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经济话语的概念隐喻分析
2019-11-14孟祥倩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孟祥倩/广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一、前言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亚太经合组织是一个区域性经济论坛和磋商机构,是亚太区内各地区之间促进经济增长、合作、贸易、投资的论坛。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宗旨是保持经济的增长和发展促进成员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加强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减少区域贸易和投资壁垒维护本地区人民的共同利益。G20它是一个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峰会旨在推动已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之间就实质性问题进行开放及有建设性的讨论和研究,以寻求合作并促进国际金融稳定和经济的持续增长。在二十国集团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工商峰会的演讲中运用了大量隐喻,形象生动得传达了我国的政策主张,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利用语言的隐喻功能,可以影响人们的思维,重塑人们的态度,建构人们的观点、意识形态,改变人们的行动(贺梦依,2011)。隐喻是对政治问题进行概念化和对世界观进行构建的一种重要手段(Charteris-Black 2004:47-48)。 概 念隐喻使抽象的、远离日常经验的政治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政治话语会不可避免的使用隐喻这一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来构建意识形态。反过来,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政治话语中隐喻,深入把握政治话语的立场动机和构建。本文选取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第一阶段会议上的讲话和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为语料,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领导人在这两篇演讲中关于经济话语的概念隐喻类型和特点,并探究这些隐喻背后的意识形态,分析这些话语背后的深层内涵,为以后深入分析相关经济话语作铺垫。
二、理论框架
Lakoff 和 Johnson 在 Metaphors We Live By 一书中正式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以另一件事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一件事和经验”(Lakoff &Johnson 1980)。 束 定 芳(2000:30)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简单来说,隐喻就是用人们所熟知的一物来理解和认识陌生的不具体的另一物。隐喻运用恰当,不仅可以增强表达的形象性,而且可以自然化、合法化地表达说话人的立场、观点和意识形态(钱毓芳 2015)。自古以来,政治家们善用隐喻来接通复杂的政治概念和人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帮助听众理解抽象复杂的政治概念,不动声色地传递自己的意识和态度(Thompson 1996)。
三、隐喻视角下的政治话语研究
概念隐喻作为一种思维方式被广泛用于政治语篇中,把抽象的东西转变为具体的东西,使大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而它作为一种认知机制,概念隐喻使得政治话语丰富多彩,从这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隐喻在政治语篇中发挥着独一无二的作用。国内外的很多学者将概念隐喻与政治话语结合进行了研究,分析政治话语中的隐喻机制,揭示其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和道德价值。其中国外的相关研究有Lakoff(2002,2004,2008)通过分析政治演说及政治宣讲语篇,揭示政治隐喻背后隐藏的政治导向、政治理念及价值观念;Musolff(2004)研究了欧洲政治语篇中的概念隐喻与意识形态;Sanna Franssila (2018)论述的 20 世纪 90 年代及 21 世纪美国新闻话语中的销售隐喻,发现当话语主题是政治主题时,销售隐喻使用更为频繁等。国内对于政治语篇的隐喻研究也比较火热,不过大多数都是针对国家领导人的讲话或者政府工作报告进行的研究,目前主要成果有:田现辉(2016)以 2014 年李克强政府工作报告和奥巴马国情咨文演说为语料,总结出英汉政治语篇中隐喻的异同;黄兴运、李一枝(2018)从概念隐喻的视角分析治国理政思想的隐喻表达及其哲学内涵;吴至香(2018)的《十九大报告中的概念隐喻研究》分析十九大报告中丰富的隐喻用法;胡兰(2018)分析了中国《政府工作报告(2017)》中的概念隐喻用法;纪燕(2018)对习近平总书记政治话语进行概念隐喻分析等。
四、隐喻类型统计与分析
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分析和对所选取的两篇演讲中隐喻的分类和归纳,我们发现这两篇关于经济的讲话中有13类概念隐喻及其相关词语,这些隐喻类型构成隐喻性表层架构。在这些隐喻类型中,笔者发现在这两篇文章中主要包括旅程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机器隐喻、空间隐喻、人体隐喻和家庭隐喻等,其他隐喻类型运用频次比较低。
(一)战争隐喻
战争弥漫于古今中外,改变人类社会的发展,影响人们的思维意识,并体现在人类的语言表达中(袁影,2004)。在战争中,想要获得胜利,就必须使用恰当的战略。战争隐喻起源于人类对战争的认知体验,战争与人类的认知紧密相连,通常给人带来紧张、残酷等感受,人们借用战争的相关概念来描述对抗行为。战争是源域,发展是目标域。
以下是具体的例子:
例1:经济全球化大潮滚滚向前,但保护主义、单边主义为世界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但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
在这一句话中,“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是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敌人”,它们为世界经济的增长带来了诸多不便和障碍,想要清除这样的敌人,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战略,也就是“新科技”、“产业变革”,只有如此,经济全球化大潮才能继续向前发展。
例2:我们应该把握时代大势,客观认识世界发展变化,以负责任、合规矩的方式应对新情况新挑战。如果人为设置壁垒,切断各国经济上的密切联系,不仅违背经济规律和历史潮流,也不符合各国人民普遍愿望,既是短视的,也是不会成功的。
“新情况”“新挑战”是目前世界经济形势中所要战胜的敌人,“壁垒”投射到目标域切断各国经济上的密切联系,说明这样的做法是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且不会给各国人民带来福祉的,这样的壁垒应该被推倒。
(二)旅程隐喻
Lakoff(1993:202-251)将旅程隐喻阐释为“有目的的行为是沿着道路向目的地前进的旅程”。在“世界经济发展是旅途”这一概念隐喻中,旅途是源域,各国国家发展建设是目标域,各个国家是旅途中的参与者。对于政治语篇中旅程隐喻的目的研究,林宝珠(2012)认为政治家们借用路途中“到达目的地所花的时间和精力是必不可少的”,来告诉广大民众不能期待立竿见影的成效,想要获得预期的社会目标,大众必须与政治领导携起手来,共同经历艰难险阻的考验,付出必要的代价。以下是选取的几个例子:
例3:回顾近代以来的世界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不同选择曾经给世界带来迥异的历史轨迹。
此处旅途隐喻意在指明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方向,将源域不同道路投射到了目标域历史轨迹上,说明选择不同的道路不同的发展方向会到达不同的目的地,看到不一样的成果。世界上各个国家之间选择什么样的道路至关重要,对抗还是合作,共赢还是封锁,关乎各国前途命运。
例4:我们应该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引导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在开放中扩大共同利益,在合作中实现机遇共享。
源域“旅途”中的时间路途长度、路上艰难等要素被映射到了目标源域“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中。“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代表这是一个很长的过程,且不会一帆风顺。在这样一个道阻且长的旅程中,需要世界各国的加入和合作,大家相互扶持才能到达终点。唤起人们对国家和人类美好未来的向往和憧,鼓励各国坚持不懈地携手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三)建筑隐喻
人类生活与建筑息息相关,建筑是人们最典型的体验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建设却是极其宏伟复杂的,以建筑或与建筑相关事物来映射各国的发展建设,更容易被人们所理解。主要以国家发展和国家间的发展合作为目标域,以建筑为源域。其中,以“建设”作为表达式的隐喻最多。下面是所选取的例子:
例5:亚太经合组织是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先驱。茂物目标将于2020年到期,我们应该着眼2020年后合作愿景,坚持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
“开放型世界经济”、“亚太自由贸易区”被映射为一种建筑物,需要亚太地区各个国家以及世界人民添砖加瓦才能建造起来。“亚太经合组织”被映射为建造者、先驱,说明亚太经合组织在世界经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源域“建筑”中的合作、时间久等要素被映射到了目标源域“亚太自由贸易区”中。一栋建筑的建成并不是一个人,一两天就可以完成的,此处的建筑隐喻意在表达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以及合作的重要性,我们一定要有耐心和毅力,这样2020年的愿景目标才能够实现。
(四)机器隐喻
一台机器是由多个不同的金属或非金属部件组合而成的,在引擎的带动下得以运转并传输动力。国家、国际组织等是精密复杂的机器,需要精心的操控和细心地维护才能正常运转。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像是车辆、机器,需要操控,需要驱动,最终才能实现经济的发展。在语料中,主要以国家、组织或者世界共同体间的合作实现为目标域,以机器为源域。以下是所截取的例证:
例6: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不断延伸和拓展,带动了生产要素全球流动,助力数十亿人口脱贫致富。
以机器中的链条映射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说明产业、价值、供应等各个环节环环相扣,如同链条一般不能脱节,否则将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带动”是链条的作用和产生的效果,映射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不至于被滞留,失去它们应有的价值。“助力”是机器的操作,映射到了“脱贫致富”中。“脱贫致富”是机器,需要人为的操作和推动才能启动,启动后的效果就是数十亿人口脱贫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升高了。
例7:尽管世界经济整体保持增长,但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仍未消除,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尚未完成,各类风险加快积聚。
机器中档位的变换映射到了经济增长新旧动能转换中,档位的顺利变换需要手脚配合好,而新旧动能转换需要衔接好,这样才能使得经济保持高质量增长,经济转型才能顺利完成。
(五)空间隐喻
空间隐喻通俗得讲就是人们对于方位的态度,一般来说,上或者高代表好,而下或者低则代表不那么令人满意。习近平的两篇演讲中所运用的空间方位词代表了中国希望世界各国的发展更加向前、更加深层、更加高水平。以人们熟知的“上、下”等方位词来帮助人们理解政治语篇中的抽象概念,可以更好的向人们展示发展的动态以及美好的期待。以下是所选取的例子:
例8:当前,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前沿领域不断突破,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迭代周期不断缩短。
“突破”投射到了目标域“前沿领域”中,说明了目前的信息技术、生命科学等新科技发展越来越快,所取得的成就越来越辉煌,为人民带来了更大的好处。而“缩短”投射到目标域“新材料、新产品、新业态”的迭代周期中,说明目前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世界发展越来越快。
五、结语
本文以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和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演讲为语料,以认知语言学中概念隐喻理论为依据,分析了这两篇演讲中关于经济话语的概念隐喻类型以及特点,探究概念隐喻在政治语篇中的使用所发挥的解释与构建作用。发现经济话语中运用了大量贴近人们日常生活的概念隐喻,归纳出了9种隐喻类型:战争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机器隐喻、空间隐喻、人体隐喻、家庭隐喻、船舶隐喻和江河湖海隐喻,主要分析了其中的运用频次高的5种概念隐喻:战争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机器隐喻和空间隐喻。概念隐喻的运用使得经济话语中抽象难懂、严肃的政治表达具体化、简单化,体现了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丰富语言的手段,更是一种认知事物的思维方式。通俗易懂得传达出了同舟共济共创美好未来,把握世界经济方向的思想,为以后关于经济话语构建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