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人才专业

一、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视角

“本科人才培养”一是关于社会短缺并需要的“本科人才”;二是为了培养本科人才所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对于本科高校而言,“人才”和“培养”是结合起来使用的,并主要取后一方面的意思。而地方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在党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根据地方对人才规格品格的要求和学校自身的教育资源和特点,在培养人才的实践中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体制结构和运行机制。概括起来,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由目标维度、制度维度、过程维度等三个方面的基本构成要素所组成。

(一)人才培养的目标维度

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是受学校自身教育教学资源、教育规律、学生成才规律、社会对人才多样性和人才多种属性要求等因素制约与影响,其中后者是确定培养目标的主要依据。因此,学校需要与企业实质性联合办学,确定培养目标及路径方法,形成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与时俱进,以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服务面向,确定现代地方本科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应是有针对性具体的,各高校之间,同一所高校的不同专业之间、同一专业内部的人才培养都有一个多层次、多样化问题。培养不同类型的人才,应有不同的规格、标准和模式。

(二)人才培养的制度维度

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做到规范化与灵活性相统一。专业培养方案是对培养目标要求、学科专业课程以及教育过程统筹把握的根本依据,其重要性和专业性决定着培养方案应由专业、任课教师、教学管理专家和企业(行业)专家共同编制,而不应只是由管理层决定。地方本科高校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要求其专业培养方案要压缩课内学时,减少必修课,扩大选修课,加大课外自主学习和实验教学的比重。

课程要紧扣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的核心部分,一旦被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就成为一种制度性的要求。课程设置可根据培养目标中人才应具备的规格而分为几大模块设置,体现压缩专业方向课程,适当压缩整合专业基础课课程,加大基础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课程的思路。要删除重复过时的课程内容,提高新学科内容的比重。

探索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人才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十分有必要。在该环节的构建中,至少要安排两个学期的时间,其中,一个学期的课堂实例式教学,一个学期在企事业单位的实践性学习,从而保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当前,应用型大学多样化的办学模式发展进程加快,使得办学体制机制和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也同步加快,这将使校企合作的利益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企业在与学校共同完成对人才在校期间培养的作用将会得到充分发挥,这将为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供更多的模式与渠道。

采用学分制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在具体专业人才的培养上,是采用完全学分制,还是分段式学分制不可一概而论,但打破院系选课界限,跨校选课承认学分,增加学生选课自由是基本的做法。为鼓励本科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等实践活动,学校应设立素质拓展学分。在学习成绩的评定上,要增加考查减少考试科目,减少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准确性的考核,增加对学生运用基本原理解决与生产实际密切相关的综合性问题的能力的考核。

(三)人才培养的过程维度

优化教学过程。一是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能力及兴趣出发,组织分层次教学,扬长避短,发挥出学生的特长;二是从教学的内容出发,打破学习内容的严格学年限制,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在不同程度上进行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践课的教学活动,将分散在不同课程中的有关内容按知识衔接的先后顺序集成组合优化,构成一个微循环,将理论学习、方法训练和应用实践融为一体;三是从教学方法出发,提倡研讨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因材施教。而不是片面的拘泥于对原理条文的死记硬背,从社会实际对人才的需求出发,因才施教,而不是以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完整性为主对课程知识加以介绍。因此,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要将上述三个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构建起以课堂改革为中心的实践性理念,总结推广课堂建设的成功经验,同时也注意吸取失败的教训,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为实践教学过程注入活力。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对提高学生学习专业兴趣、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促进作用。做到四年不间断,学生从一、二年级就进入实践环节,注重将成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实验,让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能够直接接触本领域科研的前沿。学校还要利用产学研合作教育成果,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大学所创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应当是科技创新和产品、产业的孵化器,是调动激励学生发明创造的最好形式,从而也成为别具特色的创造型实用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构成。

二、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内核

(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方法与手段

培养创新型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和教学方法,首先是时代发展对地方民办高校的教育教学的全新要求。新时代新要求,高等教育教学不仅要求教育体系、教育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也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创新实现现代化。其次是高等教育内在的迫切要求。以创新为核心的高等素质教育,要把打开知识宝库大门的钥匙交给学生,代之以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把获取知识的正确方法教给学生,使学生自觉自愿的去获取新的知识,并运用知识进行创新创业活动。第三是以创新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更加强调受教育者的个性差异,主张因人、因材施教,注重保护和发展学生个体的智力优势特长。

显然,地方本科高校要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就必须以强化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为主要突破口,使教学向以素质教育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转化,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要构建以学习者自主活动、主动探索为基础的新型教学过程,营造出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平等开放的教学环境;就要注重利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环节;就要建立起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有利于学生个性充分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在多感官参与中进行研究;就要强化实验性教育教学,出台政策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研能力。

(二)地方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与路径

进行多方向训练。一是要对其进行多种职业训练,并把实践应用性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具体来说,就是要根据学生所学的学科和专业实际,打破专业的界限,实行跨专业选修;淡化专业课与专业方向课的界限,实行主辅双修制;打破学科界限,实行跨学科领域的双学位制。二是要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多元化需要和学生求职的多种要求,全面开设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的相关课程,突出职业性和地方性,增加学生毕业后对就业市场需要的适应性和应变性。三是要特别注意学生个体的爱好、兴趣和个性的发展,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愿意接受训练的职业课程;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跨系选修或跨专业选择主辅修或跨学科攻读双学位的充分条件。

强化实践锻炼。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技能教育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增加实验、实习和实践教学的科学合理的比重,做到精讲多练;要适当增加实验、实习和实践课的教学时间,保证实验、实习和实践任务的完成;要不断更新实验、实习和实践的内容,跟上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新步伐,不断改进实验、实习和实践的方式,确保实验、实习和实践目标的完全实现;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对学生从事实际操作的时间、方式进行选择和安排,对从事实际操作的工作要具体,要明确工作职责和目标,到期进行考核。

致力于“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高校教师的素养提升,尤其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打造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地方本科高校的教师,要在本专业的领域内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成就,需要成为“双师型”教师,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实践操作。因此,学校要在政策上向一线教师倾斜,注重提高教学在设岗中的权重比例;完善“双师型”教师管理制度,扩大具有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和任职经历的青年教师数量;实行青年教师导师制,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帮助青年教师成长成才,通过教授指导、项目牵引等方式,帮助青年教师制定和实现职业生涯规划;学科、学术带头人的评比重点主要是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明确课堂建设的具体措施,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评比和奖励,真正形成“以教学为中心”的氛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地方民办高校还要着力把广大教师,努力打造成为“双师性”教师,能文能武,文武双全,无论实验、实习,还是实践性教学,都是能上能下,既懂理论知识,又会实践操作,使学生也能如此优秀。

三、结语

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是由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和对人才多种属性的要求所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是目标、制度、过程、维度上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产物。地方本科高校的主要任务是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培养上手快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地方本科高校需要与时俱进,找准办学定位,探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学校资源,瞄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巩固和强化实习基地建设,利用实体实习基地的优势加强实践指导,并不断总结、提炼、提高,就一定能够办出优势和特色,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人才。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人才专业
人才云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
部分专业介绍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