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国际学生“趋同化”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
——以贵州医科大学为例
2019-11-14贵州医科大学
■李 薇/贵州医科大学
一、前言
关于“趋同化”的含义,在多项研究中均有提及。顾莺、陈康令(2013)在其文中指出:所谓“趋同化”管理,是指对外国留学生的教学、研究、生活等趋向与中国学生相同的管理, 是比照教育本身的含义和国外对留学生教育所采用的方式而提出的一种留学生管理模式。也有人认为所谓趋同化管理不是简单的等同管理,而是要达到教育管理中不同的文化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通过阅读和实践,笔者认为所谓的趋同应该是实现了文化交流的一种自然融合。
二、我校国际学生管理现状
黄桂芳(2013)在发表的文中阐述了国内高校留学生管理的三种运行模式:一、两块牌子一班人马;二、独立的国际交流学院进行管理;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外国留学生趋同化管理模式:由外事办和外国留学生工作部共同管理,学院回归原有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分工合理,相互协调,充分作用。同时也探讨了每一种模式的优势和存在的缺点。
参考这三种模式,笔者所在院校的国际学生管理目前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一、由学校内部的国际交流合作处下设留学生管理办公室,负责国际学生事务;二、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和管理队伍的壮大,逐渐从中脱离出来,成立专门管理国际学生事务的二级学院。目前,形成了由国际学生所在二级学院负责涵盖招生、教学、管理的一体化管理模式。随着学生规模的扩大,这种管理模式也逐渐显现出它的弊端。在这种不断压力不断增大、问题逐渐暴露的情况下,我校也开始积极探索“趋同化”的管理模式,以应对未来可能增加的各项风险。
三、我校国际学生管理的“趋同化”进程
第一,管理制度上的“趋同化”。基于国际学生的“特殊性”,在管理中往往过分考虑国际学生自身的文化背景,从而出现被动管理。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冲突和磨合,参照学校管理中国学生的规章制度,在此基础上加入具有国际学生特色的内容,综合制定具体国际学生管理特色的各项制度措施,实现制度上的“趋同化”管理。
第二,促进文化交流,改变“隔离”管理模式。举办中外学生文化交流活动,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同时,开展团队活动、知识竞赛等,充分挖掘双方的优势特点,促进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第三,充分发挥中国高校特色的班级和辅导员制度和作用。在国际教育起步初期,许多高校同样采取辅导员“包揽式”服务管理模式。以年级、班级为单位,配备专门的辅导员进行管理,包含国际学生在校的方方面面。通过举办活动可以增加班集体的团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国际学生规模有限的情况下,这样的管理模式也有一定的可取之处。
第四,积极融入学校的整体工作和活动中,组织国际学生参与全校的课外活动、各类竞赛、评优评奖等,培养和增强国际学生作为学校一份子的自我身份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努力争取和获得学校领导及其他部门院系的认可,致力于学生管理的一体化建设。
四、问题及策略
“趋同化”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体现了整个学校的管理机制、职能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我校的“趋同化”管理中,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国际化水平较低,所谓的国际化只限于某个部门或少部分人,部门之间工作协调难度大;学校对于国际学生管理的重视程度亟需加强,在学校层面设有主管国际学生事务的行政机构,而实际上并未发挥积极作用;单靠一个学院的力量很难将国际教育事业向前推进,有待各方的通力协作;由辅导员包揽一切的“家长式”管理模式,看似全面,但是专业程度和投入度上都不够,尤其是学生最关心的学业方面得不到关注,不利于培养和谐的师生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于国际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尚未充分完全挖掘,学生管理工作时而显得较为被动,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组织参与活动的能力十分必要。
学校对于中国学生的管理则是,全校联动,统一管理。中国学生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也与学校的各项管理高度统一,遵纪守法意识强。以班级和辅导员为核心的管理是中国高校的一项特色,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自豪感方面成效卓著。加之长期起来形成的较为成熟的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工作稳步前进。而对于国际学生管理这项刚起步的事业,需要吸取本校中国学生管理取得的富有成效的经验和成果,但同时也不可盲目照搬中国学生管理的模式,忽视国际学生自身的特点和难以统一的“差异”。“趋同”不等于“等同”,在我校的国际学生管理工作中,还须恰当把握“趋同”的程度。
由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学校的国际化和管理的趋同化要求管理人员提高国际意识和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迅速与留学生建立相互信任关系,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周边环境;充分了解国际学生的背景文化,从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应对可能出现的文化冲突和危机;二、不断强化国际学生的制度意识,遵纪守法,从思想意识上适应和接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校规校纪,减少意识层面的摩擦和不适,加快国际学生对在校学习和生活的适应;三、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能力,依靠大型社团组织文化活动来发挥趋同化管理作用,进一步增强班干部的责任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起到团结和模范作用,做好师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服务于管理;四、树立大局意识,从学校层面推进国际学生工作,采取趋同化管理的顶层设计,真正发挥总体协调能力和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动配合。学校层面的国际学生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发挥作用,投入和参与到国际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来,全面掌握了解国际学生情况,做好上传下达、及时沟通;五、实行导师制,在辅导员管理和服务的基础上,对国际学生实行导师制,发挥导师的楷模、带头作用,指导学生的学习。在每个导师的小组内,可选拔助教,监督和帮助小组内学生的学习,这在学生的学习指导、思想教育方面会有更好的引领作用,尤其是在低年级汉语教学时期,增加导师的引导作用十分必要,还可培养和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
五、结语
正如吴舒程(2017)指出:“趋同化”管理,应该是与中国学生的管理“趋”而不“同”,既要将留学生纳入全校学生的管理体系进行规范化管理,也要充分考虑留学生群体的特殊性而实行个性化管理。总体来说,“趋同化”管理是国际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但学校也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探索适合自身的趋同化管理特色,不断提高国际化的水平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