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当代,仍旧愿做林道静
2019-11-14任紫怡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0
任紫怡 河南大学 河南开封 475000
《青春之歌》不仅谱写了知识分子的革命奋斗之路,也深刻反映了当代知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活在当代,你还愿不愿意做林道静?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是否应默默地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仔细回想林道静坎坷的抗争之路,反思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勇气和抉择,我想起来了《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的这段经典独白。
在当时救亡反抗的时代背景下,小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革命热情能带动千千万万的劳苦迷茫大众,这是毋庸置疑的,更何况像林道静这样拥有很强个人魅力的知识女性。
但在当今,你还愿意做林道静吗?你还敢做林道静吗?我想,大多数人是不敢的,至少拿我自己来说,6岁那年我不愿意等妈妈来接我,就瞒着门卫独自走了3公里左右路步行回家,被爸爸妈妈大吵一顿。12岁我晚上独自离家出走在野地里瑟瑟发抖了一晚,天不亮便会自己投降。于是13岁升初中时无比想学艺术的我硬是被劝继续读书,读到眼睛近视。后来,读高二时也在一片流言蜚语中选择了文科。然后选择了汉语言文学......直到现在,梦想在无限蜷缩,甚至隐形,我不知道该奋斗些什么,难道所谓祥和盛世,给予我们的全是中庸和平凡吗?
我变成了一个没有自己想法的被安排的愚民。可能不是父母的错,可能不是教育的错,更不可能是时代的错,还是自己的错!生活没有太多不安和痛苦,尽管也没有十足的满意和幸福,那么最常做的事就变成了间接性踌躇满志和意气风发与长期性醉生梦死和安于现状相结合。像我这样连自己生活都拿不定主意的人有多少?又有多少可以做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这让我想起来了前几年闹得相当火热的“东京留学生江歌被杀案”。当全网都在吐槽刘鑫,希望她站出来说出实情的同时,也有不少网友表示真正应该受到谴责的是杀人犯而不是刘鑫,这算相对理智的了。可能除了当事人,我们都没有资格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去批判刘鑫,处理案件需要的是法律,不是情感,不是感性,更不是中国一贯用的君子之道。刘鑫有面对死亡时惧怕的权利,但她一年以来的逃避和冷漠,对江歌母亲的态度等等都有待进一步查实。
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却以关心国家大事的姿态频频出现于各大公开的媒体平台,将事态完全夸大和恶化。他们去很多明星或者网红的微博下各种叫嚣。发声是对的,确实带动了舆论更多的关注,但是有句话叫“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一部分人知识会跟个风带个节奏,而更有甚者,就开始肆意的谩骂。就像前一阵子九寨沟地震,很多人去吴京微博下谩骂说他新电影赚了30亿怎么不给灾区捐几个亿?他捐不捐你知道吗?你调查了吗?
用句网络上比较激烈的说法:这样的道德婊屡见不鲜!这当然是反面例子,我只是想借此表达一点自己浅薄的看法。若做不到像林道静那样为国家和革命事业牺牲小我的集体主义精神,那至少要做一个像余永泽那样的有知识、维系家庭平稳,且不危害社会的人啊。
其实再深一步想,时代虽然给了林道静压力,但她还是有充分的权利去选择和余永泽过平稳的一生,但是她没有。当余永泽说以后一定会给她富足的生活,让她穿最美的衣服时,她质问了余永泽,她问:难道生活的意义就在于此吗?
也这样问自己: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真的只是在过度娱乐化的社会里求得嘻嘻哈哈安稳富足吗?还是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阿谀奉承挣得一席之地?这让我又想起了刚刚看过的一个电影《the giver》,当全社会都变成乌托邦时,社会没有颜色,人们都没有感情,也没有记忆。当然也没有战争和纷扰,就是平稳的度过一生。你会愿意吗?他们并不是没有快乐,只是失去了人生最美好的东西—情感。
能使一个人真正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快乐的是自己的事业,是实现个人真正的价值。这一点我现在仿佛能体会到,不再觉得它只是政治书上空洞的文字。像刘晓庆说过的一句话:最经得起岁月摧残的,只有才华。那么生命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来过,在于体验,在于酸甜苦辣都尝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愿我们都做一个首先有才华,有思想而后有作为有担当的人。不害怕困难,不畏惧死亡。因为我们切切实实的来过了!我想我们一路奋战,不只是为了感动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