作为一名作家所做的贡献,概括为三方面:白话文学,贯通中西,作品的人民性。其次,鲁迅从一个个人主义者转变成一个伟大的共产主义者的发展实属不易,并且用自己的文字作为最有力的武器,影响着当时一批又一批的群众,成为了思想的领导者。

三、结语

近代中国,在中西文化交流传播的过程中,中方的话语权似乎有些微弱,中国文化总是被传播、被挖掘,一切都是被动的,中国鲜少主动向西方解释中国文化。而在上海这样一个国际化、多元化的城市,为了实现“向西方解释中国”的愿望,《天下月刊》顺利创办,从各方面解读了中国文化,打破了中学西传过程中西方“独语”的局面,弥补了中方的空缺,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月刊鲁迅
数 独
画与理
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发展历程与学科属性
鲁迅,好可爱一爹
画与理
画与理
现代文学传统问题及其当代阐释
孔乙己
阿迅一族
语境顺应视角下的鲁迅《故乡》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