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互联网思维下戏曲艺术的宣传和普及
——以扬剧为例
2019-11-14
最近,在朋友圈看到了一篇文章,题目是“1999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看见文中所提到的已成为行业翘楚的一位位名人,我不禁也回忆起了自己与1999年的故事,或者说1999年的自己。对于我来说,1999年也是那样的不平凡,那样的记忆犹新,因为那一年自己从扬州文化艺术学校毕业,正式开始在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又名扬州市扬剧团)参加艺术生产工作。
回首自己20年的工作经历,自己的工作岗位几经波折,从入团伊始的舞台演员到如今的舞台监督和宣传统筹、从曾经的揣摩唱腔到如今的学习运用互联网思维做好宣传策划工作,自己的身份在变、自己的工作重心也在变,可不变的是对扬剧艺术的那种热爱、是对扬剧艺术再度振兴的期待。本文试从自己目前的工作出发,对互联网思维下扬剧艺术的宣传和普及工作谈几点想法。
一、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戏曲宣传和普及的重要意义
我认为,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戏曲艺术的宣传和普及至少具有三个重要意义。首先,它能促进观众基数的持续扩大。戏曲是演给观众看的,我们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让观众能够自发走入剧场观看演出。要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需要进行综合化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创作出观众爱看的作品,同时也要让观众实时了解演出行程、知晓剧目的创作历程,而对于经典传统作品的复排,还要让观众知道作品的历史革新进程等详细的辅助配套工作。这样,老观众会觉得我们的艺术贴心,新观众会觉得我们的工作走心,进而我们才有可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传统开展戏曲宣传和普及的主要平台包括地方报纸等平面媒体、剧场的演出海报、购票窗口附近的平板宣传等,从当今观众的阅读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看,这样的方式对于当今的戏曲宣传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我们唯有利用互联网才能够打破物理时空束缚的独特作用,架起一座虚拟的沟通桥梁,让天南地北的戏曲观众能汇聚在同一片天空之中,不因地域的限制、不因时空的限制而产生疏远之感。更可观的是,如果使用得当,互联网所特有的传播途径将使观众基数呈现出数量级式的突破,夯实观众基础。其次,在维护好中老年观众的同时,互联网思维将有助于引导年轻观众走进剧场、感受戏曲艺术的曼妙和风采。众所周知,目前的戏曲观众,愿意进入剧场的观众以中老年居多。从长远角度看,我们既要不折不扣地服务好当前现有的观众,同时也要积极适应时代的发展,拓展一批年轻客群,“唤起”他们的戏曲鉴赏力,保持观众群的发展壮大。毫无疑问,互联网思维是开展这一工作的敲门砖,是我们值得依仗的法宝。当然,这项工作也绝非易事,需要我们真正理解年轻观众的诉求、使用他们熟悉的思维和语言开展沟通对话和反馈交流。第三、互联网思维将有助于戏曲史料的搜集和保护。戏曲是我国的传统艺术、是劳动人民所创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代代艺人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进行着更为坚实有力的传承,曾经留下不胜枚举的传世佳作。可囿于不完备的档案存储模式,很多珍贵的音视频资料、图文作品都处于散失的状态。作为承前启后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我们一方面要尽量做好往昔史料的搜集和汇编,另一方面也更要做好现今艺术创排的档案整理和存储,不能再重蹈过往的覆辙。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互联网显然是必须充分利用的平台和阵地。如果我们将这些资料上传至互联网,只要将存储的通道和介质维护得当,这些珍贵的资料就将能够持续造福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二、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扬剧宣传和普及的实践总结
2004年,得知网络上已出现其余剧种门户宣传以后,我便萌发了创立扬州扬剧网的想法。几经周折以后,在领导和同事的帮助下,在上海、南京、扬州、镇江等各地热心戏迷的支持下,扬州扬剧网终于应运而出。网站设立初始,我们所提供的服务包括音视频的播放、扬剧团体和演职人员的文字介绍和剧照展示。在那个信息传播尚不算迅速的时代,我们主要是围绕当代的现役演员和同时期的舞台演出,特别是如今已成为扬州文化名片的“周周看扬剧”系列演出活动,及时做好演出前后的告知和宣传工作。素材来源包括及时上传演出剧照、业内外人士撰写观感剧评等。经过一两年的努力,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扬州扬剧网和“周周看扬剧”相辅相成,在扬城的观众中逐渐形成了周六“线下”进剧场看戏、周日在家“线上”评戏的观摩节奏。
此后,随着扬州扬剧网注册用户数量的不断扩大,我们更加注重网站内容的多元化,期待着能为各地戏迷提供更为丰富细致的扬剧视听享受。为此,我们逐步开始精细化的史料搜集和整理工作。一方面,我们从自我做起,将剧团、亲戚朋友家中珍藏的磁带和唱片内容及时翻录为数字格式作品,将早期的演出海报、知名学者撰写的剧评文章搜集扫描;另一方面,我们在扬剧网论坛中“发帖悬赏”,为那些提供珍贵史料的网友提供一定的支持和奖励。一时间,扬剧网的信息内容变得五彩缤纷,老艺术家的艺术生平、流派述评、上世纪早期的音视频资料等具有历史厚重感的资料也不断涌现,扬州扬剧网也随着点击率的提高、随着扬州市扬剧团一次次走出扬州、走向全国的演出经历而逐步在业内声名鹊起,也形成了“音视频+文字述评+图片资料”为一体的内容呈现形式。
2004年—2014年,扬州扬剧网可称作互联网思维下的扬剧宣传和普及工作的1.0时代。在这一阶段内,我们完成了《百岁挂帅》《夺印》《狸猫换太子》《王宝钏》《秦香莲》等数部经典扬剧作品的“数据迁移”,使得与这些作品有关的或音频或视频内容完成了从磁带、唱片到MP3、MP4格式的转变,加之腾讯QQ、新浪微博等交流平台的推广、扬州地方门户网站等的助推,我们的点击率、日均下载量都在同类网站中位居第一方阵,先后获得文化部信息中心的表扬、央视戏曲频道《一鸣惊人》栏目的媒体支持奖等殊荣。
2014年开始,伴随着微信、抖音等新兴自媒体的大范围兴起,我们的扬剧宣传和普及工作开始了2.0时代。这一时期的一个重大变革是用户的体验模式变更,互联网阵地从昔日的PC电脑转为手机、手持PAD等更为便捷的介质。我们也与时俱进的更为注重观众的体验和观感,相继推出了“扬剧”微信公众号和“汤+倪”抖音公号,力求为观众带去更为鲜活、更为生动、更为瞬时的与扬剧作品创排有关的台前幕后。记得在拍摄扬剧电影《衣冠风流》时,为了让观众能够及时知晓拍摄的实时进程,在每晚演职人员结束工作以后,我们及时将当天的片场花絮剪辑为VCR,第二天一早就在公众号进行发布。令我们始料未及的是,我们所拍摄的七集花絮在广大戏迷中被竞相传阅,甚至很多不是扬剧爱好者的用户对此也很关注,被同事戏称“电影还未上映,花絮倒先适时火爆”。当然,在服务好现有观众的同时,我们也同样注重微信和抖音对于沟通新观众、发现新观众的特有功能,在我所参加的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扬州等地的演出现场,我们在观众入口不仅为观众分发精心制作的演出海报,也竭力用多种形式介绍扬剧微信公众平台,引导观众扫面二维码加入关注。经过不断的积累,此举极大的促进了新观众群体的拓展和扩大。目前,扬剧公众号的观众数已达万人。日常的工作中,我们精心制作每一篇公众号的推送,特别是对于扬州市扬剧研究所参加的第十一、第十五届中国戏剧节、中宣部文化部主办的新年戏曲晚会、第八届江苏省红梅奖、2018年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2019年新年戏曲晚会等重大演出活动更是进行了事无巨细的报道,赢得了广大观众和兄弟剧种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认可。在宣扬扬剧本真之美的同时,也让扬剧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受众数目更为广泛的宣传和普及,在同业中赢得了口碑。
近年来,我在履行舞台监督义务的同时,也担任了艺术档案数字档案室的主要负责人,2015年-2016年连续获得扬州市文广新系统信息工作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些都是对我运用互联网思维开展扬剧宣传和普及工作的认可和支持,今后我将继续竭尽全力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断思考和完善现有的平台和模式,为广大戏迷提供更为周到的宣传服务、为扬州市扬剧研究所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让百年扬剧继续飘香在中国戏曲艺术的上空。