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冰川科学第一人
——地理学家施雅风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15期
关键词:冰川研究

一、施雅风的科研经历

(一)辛勤刻苦求学路

施雅风作为一名研究型的学者和大师,他钻研和好学的精神是从小培养起来的。他出生于海门市新河镇西南部的普通农家(原浦村乡新海村)。1929年,他进入麒麟乡私立学校。1934年考入省立南通中学。紧接着在1937年,施雅风考入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系深造,其间,他对贵州遵义附近地貌和华中水文研究提出了新的见解,得到竺可桢校长和地貌学老前辈良辅教授的赏识,并拜著名地质学家叶良辅为导师。1944年毕业后,他又获得了浙江大学的硕士学位。之后,在黄炳伟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华中水管理概要》,并在中国重庆地理研究所担任助理研究员。1945年至1949年在中国地理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发表了“四川西部地理考察”。《论三峡地区蝎子企业集团的成因”》和《成都平原的土地利用》。

(二)“七一”冰川露头角

1957年夏天,为了配合当时的第一次科学技术规划中自然区划任务,对大西北的地貌区划进行实地了解,施雅风带着两个地质研究员来到了祁连山旁的马场雪山,这次经历为施雅风的冰川研究拉开了序幕。

回到西北调查后,施雅风向中国科学院报告调查,并提议建立一个特殊的冰川探险队。全面调查祁连山的冰川,深入分析其用水的可能性。经中国科学院同意后,他组建了冰川探险队,并计划用三年的时间完成祁连山地区冰川的检查任务。但任何计划的实施都不是那么顺利的,到达兰州之后,甘肃省委书记张仲良要求将时间缩短至半年,在半年内考察队的任何要求都可以满足。施雅风只能调整计划,从各大学中抽调出有野外考察经验的研究地貌的老师,从政府中抽调有能力的人员组成六个小分队进行分路考察,并规定三个月后在兰州汇合汇报考察情况。

1958年7月1日,在施雅风的带领下,考察小分队从兰州出发来到了距冰川10公里之外的柳条沟,当考察队翻过山沟里的一座石头山后,冰川出现在人们面前。施雅风和考察队员没有高高的光滑的冰川吓到,而是努力攀登到最高处。经过探索后发现,冰川的整个含水量,相当于北京两个十三陵水库。由于这一天是7月1日党的生日,这条冰川又是我国第一条自主考察发现的冰川,因此考察队给它命名为“七一”冰川。

经过三个月的调查,各检查组的数据进行了整合,施雅风撰写了一份综合报告。《祁连山现代冰川调查报告》,这是中国第一部区域冰川研究专著,填补了中国冰川研究的空白,标志着中国冰川学的开始。而对于施雅风来说,“七一”冰川的发现和专著的出版,是他在冰川研究上的奠基石,也使他成为我国冰川研究的开创者。

(三)希夏邦马峰“真面目”

希夏邦马峰的调查是施雅风冰川研究的另一个里程碑,那就是对冰塔林的研究。冰塔林是一个独特的大陆冰川景观,位于低纬度,高海拔山谷冰川或冰桶谷冰川上。从冰塔的发生到灭亡,它必须通过三个阶段:雏形冰塔,连座冰塔和孤立的冰塔,延续长度在1.2千米-6千米间;从冰川运动的速度推断,时间约为100年。在施雅风之前,很少有人研究冰塔林。在希夏邦马峰的调查过程中,石岩峰将冰川划分为四个冰期,确定它是在末次冰期后的间冰期。

结束考察后,施雅风和同事一起编写了关于希夏邦马峰地区的初步考察报告。他和谢自初撰写的《现代中国冰川的基本特征》获得了中国科学院杰出成就奖;又与季子修合写了《西夏浜玛莎地区冰川的分布和形态类型》论文;后与崔之久、郑本兴合写了《希夏邦马峰附近的山水系统》,还出版了两本论文集《乌鲁木齐河冰川》和《青藏公路冻土水文研究与初步调查》。经过多年的筹备,在1965年,我国正式成立了第一个冰川研究单位——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施雅风则担任主持事务的副所长。

希夏邦马峰的考察,不仅是施雅风个人研究的一大进步,也为后来中国登山队第二次攀登珠峰和研究西藏地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巴托拉冰川显身手

喀喇昆仑山脉西南侧存在着巨大的巴托拉冰川。它有时前进,有时后退,特别是冰川融化后的洪水损坏了中巴公路,而中巴公路耗资巨大,要是重修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相比之下,最好的选择是复原公路。因此解决好巴托拉冰川是修复公路最核心的问题。

于是施雅风带着这一艰巨的任务来到了巴托拉冰川所在地,查明了它冲毁公路、桥梁的原因,并预测它下一个可能的运行方向,它的融水道会不会转移以及最大水量的问题。经过深入考察决定采用“波动冰量平衡法”。通过计算和预测,施雅风和其所领导的探险队一致认为,巴托拉冰川上会保持前进16年,停止于1991年,前行的距离约180米,距离中巴高速公路约300米。然后冰川应该开始退缩并持续到2030年。也就是说,巴托拉冰川新的融道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再经历新的转移。事实证明,施雅风的判断是正确的,到了1984年,由于全球变暖的原因,巴托拉冰川开始后退,比预计的1991年还提前了7年。后来施雅风根据考察结果提出:只需修复原设计公路,但须适当变动桥位和放宽桥孔的修复方案。1978年,这条连接中巴两国友谊的公路修复通车。

经过这次视察,施雅风和探险队共同完成了《喀喇昆仑山巴托拉冰川的调查研究》,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这是中国冰川学成立以来的最高荣誉。这也意味着,施雅风在中国冰川研究的领域中又开拓了新局面。

二、施雅风的科研思想与方法

实地考察是施雅风由始至终坚持的思想。没有实地考察,没有发言权。施雅风就坚持对外考察施先生的本科毕业论文《遵义南部地形》就是在抗战艰苦条件下历时一年独自进行野外考察写成的,再到“七一”冰川的发现,巴拉托冰川的融化问题,希夏邦马峰的真实面目…没有进行实地考察,施雅风就不会取得如此多的成就,直到69岁他还去南极考察。施雅风的足迹不仅踏遍了祖国的山河大川,也走遍了海外,踩出他在科研路上一个又一个深厚的脚印。

建立研究机构和基金,完善科研的基础设施,为科研提供保障。在学校时,施雅风非常积极地参加“时事研究会”和“历史地理研究会”。1949年,他参与了“中国国家地理”的前身——《地理知识》的创作。该杂志的创办对我国近现代地理学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在1960年他又筹建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不惜举家搬迁到兰州,而研究所也成为了当时我国唯一的以高山、高原和北方寒区冰川、积雪与冻土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研究机构,支持中国冰川和青藏高原冻土研究。1962年,在新疆天山北坡乌鲁木齐河流域,他建立了第一个冰川水文观测实验站,并在冰川末端进行了冰面径流和水文观测。并从流域上游冰川至下游平原灌区进行综合性冰川水文学研究。通过这些机构的建立,施雅风在中国区域冰川学研究领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

他勇于开拓,积极创新,他将国家的需求与自己的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在学术问题上也有自己的新观点、新认识,他创造性地在中国兴建了“冰川学”这门新学科,开辟了冰川研究新领域。他热衷于思考,并且不怕在艰难和勇敢的情况下对高原山峰进行科学调查。他始终坚持“追求创新”,他的革命精神,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严谨的科学精神伴随着他的生命。

他坚持科研为国家,科研为人民,将冰川转化为人民们可利用的淡水资源;成功解决了青藏公路和铁路沿线的冻土工程问题;为西北和西南的交通建设扫清泥石流障碍。他不仅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也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三、结语

在回顾自己的一生时,施雅风说:“总结我走过几十年的道路,有巨大的痛苦和喜悦。我受苦后获得的音乐真的很开心。”施雅风为科学献身,为国家出力的奉献精神以及求真务实,敢于创新的科研精神是我国当代科学领域的动力。他一生博学多闻、兢兢业业,为我国冰川研究和地理学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冰川之父。

猜你喜欢

冰川研究
绒布冰川的内心独白
什么是《清明上河图》,现在就带你研究
为什么冰川会到处走?
冰川会发出声音吗?
公司研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冰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