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光影青春里的类型化书写
——读周婧博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二十世纪华语青春

周婧博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一书于2018年10月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这部著作是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的基础上稍作修改而成的。由导师延保全教授为本书作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弥补了类型电影的研究空白,将视野从国外青春电影转移到华语青春电影上来,并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探究华语青春电影类型化的发展过程,探讨青年文化、地域文化和时代变迁对华语青春电影的影响。全面梳理了华语青春电影的发展脉络与轨迹,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审视华语青春电影,显现出作者在类型电影这一领域的思考和努力。全书以青春电影的发展历史、华语青春电影的叙事类型、华语青春电影的空间生产及地域文化、时代青春的美学追求和自我价值追寻、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亚文化表达五部分为研究方向,以青春电影文本研究为基点,分成十三个章节详尽地分析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特征,以对其叙事方式、人物形象、视听语言等要素的深入探索,进而探究华语青春电影的未来发展,上升至一种独特而扎实的历史观照和类型建构。

一、历史回溯与现代关注

自电影诞生至今已有百余年时间,随着电影工业化、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电影的类型化特征与类型电影理论。观众走进电影院,看大银幕上演的故事,对自我的人生与命运形成观照。然而,从生命的历时性而言,“青春”时期是人生中特殊而重要的时期。青春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困顿,年少的反叛与渴望,成年后的回归与原谅,关于自由与妥协的拉扯与矛盾作为重要的叙事母题被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的华语青春电影反复言说。正如《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中写道“青春期是人类从父母的庇佑中走向世界的过程,每个人面对的最大问题之一”,青春电影应该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电影类型。传统的电影类型经久不衰,爱情片、警匪片、喜剧片等类型己在实践与理论中得以命名。而青春电影,虽己在世界多国电影制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研究价值却并未得到学术界重视。

青春电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但早期青春电影不具备稳定的类型特征。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前青春电影的类型化程度并不高,始终无法作为成熟的电影类型进入主流电影市场,创作者们个性化、经验式的表达方式无法得到主流电影市场的接受。直到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青春电影才逐步走上类型化发展,成为电影产业中重要的电影类型之一。华语青春电影的创作产量丰富,两岸三地都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青春电影导演,创作了五百余部电影,部分电影还获得了各大电影节众多奖项,在票房方面也有不错的成绩。《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注意到了类型电影研究领域的这颗遗珠,作者紧跟时代步伐,在整理三十年来华语青春电影发展史并考察其演进规律以及类型特点的基础上,厘清了青年电影、成长电影、励志电影、都市电影、爱情电影、小妞电影与青春电影的界限和关联,对华语青春电影未来的发展和理论研究有重要意义。

二、宏观建构与微观深入

类型电影的研究除了对类型特征进行分析,还需要作者能够站在历史的维度把握该类型的发展脉络,结合大量实证史料与电影文本,以开阔的研究视角,以证其在学术领域的重要地位与在市场中的商业价值。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打开了新的研究视角,从华语青春电影的类型叙事、空间生产、自我价值的角度深入分析,既把握宏观历史背景,又瞄准细微的现状研究,并对前人研究中被忽视的领域进行了补充。如作者在第二章第二节“华语青春电影中的人物形象”中谈到“青春路上的‘施惠者’形象”。青春电影中青春主体的成长轨迹离不开家庭中父母的影响、学校里老师的教诲,但恰也是这些长者成为了青春主体反抗的对象,作者通过对青春电影文本的细致分析,总结出了华语青春电影中存在着特殊的“长者”形象,他们是青春主体成长路上的“施惠者”,成为青春主体成长路上的人生导师,对他们回归主流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作者不仅对其在电影中的作用做了梳理和强调,还对其对青春主体的“施惠”形式做了归纳和评析。再比如,在“青春路上的‘过客’群像”一节中,作者将青春主体的个人形象划分为“经历者与见证者”、“崇拜者”、“传递者”三种,肯定了由于青春经历的复杂造就青春主体面貌的多样性。这样的研究,体现了作者在电影研究中的细致与专注。而对青春电影细节处的考证,对青春电影类型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三、深远视野与创新意义

青春电影作为讲述“青春”故事的电影类型,关注的“青春”故事来自社会各阶层、各场域,由于社会图景、成长经历、生存空间的不同,青春具有了超越“青春”本身的社会学意义。青春作为一个标准意义上的时间概念,标志着人生的某一特殊阶段,这一阶段是时间性与历时性共生的,青春电影截取时间层面的横断面,将那些被时间的褶皱隐藏着的事件与经历作为生命得以命名与成长的独特个人化体验。将整个时代的社会图景微缩到个人化、主体性的青春经历上,这使得青春电影在历史研究的领域多了一份重要的责任。《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超越了电影文本,将视点放置在青春电影对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映射之上,将青春电影对“青春”故事讲述的目的提升至更深远的研究视野,为类型电影研究中界定类型特征的这一必经途径增添了精神主题的内容。而作者对女性文化的关注,再次补足了青春电影研究的缺口,以影片中女性角色的情感蜕变、精神成长为主,结合男性导演与女性导演不同的创作风格,考证了女性在男性话语主导的社会背景下自强与坚韧的表达。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从宏观的史实背景、多元的人物形象、特定的文化场域等视角进行详尽的分析,研究出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规律,进而升华了华语青春电影的精神世界。条理清晰的历史脉络、简洁明了的事实举证、夹叙夹议的写作方法使内容充实厚重,专业的电影研究人员亦或非专业人士,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作者将青春电影的发展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从新的角度探索其在学术界的重要地位。可以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后华语青春电影研究》是对中国类型电影研究十分有意义的一次开拓与尝试。

猜你喜欢

二十世纪华语青春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的密码破译
曹景行: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曹景行: 华语新闻界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二十世纪之散曲创作与研究
《二十世纪旧体诗词史》工程的一些信息和思路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青春献礼
青春不打烊
文艺范
二十世纪《文心雕龙》“风骨”主流阐释的批判——兼论美学本体视域中的“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