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其精华:古代书院教学管理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2019-11-14曾姝倩华南师范大学
■曾姝倩/华南师范大学
一、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概况
北宋时期,书院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组织形式,以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在宋朝出现了岳麓书院、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嵩阳书院等著名书院,对当时教育文化起到很大作用。而南宋朱熹亲自制定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完整系统的书院学规,进一步促进了书院的发展,书院也成为理学教育研究的中心。
元朝时期,国家对书院的提倡、保护和加强政策,使书院制度兴盛起来。太宗八年,在燕京(现北京)创立了元朝第一所书院—太极书院。但元政府在积极提倡办理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使书院的官学化倾向明显。虽然书院的“置官师”与“官总其费”的官学化趋势给书院的发展带来很多消极影响。但元朝书院对于当时理学传播,文化普及,人才培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明代书院的发展情况承前启后。前期,由于推行程朱理学导致近百年的沉寂。中期,讲会相连,书院再度繁荣,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局。而书院重兴,面向平民是这一阶段发展的重要特征。“六经注我”的学术热情,批判意识的激荡,市民阶层政治的自觉性都影响引导了书院的发展方向。形成了明朝书院平民化、政治化、集体化的倾向。书院讲学主讲“百姓日用之道”,使得山林布衣之辈都理解儒学理论。经过长期艰难地恢复,明朝书院在学术和对外发展方面都创造了辉煌。
清朝书院的两大特点就是普及和流变。清朝书院有4365所,反映了书院当时的兴盛状态。雍正年间,官学强力进入书院的建设,官学书院成为当地的学术教育中心,民间书院则主要承担普及文化知识的基础教育任务。清朝战争连连,书院文化努力应对着时代变革,内容和形式都经过改造后,西学、新学都引入其中,终于形成了新式书院。这是积极的变革。同时,科举诱惑不减,书院官学和民办难以分辨,使其消极流变,最终断送了书院的改革。期间出现了许多新型书院,如教会书院、华侨书院等都是书院的流变形式。直至光绪二十七年诏令各省书院改名为大学堂;府、厅州内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自此,所有书院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
二、古代书院的教学和管理特色
(一)书院的教学特色
1、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
讲会制度开始于南宋时期,发展于明朝,王阳明时期最为盛行。讲会制度强调平等理论,这是为了学习和相互促进而进行的学术交流。讲会活动中,容许持有不同甚至相反见解主张的学者互相切磋、研讨,主张求同存异,以文会友,风气民主。著名的“鹅湖讲会”就是朱熹理学和陆氏兄弟就“为学之方”而展开的学术争论。讲会制度作为一种独特的交流和传播学术观点的方式而存在,强调师生辩论和启发的积极意义,师生关系的平等和互助。讲会制盛行于书院之间,走出了小学堂,促进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同时,讲会制度也对大师的道德教育起到了较强的作用。
2、注重知行结合,重视践履躬行
书院强调将教学与实践进行结合,并注重对伦理道德的完善。《白鹿洞书院学规》中曾明确提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更提出过“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等道德修养的基本信条,这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达到了传统道德的传播。古代教育家朱熹是古代及现代教育学者的典范,他提出要躬行践履,主要是在学者的修养方面,要“立志、主敬、存养、省察”。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到需要“实下功夫,日日为之,如此之久,日化而不自知,如常事做。”在教学中,书院一贯以知识和道德教育为教学目的,重视知识和生活的平等地位,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并将知识与行为、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书育人,促进了百家争鸣的产生。
(二)古代书院的管理特色
1、书院实行山长负责制度,管理体系完善
山长负责制是一种确立山长为书院领导核心地位的管理模式。山长主持教务,是书院的核心,每月定时到书院,堂长为其副手,住院掌握日常院务。书院健全的管理体制,主要是以山长负责制为基础,是学生规范管理和学院发展的有力保障,从组织上保证了学院的有序有效管理。
书院管理学生的制度涉及内容非常广泛,并且刚柔并施,奖惩兼备;书院规定一定时期的教学内容、讲课时间和考试科目等;书院的教学管理内容丰富,分为招生、考勤、考试、行为规范测评等几个方面;规范学生的行为举止,是书院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书院的师资构成,虽然名目繁多,但大部分都以山长、堂长、掌教等一职为核心。书院师资力量虽然没有现代学校中数量之大,但都是时代精英,对于文化交流和学生思想的发展都有深远影响。
2、学生参与书院管理,具有初步的民主管理色彩
书院的管理制度中初步体现出了现如今的民主管理色彩,它主张学生参与到具体的管理活动当中,通过设管干、副管干。斋长及典揭等职务来使学生参与到书院的日常管理中,学生通过管理来参与书院的管理、开支、接待等具体事情活动,从中得到锻炼及学习到在书本上未能学习的知识,此种管理手段及措施大大体现了书院管理制度的合理性及开放性,使学生自主性也得到了提升。一方面,为书院的日常管理部门及管理者减轻了负担,极大地促进了管理的效率,同时,学生参与到管理也使学生对书院的各个方面更加熟悉,自我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对书院的认同度得到大幅提高。所以说,让学生参与到书院管理中的这项措施或者说是制度具有很大的积极性,也是民主管理的一个初步开端,具有良好的奠基意义。
三、古代书院的教学管理对现代教育的意义
(一)提倡学术辩论,尊重学术自由
讲会制度鼓励不同学派之间平等讲学论学,提倡学术自由,形成宽松的学术氛围,在学术上促进了百家争鸣景象的产生。不同学派之间求同存异,自由切磋,师生互为学友,相互鼓励提出新的学术观点和见解。学生也可以不受学派地域限制自由听讲,中途易师。学术自由不仅加强了当时文化的交流发展,完善了各学派的思想体系,而且对于当时学术思想的传播发展,学术上树立优良风气都有重大作用,促进了书院的繁荣。
书院自由、民主、竞争的教学体系对当代教育和大学生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第一,应当充分发挥民主性,体现民主精神,这主要体现在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中,学生和教师应该是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双方可对一些教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讨论乃至是辩论,对教学活动进行良好的评价。第二,教师和学生都要了解科研信息,不排斥其他学术观点,及时掌握学术动态,使教学摆脱课堂上单一教学的束缚,从而使学生们获得更多的课外知识和思想。
(二)鼓励学生自学,重视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书院教育倡导学生自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当引路人和证明人,重在启发诱导。南宋朱熹作为自学的典范,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并提出很多见解。著名的“朱子读书法”,即“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静持志”这六条都强调自学和善学。这种提倡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问题,独立性也得到提高。这种注重学生主体性发挥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人格的完善。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面对面交流探讨还很欠缺,这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力。师生在平等和谐的环境中相互辩论,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才能够把学生带到学科发展的前沿。
(三)健全学校管理制度,鼓励学生参与管理
长期以来,我国各级学校坚持以学校为主体,以学生为目标,管理教育,实施教育管理。完善学校管理体制,特别是促进学生参与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对做好学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参与学校管理需要制度保障。目前,许多学校已经认识到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重要性,但制度的缺失是最大的障碍。因此,在现代校园制度建设中,要特别注意学生参与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学生通过不受阻碍的参与渠道参与管理角色的发展。使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活动组织化、制度化,从而实现学生全面参与校园管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