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历史教学 培养核心素养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人格素养历史

长时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仅仅局限于让学生接受具体知识、理解概念、掌握解题方法和步骤,考试得高分的目的,却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养成教育,这样的学生不能真正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教育部在2017 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了教育的基本理念:以立德树人为历史课程的根本任务,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

在教学中如何践行这些理念,使学生不仅能在做题时很好的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成为合格的社会人才。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这就需要我们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寻找新的途径。本人尝试从以下几点寻找突破口。

一、设计主题 探究思考 自己主动解决问题

历史是丰富多彩,五彩缤纷的,但是现在的很多学生却并不喜欢学习历史,一是因为教科书上的知识都很“骨感”,没有血肉;二是因为传统的灌输方法,让他们觉得历史=死背,要背诵的又特别多,所以他们不喜欢的是为了考试的“死”的历史知识,他们喜欢“活”的像百家讲坛的历史。填鸭式的灌输只会让学生越来越疲惫,卡尔·罗杰斯指出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与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最深刻的。如何让学生自我学习呢?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

如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仔细分析每个学习专题的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和关键问题,选择和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抛出一个主题问题,带动学生对整个专题的探讨和认识。比如在学习古代对外贸易时,可设计主题“16世纪中国的航海活动与海上贸易”,引导学生一是从古代中外历史地图中寻找线索,二是查阅当时的文献和考古资料,三是也可以从明清的一些小说中寻找一些中外交流的信息。这一主题的设计和引导,让学生自己主动查阅相关史料,然后在课堂上相互交流探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这一特定时间下中外贸易的联系和对比中,拓展了国际视野,加强了时空观念;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加强了学生史料实证的精神;最后以史料为依据,对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辨证、客观地理解历史事务,通过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同时引导学生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这就锻炼了学生历史解释的能力。

二、联系现实 丰富历史 培养家国情怀

习总书记在多次对青年的讲话中都提出:“新时代青年,要有家国情怀,也要有人类关怀”。家国情怀也是我们历史新课标着重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历史新教材增强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课程与社会发展的联系加强了,富有时代感。历史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引发学生产生探究历史的渴望,学生在追根溯源的探究过程中能不自觉地接受了人文素养的洗礼。

如在讲古代丝绸之路的时候,联系现实抛出问题: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和古代的丝绸之路有什么联系和发展,具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一下子就兴奋起来,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老师再升华一下:“‘一带一路’的号角已经吹响,沉睡了千年的浑厚生命力已被唤醒,中国又一次获得了向世人展示自己巨大魅力的历史性机会,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你们想丝路的未来会怎样?请你们用文字或图画的形式来畅想一下。”这样的联系留给学生的是对一带一路美好明天的无尽的思考和遐想,对祖国未来的关注。

我们可以在讲课的导言中先引出现实的一些新闻或一些事件,提出问题,吸引学生从历史中思考。也可以在讲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后抛出问题:“这些事件有何现实意义?”如在讲儒家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事件时,仅仅局限于对历史的讲解,学生觉得很遥远,感受不到他们应该从这些内容中吸取的精神养分,如果经常让他们联系现实,学生的思维马上就会被激活,他们也很快就会联系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青年的责任,向先辈们学习的爱国情怀等等,历史的人文素养就会潜移默化的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通过史实引导出学生的真实情感,使学生意识到历史不等于过去,激发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设计各种环节,调动主动性 提高学生素养

卡尔·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就是让学生直接体验到面临的实际问题、社会问题、伦理和哲学问题、个人问题和研究的问题等。我们要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必须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

课中的角色扮演是一个很好的学生参与的方式,学生的身临其境的表演,不仅可以把枯燥的历史生动起来,也让学生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比如在讲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时候,我设计了国王、首相、内阁、议会代表等几个角色,让大家演示他们是如何运作的。通过这种形式,这一枯燥的历史内容顿时形象起来,大家在扮演的过程,也深入了对这一知识的理解和思考,可能还会提出新的问题来探讨。让学生穿越历史,生活到古代、近代、中国、欧洲等,这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为了扮演好角色,学生要提前深入搜集与之有关的资料,更深刻的理解自己的角色和当时的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强化了学生的时空观念,也锻炼了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

课前鼓励学生演讲或搜集与课堂有关的历史小故事进行分享,不仅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也能加强对历史知识的拓展和理解。有的学生慷慨激昂,有的学生用网络语言戏说历史,这些不仅能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也加深学生对历史的体验,从活动中得出自己的历史解释。同时也趁机引导学生认识故事和真正史料之间的关系,培养史料实证的素养。

课后也可以就某一问题或事件,开展专项历史资料(历史题材的邮票、火花、明信片、书法艺术作品等)的收集、展览、评比活动,或者进行历史墙报、手抄报、历史小论文评比等活动,这些活动最后可以汇编成册,形成一个学生历史月刊之类的,或传阅或利用校园网站进行交流,这些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在主动学习中锻炼了各种能力,推动他们的个性发展和持续发展,帮助他们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

四、充分挖掘历史素材 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

历史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人格教育素材,我们要充分挖掘,及时利用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人格熏陶和激励,潜移默化地施加影响,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目的,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

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优良人格的重要特征,也是推动学生自我完善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学生往往崇拜名人、崇拜英雄,因而可充分发挥优秀人物的人格魅力以感染之。特别是中国近代史,从林则徐、魏源到康有为、梁启超,从孙中山、黄兴到毛泽东、周恩来……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前赴后继,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以天下兴亡为己任,我们新时代的青年更应该不忘初心,奋力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丽青春篇章。

卡尔·罗杰斯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作为新课改形势下的一名教师,不能把自己当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多的是“学习的促进者”,真诚的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历史课成为最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学,升华历史教学目标,对学生产生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培养功效。作为一名历史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开拓新的课堂,落实好新课程提出的历史核心素养,培养学生稳定健康持续的人格。适应当今世界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人格素养历史
铸造人格之鼎:文化育人三合一本质讨论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吗?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趣味测试 分析你有几分懦弱人格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新历史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