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小学推广戏剧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刍议

2019-11-14

剧影月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戏剧艺术课程

随着基础教育办学理念的逐步转型,当前中小学教育对课堂教学开放度与自由度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在中小学教育阶段主要以选修课或者兴趣课的形式开设部分戏剧课程或者将戏剧艺术鉴赏内容作为一种“材料与方法”有效地嵌入中小学语文教学以及传统的以美术与音乐为主导的艺术课程教学之中,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一、中小学推广戏剧教育的必要性

戏剧活动的艺术形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引发学生们丰富的内心感受和体验,达到课堂共情的效果,让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中充分感受到情感的张力、思绪的飞扬、思想的魅力,同时达到心理上的满足、心灵的升华。同时戏剧文化的广度与深度也可以加深并引领中小学生对历史文化的进一步体认,戏剧的文学性与思想性也有助益于中小学生提高反观与反省社会现实的理性与科学态度,在德育、美育、智育的多个层面参与到对青少年的性灵关注、心灵关怀与人文培育。

中小学生在戏剧故事的感染下,情感发育也会更加健全,从而引领学生们对于人生、人性、人伦、人道的认识与理解更具有个性化与多元化的特质。推广戏剧教育也是一定程度上对于“应试教育”的解构,帮助青少年逐步认识到建构某种独立“表述”与“省思”立场的重要性,实现对教育教学的技术主义与功利主义的反思,从而逐步回归到教育教学的人本主义立场,为培育青少年的新的创造力与竞争力夯实一定的基础。

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普遍处于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阶段,戏剧艺术的综合性、参与性、互动性、场景性、发散性等特点有利于帮助中小学生在课堂教学核心课程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思维过渡的多元渠道与无限可能性。例如戏剧艺术作品赏析,就能够基于学生观剧体验后的情感表达和创设语言情节、形成讨论议题、共同书写戏剧评论的课堂。观剧之后,正是学生情感井喷的时刻,如果此时能够很好的实现师生互动,教师能够就戏剧作品提出某些让学生心灵和世界观造成矛盾的议题,通过共同讨论,尽管学生的教育背景因人而异、性格不尽相同、父母家庭的塑造也各有特色,但对于同一部戏剧作品必然会有不同看法、不同感受和心灵撞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教师通过矛盾议题的设置,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不管是否与所谓“主题切合”,不管是否保证“观点标准化”,不管是否“与他人相左”,都无碍于学生各自观点的表达,都可以捍卫各自的表达自由,在这样的“头脑风暴”下,即使再矛盾的议题也会形成一种人生共识,而这就是思想、性格、审美情趣、艺术品格的塑造。教师在课堂的讨论中,不设限制、暂缓评价、追求课堂活动标新立异、鼓励多多益善、言者无过的法则,则是学生敞开心扉、释放胸臆的前提。

戏剧课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戏剧对白常常表现为或简洁明了,或繁复生动,或铺排华丽、或新锐犀利,这与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师们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基本要求和规范不谋而合。戏剧课程既是对学生口语交际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是训练学生口述作文,帮助形成逻辑规范的表达,学会斟酌语词的一个有效途径。由于基础教育教学传统和惯性使然,在中小学课堂上,教师“一言堂”或者“满堂灌”现象是一种“常态”,这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常常只能扮演“被听课”和“被接受”的角色,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难以彰显。而戏剧课,是通过学生对观剧感受的表达,造成一种言论场域,让思绪的翻飞、头脑的灵动、言语的畅快一齐成为课堂教学场景中的某种“再生要素”。当然这对于教师的能力要求也相应提高。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的课堂,与其说是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倒不如说是考察教师的讲授能力与移情效果。口语交际是一种即时性、应变性、临场发挥能力占据主导要素的语言场景,而不简简单单的是电影台词、对白的再现或临摹,它要求必须符合人物的身份、经历、环境,这样才能真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美的享受和升华,才能真正产生移情效用。因而,好的戏剧作品的呈现和鉴赏,必定是语言的盛宴,更是思想的主场。

戏剧艺术是人文精神和文化根脉承续的重要载体。戏剧题材的丰富性,戏剧表达的可塑性,戏剧形式的多样性,决定了戏剧对历史叙事、对当代社会议题的探讨、对文化实践的创新拥有表达上的自由权。中小学生能够通过戏剧场景的叙事与抒情认知,建立起对于国族历史文化的合理想象与认同。仅以百年中国现当代戏剧发展史为例,中国戏剧舞台呈现的主流始终是聚焦于历史和现实、文化与记忆的书写,引导大众关注历史细节与时代脉络。因此中小学阶段适度引入戏剧课程是实现青少年“课程思政”的重要策略之一,戏剧艺术帮助学生从艺术与表达的角度,把握民族的文化和精神内核,了解过往,认识当下,瞻望未来。

中小学戏剧教育可以让学生对戏剧形成一个完整的、宏观性的认知态度,可以为学生打开这个艺术世界的大门,为今后培育优秀的叙事创意、写作创意人才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在中小学开展戏剧艺术与人文教育,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到戏剧这门独特艺术的表达与表现特点与规则,而且在学生主体各自的对戏剧艺术的观察和体认中,勾连起其他的艺术门类,打通自己的艺术经络,在美的教育中获得未来成长的某种“看不见的竞争力”。

二、中小学推广戏剧教育的可行性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宽带的普及和5G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革新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育内容的滞后性和教材本身的束缚,很难适应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和中小学生心理快速变化的现实,内容陈旧的教材,很难给学生带来观念的革新、认知的深化、视野的扩展,因而,在当前背景下,戏剧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在兼具审美性、娱乐性和教育性的同时,普及戏剧本身作为内容和题材的重要范本,不失为一种课堂之外的补充,或说是提升学生素质,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就硬件角度而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戏剧教育突破了校园剧场的局限,信息终端设备的普及和教育装备的应用,让中小学校园推广戏剧教育的可行性获得新的提升。

就内容角度而言,戏剧与教育的内在关联非常丰富。无论是传统戏曲还是现代戏剧,无论是常规戏剧还是先锋戏剧,无论是西方经典还是国剧精粹,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现代主义,关乎中小学生生命成长与人格培育的内容不胜枚举。这使得戏剧进中小学课程,与核心课程,尤其是语文课的教学之间的渗透与衍生的可行性大幅提升。

就师资队伍而言,近年来,我国实施严格的教师资格认证,对教师从业人员实行严格的学历考察,不同学段对各个从业者都有最低学历的要求,保证了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准。从教育背景而言,随着我国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文化素养的提升,多数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已经或多或少的察觉到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化对人们生活的渗透,也多少了解和知道相关的戏剧知识,中小学文科背景教师胜任基础性的戏剧教育普及工作,在能力与实践的可行性上是可以乐观期待的。

就学生接受程度而言,中小学生对于戏剧活动内容的接受程度,受到信息社会媒介资源与传播内容极大丰富的时代语境的影响,他们对于戏剧题材、形式与类型的认知度是家长和学校都无法充分想象的。“游戏”、“动漫”以及各种“角色扮演”的网络审美趣味也极大拓展并丰富了青少年对于“对话与交往”的自信度与操控欲。在这个层面,戏剧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入与对接无疑具有了可行性。

就组织接受和准备程度而言,2018年11月21日,国家教育部与中宣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在中小学推广戏剧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为今后3-5年全面落实戏剧影视教育进入中小学课堂与课程提出了来自组织架构、资金保障、目标定位、因地制宜的更为大力度的指导性意见。2019年4月20日由浙江师范大学率先主办的第一届中小学生戏剧影视教育研讨会,对于戏剧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机制的探讨得到了来自中小学教学一线教师以及戏剧影视专家学者的强烈呼应,尽管现实的推进难度很大,但方向与努力渐成共识。这种共识将为进一步制作完善中小学戏剧教育的课程体系、教材课件等可操作层面的内容再次提供了可行性。

综上所述,中小学戏剧教育应该是一种“宽·戏剧教育”。主要是以学生的生命成长为基点,以“融通戏剧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社会教育”为原则,以“学理输入,艺理示范,心灵宽舒,思政蕴涵”为目标,以人的“人性引领,人情练达,人文涵养,人伦观照,人道关怀”为中心,搭建“对话和交往”两支柱,加强戏剧与社会,与基础教育的联系。采取内容的宽广,形式和环境的宽松,评价的宽容等策略,实施宽严有度,收放有序的,具有“开放,整合,灵动,创新”特点的戏剧教育,有效落实戏剧艺术与戏剧文化核心素养,在戏剧教育中生成人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人的终身全面发展奠基。

在中小学推广和普及戏剧教育是一次在中小学实行创新课改的有益尝试,这是一次戏剧对处在焦虑状态的基础教育的救赎,它像是一个优雅的贵族缓缓向我们走来,向我们呈现出一个艺术纷繁的世界。我们张开双臂深情拥抱它的到来,以凌空飞翔的姿态,观看这个充满审美意趣的时空,而学生们也将跟随我们一起徜徉于戏剧艺术的世界,一起俯瞰这渺茫、辽远而又迷人的人文风景。一种人本主义的新创造力与新竞争力的培育锻造,在基础教育领域已经开启。

猜你喜欢

戏剧艺术课程
有趣的戏剧课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纸的艺术
戏剧类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