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视域下河北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措施研究
2019-11-14■
■
一、前言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各个行业应用的不断深入,知识主导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根本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基于大数据的创新创业备受关注。大数据技术是从海量的实时数据中挖掘实践活动内潜在信息的技术,通过潜在的数据信息,可以总结出事物特点和规律,把这些特点和规律反射到实践活动中去,从而达到完善、提升的目的。中国制造2025、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的发布,要求我省传统产业必须转型升级,向高端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为主要特征的先进制造业发展,对此各个高校都在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对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创新与创业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发展层次和阶段,但是二者又有紧密的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创新创业是基于技术、产品、服务、商业模式等具有创新点而进行的创业活动,创新是创新创业活动的本质,而创业是创新创业能力的表现形式。创新不仅是能力创新还是思维创新,所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动态、复杂、完整的过程,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应是“全程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应是“终身制”的。
二、我省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比较薄弱。大多数高校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的方式,即“双课堂”教育模式。以一门必修理论课和一门选修实践课相结合,多采用创新创业讲座、创新创业大赛、创新项目策划等活动进行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很多高校采取实战策略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对接“挑战杯”等国家创新创业大赛,通过所在地区的科技园、科技孵化中心等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很强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1)教育体系不完善。虽然很多院校都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教研室或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但人才培养方案导向性不强,实践活动科技含量较低,理论和实践处于两张皮的状态。(2)课程设置科学性不足。很多高校往往通过一门必修课进行理论教育,一门选修或者实训课程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教育,课程相关性小且设置不成体系,理论结合实践程度不够。(3)师资力量薄弱。部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任课老师往往缺乏创新创业的实际经验并不能很好的培养学生进行创新创业能力。(4)评价机制单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方式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卷面考核,学生应试心理很强。
三、大数据技术内涵与应用
数据是信息的载体,同时也是行为、知识的源头。“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数据在可视化,可用性及可操作性方面越发突出,数据规模呈现爆炸式增长,且复杂程度增强。大数据技术是指无法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利用常规的软件对复杂的数据进行处理,需要采用新处理模式才能具有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发现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信息资产。数据海量、实时性强、真实性高和种类全面是大数据的四大特点。大数据技术以云平台为支持对海量的实时数据不断进行挖掘,分析数据背后的潜在规律和信息,并将其反射于被分析对象,以扩大数据的价值。在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过程中,通过大数据监测学生个体的表现,如理论知识、创新意识与创新程度、沟通协作能力等多维度立体式分析数据信息,挖掘数据内在价值,揭示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背后后隐藏的规律和特点,并将其作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以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四、以大数据技术为中心创新创业能力提升措施
(一)优化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是教育体系优化的落脚点。要建立一个“全覆盖、分层次、融专业、强实践”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应做到以下五方面。一、宏观调控,统筹部署。从高校发展策略上统筹部署并整体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大数据技术制定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方案。二、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课程设置要注重连贯性,分层次全方位设置课程,将各个专业的课程资源共享形成数据课程平台,实现跨学科式创新创业课程学习。基于大数据技术对接企业科技发展,提升实践课程的科技含量。三、以大数据技术整合各专业优质资源,推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相融合。利用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以专业发展为导向,制定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机制方面均以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思维、提升能力为出发点。四、延长学制,推行弹性学分制。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一个动态、复杂的长期过程,创新创业教育应贯穿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五、提供资金支撑,实现创新创业成果转化。建立具有政府、学校支持的创新创业基金或者奖学金,利用大数据技术平台寻找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市场契机。
(二)健全优质师资力量
创新创业教学在于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提升其创新创业能力,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也很重要。目前高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老师能力不强,长此以往必定影响创新创业教学质量。立足现实条件,提升师资最便捷的手段是内部加强和外部引进。内部加强:通过学校建立创新创业教研机构,在校内培养或者招聘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高素质教师,这些老师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化技术对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实践环节等进行研究设计,不断优化教育体系、课程体系以及评价机制等,从而提升创新创业培养能力。外部引进:从校外或者校企合作的企业中聘请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科研人员来校担任教师或者来校定期举办创新创业讲座等。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对接专业发展方向,对学生创新创业成果转化起到促进作用。
(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
目前我国高校对创新创业的评价较单一,偏于理论性的卷面考试或者小组问答等形式。全面、公正的评价体系会激励学生更好的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积极探索新时代下的评价体系,使评价具有真实性、过程性和综合性,具体可从三方面进行实施。一、确立明确的评价指标。参考国外高校经验,将学生参与度、师生成就及学术成果、项目科技含量及专业的融合度、项目社会影响力等设置为评价指标。二、设置教学反馈评价制度。在教学过程中,不再启用期考核制度,而以课程章节或者教学任务为一个评价单元,实现课程动态、多层次的评价效果。通过大数据技术将学生在每个教学单元中的表现整合成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分析,将“评价”过渡到“反馈”。三、建立多元评价机制。除校内教师对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进程评价外,还可通过大数据创新创业平台线上具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对学生进行专业性评价,使得评价具有多元性。
(四)建立大数据技术的创新创业平台
开放教学是指以学生为中心将知识教学设为载体,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自主的教学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使得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是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鉴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表现的各种特点,以开放教学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切入点依托大数据技术和云平台服务两方面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开放教学,即在高科技、现代化的技术支持下的信息式教学,是集慕课、SPOC等各类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为一体的模式。此种教学要求学生在线下自行完成知识点的串接,在学习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意识及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大数据技术跟踪学生创新创业行为,发现内在规律和特点,借助云平台服务对接专业发展方向,并将具有共同创新点的学生结合在一起,对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深度分析,解决其中的难点。对于创新创难在创新点,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技术或者云服务器将具有相似创新项目的团体或个体连线,形成一个虚拟空间的“创新创业互助”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可以得到知名创新创业专家或者教师的指导,也可以寻找“伙伴式”团队进行项目的市场转化。
五、结语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攻坚时刻,河北省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转折点,对高校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大数据技术对创新创业能力提升进行服务,充分利用资源,对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创新创业课程设置以及评价机制等进行改进,并建立以大数据技术为中心的创新创业平台,为完成创新驱动的历史使命提供更多高质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