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语文脱“困”攻坚之路
2019-11-14刘维维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人民路小学东校安徽六安237000
刘维维 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区人民路小学东校 安徽六安 237000
在素质教育工程全面提升的今天我们不能忘记它的精髓,那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全面、主动的发展,具有作为新一代合格公民所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任何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都有学困生。学困生问题不仅困住了学生自己,也困住了家长和老师。只有弄清困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合理解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解困不能只解一时,因而,要明确如何打好脱“困”攻坚战至关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实在接受不了一个孩子会被自己的母语学习所困。所以,一直以来从未松懈对此问题的研究与实践,现将自己多年以来在教学一线的脱“困”之路心得梳理如下:
一、千方百计沟通家庭 构建健康教育桥梁
曾经有一位家长这样说:“老师,我觉得:孩子的生活、学习都应该是快乐的,作为家长,我们做到了,言外之意溢于言表:老师,让我孩子快乐地学习,你做到了吗?”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生孩子、养孩子是我的事,教育孩子是学校、老师你们的事。其实不然,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子女身心影响巨大。我在对所教班级的学困生研究中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在外地工作的多,单亲离异的多,关系不睦的多,做小生意的多,文化程度低的多,现在又多了一种新情况,忙于照顾二胎宝宝的也不少。这样家庭环境下的学生要么破罐子破摔,要么看家长的火气到底能延续多久就坚持多久,甚至产生逆反心理,自暴自弃,彻底学不进去。
针对这一点,我在与学困生的家庭沟通上下足了工夫:首先,获取他们所有的联系方式:电话、微信……并与他们单独成立了一个微信群。这样在探讨孩子问题时,家长也不必遮遮掩掩,有所顾虑。这些孩子家长们在一起探讨,反而还会碰撞出教育的灵感。其次,孩子一旦出现问题,不管家长是亲自到学校,还是在线视频,必须是作为孩子的监护人——父亲或母亲来和老师协商处理,不得让他人代替,务必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力求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学困生的形成都是个复杂的过程,要么存在认知困难,如观察能力差,记忆时间短,思维独立难。要么存在心理问题,如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差;自我评价低;更要命的是学习兴趣差;意志品质差。因而分析学困生的成因,对于怎样脱困的研究及其重要。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以及学生实际情况分析,我认为主要存在智力偏低型、贪玩厌学型、缺乏监管型这三类学困生。我给他们建立小档案,写清原因,以便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
比如,我班的毕某二年级秋学期时转学而来,基础知识差,写的字缺胳膊断腿,看似是对的,实则“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作业忘记带、本子弄丢了、甚至故意丢在桌肚里……理由是五花八门,宗旨只有一个:就是不想写作业。其实,他很聪明,只要上课盯住他,回答课堂提问一点问题没有。他就是典型的贪玩厌学型,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习惯差。那我就在和家长达成协议的情况下,采用“软磨硬泡”功:作业没带?打电话叫家长送来,本子弄丢了,我送你一个新的,利用课间休息时间补上,故意丢在桌肚里,我就亲自给你送回去。课文没背掉,放学留下来和我一起背。总之,我见招拆招,坚决不给他可乘之机。一段时间下来,习惯在慢慢改变,从只能完成作业到作业质量有了初步保证。
三、用爱心包裹柔情 重塑失去的信心。
陶行知曾说:“在你的教鞭下有瓦特,在你的冷眼里有牛顿,在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所以,面对学困生,老师应该要多给他们些关爱,他们更应得到老师的“偏爱”,应该全方位地关心、理解和支持他们,多与他们交流思想,达到情感共鸣,让自己的教育得到他们的认同。
每个学生都渴望取得好成绩,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认可。学困生也同样具有各方面成功的愿望,需要我们过多地关注,仔细观察和分析他们各方面的表现,发现他们的长处,及时表扬和鼓励,并尽可能多的给他们提高表现的平台和机会,以点带面,从而促进他们的进一步提高。
班上一位王姓女生,漂亮、可爱,可就是坐不住,不爱学习。妈妈特别辛苦,除了上班做家务,还得陪着她写作业,
只要一动身,她也屁股离开板凳了。课堂上,我倒是想问她问题,可她就是金口难开。直到有一次,我在她的单元考试作文中看到:“从小爸爸就被大灰狼吃了,我只有妈妈一个亲人,可我知道我不是个好孩子,妈妈每天很辛苦,我还不省心,我太对不起她了……”“咦!能在无人指导的情况下,写出这么一段真情流露的文字,说明她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是可以的咯。”后来我把她的文章在全班读给学生听,同学们听后,自发给予雷鸣般的掌声,她也在后来的日记中写道:“那天是我最高兴的一天,因为我被老师表扬啦!”
自那以后,我的课堂上,会将一些基础的、较容易的问题交给像她这样的学生回答。他们每一次正确的回答,我都会给予充分的肯定,及时进行表扬;当他们回答错误时,绝不挖苦、讽刺,而是引导,鼓励,使他们一步步接近成功。这样逐渐培养了他们成功的心理、自信的心理,让她们敢说、敢做,让他们相信自己能学习、会学习!充分参与到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来。
当然,给学困生脱困并非易事,整个工作是个复杂、艰巨的工程,需要家庭、学校、学生自己三力合一,都要有坚定信念,才能打赢脱困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