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2019-11-14史永姣张园园吉林工商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应用型融合专业

■史永姣 张园园/吉林工商学院

国务院于2017年颁发了《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规划指出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应用型本科校以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与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培养的目标相契合。如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从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角度,分析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问题与实施路径,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供参考。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实意义

21世纪以来,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的主要驱动力,许多国家将创新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全球创业观察(GEM)2017/2018中国报告》指出,中国创业者中最为活跃的群体是青年,其中18-34岁的群体约占创业者总数的一半。而这部分群体有很大一部分期间正是在接受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是对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教育是对学生掌握某领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而二者最终都是使学生能够主动适应国际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求,二者的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培养过程中又相互促进,这使得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具有现实意义。创新创业的种子能否在学习期间生根发芽,这将对学生未来创业的可能性产生深远影响。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根据教育部文件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比如开设创业课程、开设创客空间、开办创业孵化基地和举办创业大赛等实践教育内容。创新离不开机会型创业,而这种创业离不开专业背景,目前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情况较弱。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割裂

国务院办公厅 2015 年颁布的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一些地方和高校重视不够,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与实践脱节等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程度。

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其中一类课程为针对全体学生的“广谱式”创业教育,学习内容为从创业意识建立到开办公司的全部流程。该课程一般开设一个学期,其目标是提升创业意识、普及创业知识和培养创业能力,但由于受师资和学时的限制,对于专业教育内容很少涉及,这使创新创业教育中对专业教育不够重视。

高校专业教育中以学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培养目标,专业教师对于创业知识掌握较少,使得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知识的能力不足。同时,教师对于创业活动的认识不一致,有些教师认为创业是少数人行为,对于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也存在思想认识上的不足,这些方面使得专业教育中也弱化的创业教育。

(二)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师资匮乏

目前,高校中开始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师资多为商学院教师和辅导员教师,而主要的师资力量为高校辅导员教师,他们绝大多数并没有专业背景和创业实践背景,经过几轮创业知识培训后,竞聘上岗,仅能满足基本理论的教授,不能从学生专业背景去指导学生真正走向创业活动。同时,高校专业庞大,有些专业比较容易和市场吻合,很容易找到商机,开始创业活动比如销售、计算机等。而有些专业很难发现商机,学生对于创业的需求较弱,而专业教师也缺乏创业相关内容的培训,更感兴趣专业教学与科研活动,所以专业教师具备创新创业知识的师资严重匮乏。

(三)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氛围不浓郁

以就业能力培养为导向是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专业就业活动在高校中开展广泛且内容多样,学生参与较多。而长期以来由于创业的成功率不高加之学生创业意识淡薄导致整体的创新创业氛围不浓郁。一是学生第二课堂内容多与专业及学生兴趣培养为主,涉及创新创业内容较少。二是高校创新创业类竞赛水平参差不齐。各高校均开展各种层次的创新创业竞赛,但学生的项目策划书水平很难落地孵化,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这些都影响了应用型高校的创新创业氛围,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能够促进专业学习、培养创业意识、提升创业能力、掌握思辨思维和拓宽就业渠道等。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一)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体系是一个专业培养的核心。首先,要建立科学的含有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专业课程设计,从教学大纲到课程内容,根据学生实际发展的认知能力,由浅入深、分层次的进行讲授,在介绍专业知识的同时,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其次,也可以根据本学校的能力编制适合的教材,编辑具有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专业课教材,更好的进行讲授。再次,要将高校中创新创业教育的通识课程与含有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课程进行系统设计,使二者课程内容进行互动补充,使学生更好的适应国家需要。

(二)加强培养具备创新创业知识的专业教育师资力量

创新发展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渐进和累积的过程,需要长期的努力。而教育的质量是关键内容,一般而言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越高,其教育质量越好。对于高校的师资队伍培养,首先高校要加强专业课程教师的培训,多数专业课程教师对于创业知识涉及较少,加强对教师的创业理论知识学习,让教师系统掌握创业相关内容,更好的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新创业教育。其次,高校也可以通过“请进来”的方法,通过创业孵化园、知名企业寻找企业导师,他们都具有丰富的创业经验,在创业实践上可以给高校带来实战经验,引领学生进行模拟实训演练。通过这种校内校外结合培养的模式,提升教师的创新创业水平。

(三)将创新创业能力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

创新能力取决于创新活动效率与效益。所以创新创业教育一定是一个动手实践的过程。以往的专业实践教学,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而与创新创业的结合较少。在改革过程中,首先要修订专业实践教学大纲,将创新创业能力融入专业实践教学中,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生学习本专业行业前沿及创业的具体方向,从而培养专业内创业者。其次,要大力支持应用型高校本科生和专科生提前进入企业开展创新活动和创业实践,强化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的创新创业导向,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提升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四)搭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是教育的有效载体,应用型本科高校要努力为学生构建课外活动平台。一是组建创新创业类社团活动平台。通过学生自主组建社团,开展服务活动,使学生具备创业意识、了解创业知识,在这些活动中,社团活动更具有吸引力和趣味性的优势。二是搭建竞赛活动平台。目前高校中多组织“互联网+”创新创业活动,但根据各学科专业优势搭建多层次的竞赛互动平台较少。应积极依托专业背景,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团队,参与各种竞赛,为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提供支持服务。三是建立创客空间和创业孵化园。学生的创业意识萌发后,将进行具体的实施创业活动。利用高校创客空间和创业孵化园为学生提供政策咨询、业务培训、项目指导、法律咨询、资金支持等服务,为在校学生降低自主创业的风险,提高创业存活率。

(五)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健全的保障机制是组织有效运行的前提。一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有创新创业的组织机构,能够统筹协调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整体规划,推动精神和制度的落实。二是通过建立健全保障机制,营造创新创业的浓郁氛围。落实国家省政府对于大学生自主创业的鼓励政策,完善休学制度等,为大学生解除后顾之忧。三是构架一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对各部门落实情况及学生创业效果,进行反馈,不断激励教师和学生进行创新创业。通过保障机制使创新创业教育落到实处。

四、结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业是科学技术最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一个国家的创新创业水平归结到底需要创新创业人才,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等教育的不断改革,更离不开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从课程体系、师资力量、实践教学、实践平台和保障机制四个关键环节着手,紧密结合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学生就业创业起到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应用型融合专业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泛联盟式应用型本科产业学院运行模式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融合》
部分专业介绍
破次元
专业修脚店
刘彦军:我国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与展望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